周月明
在排隊上市公司中,主營雞、鴨產品以及熟食、飼料的益客食品自打算在創(chuàng)業(yè)板IPO以來就因關聯(lián)交易之事一直爭議不斷,近期公司還被監(jiān)管層抽中,進行信批質量抽查。
《紅周刊》記者對益客食品近幾年的財務數據做了一些大體核算,發(fā)現(xiàn)該公司營收以及存貨相關數據存在一些疑問,這些疑問的存在對其能否獲批上市影響很大。
據益客食品招股說明書,近年來鴨產品、雞產品都是其主要營收來源,報告期內占比均在80%左右。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74.51億元、75.21億元、99.05億元、69.83億元,其中,2016年至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5.54%、17.13%、0.94%和31.69%,而同期,益客食品凈利潤分別為1.83億元、7884.43萬元、1.59億元、1.85億元,其中2016年至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5843%、385%、-56%和101%。
從數據來看,2017年無論從營收還是凈利潤上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滑,可為什么2017年的業(yè)績會有如此明顯波動?公司表示,主要是由于一些政策變動造成的,“2017年以來,隨著環(huán)境保護治理力度的進一步加強,部分禽類養(yǎng)殖戶因場址處于禁養(yǎng)區(qū),或棚舍設備不達環(huán)保標準而停產,從而導致了商品代禽類養(yǎng)殖量的萎縮。原材料供給的下降對包括公司在內的禽類屠宰行業(yè)參與者的生產經營帶來了負面影響”。
然而,相較于2017年的業(yè)績波動而言,益客食品的關聯(lián)交易問題卻是投資人更為關注的焦點。
在招股說明書,報告期內益客食品前五大客戶中都出現(xiàn)了一家名為東航羽絨的公司,這家公司除2016年是公司的第二大客戶之外,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都是公司最大的客戶。據招股說明書稱,益客食品主要向東航羽絨銷售鴨產品(鴨毛),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銷售金額分別為 2.79億元、4.5億元、5.5億元和3.48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75%、5.99%、5.56%以及4.99%。由此可看出,2016年至2018年,益客食品對東航羽絨的銷售金額是越來越高的。
相較于益客食品的其他大客戶,如周黑鴨、絕味食品、華萊士、金鑼、雙匯發(fā)展,這個最重要的大客戶東航羽絨似乎并不出名。然而,若細看公司招股說明書的話,恰恰是這家最名不見經傳的公司與益客食品關系是最不一般的。
據招股書介紹,東航羽絨原是益客食品控股股東益客農牧參股公司。若往前追溯,益客農牧所持有的東航羽絨股份則是從益客食品受讓而來。歷史資料顯示,東航羽絨是益客食品參股設立的公司。2013年6月,東航羽絨由3家公司出資成立,出資方之一即為益客食品,成立之初,益客食品持股40%,為第一大股東。近一年后,益客食品將其所持東航羽絨股份于2014年3月轉讓至控股股東益客農牧。
將關系如此密切的公司作為第一大客戶,自然會受到外界的質疑,因此,在益客食品2018年準備IPO之前,公司忙著與東航羽絨“撇清關系”。2017年7月,益客農牧將其所持東航羽絨股份轉讓至無關聯(lián)第三方杭州三友羽絨有限公司。2018年7月,東航羽絨正式與益客農牧關聯(lián)關系截止,之后雙方之間的交易不再作為關聯(lián)交易披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雙方關聯(lián)關系截止,鑒于二者的“舊交情”,它們之間交易的公允性也一直難以回避。比如,單從益客食品招股說明書中所披露的同行業(yè)可比公司華英農業(yè)近幾年的鴨毛銷售情況來看,鴨毛的毛利率是出現(xiàn)過較大波動的,2016年至2019年,其鴨毛銷售毛利率分別為-57.25%、23.41%、29.77%和17.98%,若華英農業(yè)的這一鴨毛銷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yè)情況的話,那么也許意味著鴨毛銷售市場的不穩(wěn)定,但從益客食品與東航羽絨近幾年的交易情況來看,其向東航羽絨的銷售金額卻是逐年攀升的,且占總營收金額較為穩(wěn)定,并未顯現(xiàn)出有太大波動情況。那么,益客食品向東航羽絨銷售鴨毛的毛利率是多少?而這恰恰是需要公司做更多披露和解釋的,而其與華英農業(yè)的鴨毛毛利率變化并不一致,那么哪一家公司更能代表市場普遍情況呢?
除東航羽絨這一家最大關聯(lián)客戶之外,益客食品此前還存在一些關聯(lián)客戶如益佳合作社、益田合作社,這其中,益佳合作社曾在2017年位列公司第四大客戶,2016年、2017年,公司對其銷售金額分別為8277萬元和1.18億元,而益田合作社與公司的銷售金額分別為0.5萬元和1680萬元,短短一年就增加1000多萬元銷售額。
不過,益客食品同樣為了撇清關系,益佳合作社、益田合作社都在2018年4月進行了注銷,但是這也令人產生更多疑問,為何銷售額達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以上的公司說注銷就突然注銷,其之前的存在是否就是為了益客食品而設立的呢?
