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漫談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

2020-06-03 08:46武海燕
文史月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進士人才

武海燕

人才,是一個國家最可寶貴的財富。古往今來,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視人才選拔。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睘閷崿F(xiàn)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早在上古時期,智慧的華夏先民就產(chǎn)生了禪讓式選拔部落首領的制度。相傳舜耕歷山,善于捕魚制陶,以賢能與孝聞名;大禹治水,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勞神焦思,澤行路宿”,終使“水患大治”,二人皆被推舉(禪讓)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原始社會,無“官”無“民”,大家共同勞動、共同戰(zhàn)斗,樸素地推選部落領袖和聯(lián)盟首領,以帶領先民從事生產(chǎn)勞動,抵御外敵侵襲。選出來以后“薦之于天”,被推舉出的領導人主持祭祀,上達天廷,得到上天的認可;之后,還要在管理事務中得到人民的認可,“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夏商以降,階級分化,部落首領不再推選產(chǎn)生,而采用世襲制,即世卿世祿制。及至西周,除在卿大夫階層承襲商代宗法制外,在任用基層低級官員中開始選賢任能。主要有“鄉(xiāng)遂”和“貢士”兩種?!班l(xiāng)遂”又稱“鄉(xiāng)舉里選”,由國都近郊的鄉(xiāng)大夫每三年向朝廷推薦“能者”,或任用,或通過在國家教育機構學習后入仕?!柏暿俊保匆蟾髦T侯國向周王朝貢獻人才。《禮記·射義》中記載:古代天子每年都要求諸侯推薦“貢士”。《禮記·王制》中記載,周王要求各諸侯國按鄉(xiāng)選出秀士,提拔為司徒,叫做“選士”;司徒里面的優(yōu)秀人才,要去國家公學升造,稱為“俊士”。學成之后,稱為“造士”。再由大樂正選出造士中的優(yōu)秀人才,上報周王后,可升為司馬,稱為“進士”。此后,再由司馬品評,從進士中選拔賢能的人上報周王,由周王主持論定其官爵俸祿。

對難以貢士者,則要進行懲罰,如黜爵、黜地等。與此同時,商周時期用人也比較開明。開國時期,商王重用“耕于莘野”的伊尹,勵精圖治,輔佐五代君主,為商朝強盛奠定了強大基礎;武丁時期,任用“版筑之間”的傅說擔任丞相,實現(xiàn)了殷商中興。周文王任用姜尚,推翻商朝統(tǒng)治,建立了周王朝。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在人才觀上也進行了大量思想啟蒙??鬃诱J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主張德才兼?zhèn)?,認為應“舉賢才”“學而優(yōu)則仕”;法家主張“量能授官”;墨子提出尚賢,“不黨父兄,不偏富賢,不嬖顏色”,強調(diào)有能力的就推舉,沒有能力的就讓賢。正是在這些先進思想的主導下,各諸侯國開始任人唯賢、因功受祿,以新的選人用人制度取代世卿世祿制,從而產(chǎn)生了新興的地主階級?!肮芤奈崤e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薄睹献印じ孀印妨信e的這些人物,皆是春秋時期從下層人民中被選拔出來的杰出人才?!捌钷芍e”“楚才晉用”被傳為一代佳話。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產(chǎn)生了養(yǎng)士和客卿制度,即國君和貴族選拔有學問、有才干的人,供養(yǎng)其生活用度,讓他們提出政治謀略,或授予官職。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等等,皆“尊賢而重士”。齊國建造公館,招聘上千優(yōu)秀人才在此講學交流,其中不乏淳于髡、荀子等大家名家。燕昭王筑高臺,置黃金,禮聘天下賢士,著名的有樂毅、鄒衍等。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孟嘗君狡兔三窟、信陵君竊符救趙、藺相如完璧歸趙、廉頗負荊請罪、荊軻刺秦王……一時智者迭出,精彩紛呈,蔚為大觀。在秦國,形成了更為完善的客卿制。所謂客卿,即“以客為卿”,就是秦王將引進的人才委以重任,最著名的有百里奚、商鞅、范雎、李斯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頂尖人才,方能成就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皇圖霸業(yè)。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頻仍,各國紛紛選拔優(yōu)秀軍事人才,獎勵耕戰(zhàn),實行軍功爵制。奴隸平民可以通過在戰(zhàn)場上立功脫離奴隸或平民籍,并擔任一定官職。秦國白起就是出身平民的名將。但一般來講,普通吏民只能獲得低等爵位。到了秦、漢時期,軍功授爵一般不超過“公乘”等級,即可以坐公車的級別。漢文帝以后,“公乘”以下的官吏仍然要求服役,東漢明帝時規(guī)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

