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發(fā)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大促進著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當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發(fā)展主體,在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現(xiàn)代化的英語學習模式,在了解本國文化的同時要加深對國際文化的融入,學會與國際友人進行交流,并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是現(xiàn)在教授英語知識的主體,所以在跨文化視角下,高校應該建立起合理的英語教學模式,以開放的英語交流形態(tài)來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國際交流人才。本文將以跨文化交際為背景來簡析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對英語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視角;英語教學;模式探究
【作者簡介】敖聿,貴州醫(yī)科大學。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在經濟水平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逐漸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友人來到中國進行學習訪問,這使得我國的英語教學需求逐漸提高,而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展現(xiàn)出幾不可待的趨勢。學生在跨文化的基礎上,對英語學習的訴求逐漸提高,但在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的交流并不深入,隨著這樣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也不能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非常顯著的提升,所以相關部門應該逐漸深入對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語言模式探究,將創(chuàng)新的跨文化交際背景應用到高校英語教學中,使更多的大學生緊跟時代潮流,培養(yǎng)其成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一、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1.跨文化交際的概述。文化交際具有語言共通性,語言的交流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指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因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基礎上,語言文化也不盡相同,所以想要學好某個國家的語言就應該積極去了解該國家的語言文化,這樣才能幫助語言學習者順利進行文化交際。
2.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大學生學習英語也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素的協(xié)調作用,所以大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同時還應該學習外國文化,了解國外語言交際環(huán)境。教師在進行課堂內容講述時,應該多多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或國家特征等,在進行課堂內容實際教學時結合外國文化并創(chuàng)造出適當的語言交流氛圍,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環(huán)境中更好地提升語言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語言交流的跨文化交際模式。
二、跨文化交際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
1.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優(yōu)勢。大學英語若在跨文化的交際背景下進行教學改革可以取得更高效的教學成績;學生如果在適當的文化氛圍中去了解語言學習的內涵,學習語言就會變得更加輕松。對于高校英語教學來說,雖然不需要固定的教學模式框架,但也應該在適當的教育文化背景下進行文化宣傳,在不斷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提高英語學習技巧。
2. 快文化交際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不足??缥幕浑H立足于現(xiàn)代化的時代發(fā)展背景,具有優(yōu)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文化交流的不足。在現(xiàn)代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有許多學生會過分注重學習外國文化,而忽視我國的語言傳統(tǒng)文化,這種喧賓奪主的學習方式會降低學生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主動性。在學習外國文化背景的同時,無法控制我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的學習進度,就導致課堂學習效率降低,在把握重點差異性加大的同時,開放性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學習變得警惕性下降,同時也可能會出現(xiàn)課堂混亂無法控制的現(xiàn)象。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xiàn)代化的跨文化交際背景下語言能力的不斷提升能夠極大的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往來,也能夠不斷提升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學習水平。相關教師以及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創(chuàng)新現(xiàn)代化的交流模式,以跨文化的交際背景來提高學生對國內外文化的融合效率,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在跨文化的交際背景下,英語教學應該創(chuàng)新與交流于一身,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促進國際交流能力的提升。另外,相關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在具備對國內文化了解的前提下,增加對國外文化以及國外語言文化的了解,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綜合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F(xiàn)代化的國際發(fā)展背景使得英語教學已經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重要發(fā)展因素,所以相關教育部門以及教育機構應該在跨文化的英語交流背景下投入更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丁潤昕.構建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評《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 2016(6):93-95.
[2]張力丹,魏瑩.跨文化交際視閾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評《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6(5):78-80.
[3]劉榮君.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寫作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探究[J].教育進展,2018,8(6):66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