關聯(lián)交易的存在為公司交易的公允性增添了一些謎團,交易過程中,其各項財務數據是否真實是令人好奇的。事實上,《紅周刊》記者根據招股說明書核算了益客食品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數據,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一定異常。
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益客食品營業(yè)收入分別為75.21億元、99.05億元、69.83億元,若考慮到國內增值稅率16%的影響,那么益客食品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含稅總營收大約為87.25億元、114.9億元和81億元,(實際上,2018年5月之前月國內增值稅稅率為17%,所以2017年、2018年實際含稅營收可能比推算金額還要高)。
而據益客食品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合并現(xiàn)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xiàn)金”分別為83.22億元、105.97億元和73.98億元,同期,公司預收款分別增加2393.37萬元、-653.8萬元和-601.23萬元,對沖同期與現(xiàn)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與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營收相關的現(xiàn)金流入了82.98億元、106.03億元和74.04億元。
將這三年的含稅營收與現(xiàn)金收入數據勾稽,則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含稅營收都分別比現(xiàn)金收入多了4.26億元、8.86億元和6.96億元。那么,理論上,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應收款項應該分別新增加這些金額。
然而,在同期的資產負債表中,益客食品的應收賬款(包含壞賬準備)、應收票據合計分別為6802萬元、1.91億元和2.53億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數據分別增加了5056.6萬元、1.23億元和6229萬元,明顯看出,這一數值與理論上應該新增的金額相差甚遠,分別存在3.76億元、7.64億元、6.34億元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并未披露存在任何應收票據背書金額,所以數據差異應與應收票據背書無關。那么,存在較大營收數據異常的原因是什么,顯然是需要公司對增值稅稅率等因素做更多披露和解釋的,否則益客食品是否存在虛增收入的可能性就很值得推敲了。
除營收數據連續(xù)多年存在異常之外,《紅周刊》記者核算發(fā)現(xiàn),益客食品的存貨數據也存在一些矛盾。
據益客食品在招股說明書中所披露,其營收主要由鴨產品、雞產品、飼料、鴨苗、雞苗、熟食、調理品構成,報告期內占營收比例都在99%以上?!都t周刊》記者注意到,公司披露了這些產品報告期內的產銷情況,其中,2018年,這七類產品當年產量都小于銷量,有的產品比如鴨苗和雞苗,據公司稱因自身在產量上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存在對外采購雞苗、鴨苗并銷售的情況,因為對外采購鴨苗、雞苗的毛利率遠低于自產,理論上來說,公司定會先銷售自產雞苗、鴨苗,再考慮外采,那么按理說這應該意味著公司當年自己在雞苗、鴨苗上的存貨是不夠用的。再加上,2018年七類商品產量都比銷量要小,那么理論上來說,這種情況下,公司當年存貨中的產成品至少應該有所減少才合理。
《紅周刊》記者根據公司所披露財務數據大體核算了一下理論上存貨應該減少的金額,其中,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鴨產品和雞產品的單價成本,2018年分別為8607.81元/噸、9596.62元/噸,而鴨苗、雞苗、飼料、熟食、調理品的單價成本公司并未披露,《紅周刊》記者根據其所披露的銷售單價以及毛利率大體推算,分別為2143.26元/萬羽、2763.98元/萬羽、2432.59元/噸、2.8萬元/噸、1.45萬元/噸。將這些單價成本與當年各類產品的產銷差相乘,分別為-1.36億元、-8651萬元、-1.01億元、-360萬元、-3913萬元、466.5萬元、-5348.77萬元,總和為-4.16億元。
但查看益客食品2018年的存貨情況,其產成品如庫存商品和發(fā)出商品之和相比上年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多,共增加1822.5萬元。由此數據來看,這與理論上存貨中產成品應變化的金額明顯不符,那么,存貨存在數據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是需要公司做更多解釋的,比如鴨苗、雞苗外采銷售金額有多少,自產有多少,都需要公司做更多的披露。
除2018年存貨情況令人不解之外,2019年上半年的存貨同樣存在一些疑問。從存貨構成來看,2019年上半年的庫存商品和發(fā)出商品都比上一年要多,共增加了1.15億元。但查看2019年上半年公司七類產品的產銷情況,除了雞產品、鴨產品產量大于銷量之外,其余產品產量都不及銷量(按理說應消耗一定庫存的),若想令產成品新增1.15億元,那么意味著雞產品、鴨產品至少應新增存貨在1.15億元以上才行。
然而,《紅周刊》記者大體計算了鴨產品、雞產品理論上的庫存新增金額(公司給出的單價成本與產銷差相乘),分別為4678.77萬元和4451萬元,共9129.8萬元,明顯與存貨實際新增情況相違背,這種矛盾是如何產生的,是需要公司做進一步披露和解釋,否則益客食品的存貨數據是否真實也存在很大疑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