漢高祖開始,要求各級舉薦人才,形成察舉制。漢文帝兩次察舉,要求推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入仕,皇帝“問策”,考察人才、量才適用。著名政治家晁錯、張釋之就是在“策對”中脫穎而出的杰出人才。武帝時,除已有的“賢良科”之外,又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并實行策問考試。由皇帝提出關于如何治國的重大問題(策問),按難易分甲、乙等科,被薦舉者抽取回答,叫作射策。董仲舒就是先被推舉為賢良文學,又在射策中極力宣揚天人合一“大一統(tǒng)”思想,武帝大喜,當即重用。雖然察舉制在文帝時已建立,但在當時并沒有成為選官的常制,被察舉者基本上限于現(xiàn)任官吏。漢武帝時期明確了察舉的標準,《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涊d:“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弊源耍炫e的主要標準就以儒家學識的高低而定。兩漢歲舉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材)、察廉、光祿四行等;此外還有“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jīng)、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異、制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等特殊定向類科目。

位于太原市鐘樓街33號的唱經(jīng)樓

漢代在要求各級舉薦人才的同時還實行“征辟制”(由皇帝直接任用為“征”,由官府任用叫“辟”或“除”)。著名的智者東方朔、文化大家楊雄、史學家班固、科學家張衡等,都是漢代皇帝征辟所得。漢宣帝劉詢(劉病已)曾七次下詔征辟人才,尤其注重從基層選拔任用人才。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下詔以“四科”辟士,即“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學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明達法令,足以決疑”“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就是因精通天文算術器械等被皇帝征辟的。

漢代察舉還有“試用期”?!逗鬂h書》載:“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薄稘h官儀》稱“吏職滿歲,宰府州郡乃得辟舉”。同時,對舉薦對象有名無實或作奸犯科的,舉薦人要承擔責任,視情節(jié)輕重受到各類懲罰。即“舉非其人,并正舉主之罪”。

在察舉制盛行之時,由于人才標準不一,鄉(xiāng)閭評(清)議、人物品題應運而生,在察舉中被推薦的人都要經(jīng)過評議。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臧否人物”蔚然成風。水鏡先生風評臥龍鳳雛,成為一代佳話。與此同時,一些豪門大族以鄉(xiāng)閭評議控制地方察舉,使權力更加集中,從而滋生了大量選人用人方面的腐敗?;胳`二帝時期的童謠戲稱:“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以致漢末袁紹袁術家族“四世三公”,居然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大敗于舉孝廉出身的曹操。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曹操提出“唯才是舉”,一時麾下“猛將如云,謀臣如雨”。曹魏時期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將人才分為九等,由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評,被評為上等的人才能任用為官。曹魏后期,人才品評也被門閥世族把持,“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逐步走向沒落。

隋唐開始,以科舉制度選拔官吏??婆e考生的來源,既有“公立學?!钡膶W生(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以及各地的州、縣學館的生徒,經(jīng)學??荚嚭细窈?,可參加尚書省組織的“省試”),也有“私立學?!钡膶W生,即經(jīng)州縣考試合格后參加尚書省的“省試”,稱為“鄉(xiāng)貢”??荚嚳颇砍R姷挠羞M士、明經(jīng)、明法、明字、明算、武舉(武則天始創(chuàng))等。唐朝宰相多是進士出身。一旦高中,則可突破階層甚至階級,一躍而進入政治高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把┞涿穲@香人夢,狀元今日披花紅(佚名)”“探花嘗酒多先到,拜表行香盡不知(白居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便是當時才子的真實寫照?!疤诨实壅骈L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币舱捎诖?,唐太宗李世民才充滿自豪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考中后由皇帝當場授官,其余要由吏部按其才干選用授官。如果沒選上,亦可由官員舉薦為官,稱為“論薦”。唐代以降,考生要拿上自己的詩文去拜見權貴或名家以求推薦,叫“行卷”。傳說白居易16歲剛到長安赴顧況府上求推薦,顧況見了拜帖上的名字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碑斎活櫅r發(fā)現(xiàn)白居易才思過人,也就力薦了他,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宋代沿襲唐代,但不考詩賦,改考經(jīng)義,考上進士即可授官。通過科舉考試,大量優(yōu)秀人才被選拔為中央和地方官吏,大大提升了行政效能和管理水平,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和文化水平在全世界遙遙領先。

明清仍以進士科考試最重要,從下到上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由知縣主持考試,俗稱縣試??h試通過后,再經(jīng)過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通過的稱為“童生”。通過縣試府試的士子,要赴府城舉行院試。院試由學政(學臺、宗師)主持。學政一般是進士出身,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的人屢試不中,但一心想改換門庭,于是產(chǎn)生了大量“范進中舉”式的白發(fā)士子??h、府、院三級考試又稱為“童試”。通過院試的“童生”稱為“生員”,又稱秀才。從“生員”開始,才算是進入了士大夫階層,有了功名,可以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對“生員”不能隨便用刑。生員分三等,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按月供糧;其次是“增生”,不供糧?!皬[生”和“增生”有定額;再次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生員可以經(jīng)過學政的選拔參加下一級鄉(xiāng)試。鄉(xiāng)試一般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貢院舉行,多在秋季(農(nóng)歷八月)考試,又稱“秋闈”。因九月發(fā)榜,適逢桂花開放,故稱“蟾宮折桂”。中了鄉(xiāng)試“桂榜”的稱“舉人”,高居榜首的為“解元”?!笆旰盁o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忌吓e人,就可以擔任教職甚至候補知縣。會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由禮部主辦,又稱為“禮闈”“春闈”,被錄取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由于會試在農(nóng)歷三月前舉行,發(fā)榜時北方正是杏花盛開,故稱“杏榜”。殿試由皇帝主持,一般在四月進行,分為三甲:一甲取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叫“傳臚”,賜“進士出身”,其余若干名;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以上都稱進士。一般來講,狀元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為“翰林院編修”,其余的則按成績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或知縣等,以上一般為六品或七品官職。著名的安徽桐城“六尺巷”張英家族,考出了64412名翰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舉行最后一次科考,狀元為劉春霖。

從隋朝到清朝1300年間,共舉行725次科舉考試,選拔出98749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由于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唯才是舉,使各類人才成為皇朝帝業(yè)的中流砥柱,鞏固了中國封建政治體制和社會體系。與此同時,科舉考試以儒家經(jīng)典學說為核心內(nèi)容,兼容道釋及其他學說,使中華文化歷經(jīng)千年傳承而不衰。我國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后東漸西傳,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紛紛仿照推行;英美法等歐美國家的文官選拔制度也多有借鑒。孫中山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中說:“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比缃衤爜恚廊徽衩@發(fā)聵。

猜你喜歡
進士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chuàng)新之城
秀才捉弄進士
四進士(上)
一共幾個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
秀才捉弄進士
毛遂自薦
為國家選人才
進士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