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波
隧洞發(fā)券留影
山西省靈丘縣西南邊陲有個花塔村,20世紀70年代,在擋著村莊出入的紅沙嶺大山下,人工開鑿出一條千米隧洞。洞內水路并行,穿山而過,絕妙神奇。“沙河揚波生靈氣,福地凝晶悟萬機”。這條隧洞,把花塔人從大山里徹底解放了出來,改變了花塔亙古不變的歷史,使花塔村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條隧洞的開通,到如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了,1975年開工,1985年全部完成。如今的花塔村,成了我國華北地區(qū)馳名的旅游景點,三百多畝水澆田使花塔村成了塞上明珠。這是20世紀靈丘老區(qū)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戰(zhàn)天斗地建設老革命根據地的一個典型、一面旗幟,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齊心協(xié)力、為民造福”的紅沙嶺精神,初心滿滿、歷久彌新。
靈丘縣獨峪鄉(xiāng)花塔村,位于靈丘大西南太行山系群山峻嶺之中,與山西繁峙縣、河北阜平縣相交。由于大山封閉,亙古以來交通不便,一出門就得爬村西北的紅沙嶺大山,沿著羊腸小道人背驢馱,上下翻越,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花塔,花塔,出門扒擦,扒擦不住,跌破肚肚”,形象地唱出道路難行?;ㄋ遄匀伙L景好,原始秀美。沙河峽谷中,花香鳥語,氣候溫潤,無霜期有190多天,潺潺溪水常流。但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變不成財富。千百年來水在河谷流,地在坡上旱,有水澆不了田,糠菜半年糧,花塔人生活很艱苦??谷諔?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老一代花塔人參軍參戰(zhàn),做軍鞋、送軍糧、打游擊、轉山頭,為全國解放作出貢獻,村里還設置過我軍傷病員休養(yǎng)所。由于國家貧窮,花塔條件差,到20世紀70年代,全村300多口人,人均只有一畝田,仍然是吃糧靠供應、花錢靠貸款,在貧窮中煎熬。
隧洞打通以后清理浮石
花塔人苦,他們夢想能有一條路從大山里走出來。共產黨不忘花塔人民,1973年縣革委周永興副主任,專門爬大山,去花塔調研,回縣就給花塔撥了修路款,想從紅沙嶺大山上開出一條盤山路,但縣里窮,撥款少,杯水車薪未能成功。1974年秋末冬初,中共靈丘縣委書記黃志堅,又一次深入當時的三樓公社,到紅沙嶺大山下搞調研。在當時農業(yè)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徹底改變生產條件滾滾浪潮推動下,三樓公社提出設想,縣委同意開鑿紅沙嶺隧洞工程。改河、造地、通路,把花塔人徹底從大山里解放出來。經過縣水利局勘測設計,作為社辦工程,組織專業(yè)隊,于1975年3月15日上馬了這項大工程。
工程開工,完全是土法上馬,原始工具作業(yè)。大山的陰陽兩面同時開工,陽面,設計隧洞出口處,由花塔本村安排人員,清理大山根基部經年形成的沙石堆集層。大山背陰面,即隧洞入口處,選擇在突入河床的山坡上,剝坡皮,開石崖。公社選派了革委會副主任杜保軍帶隊,他年輕有為,勤于職守,吃苦耐勞,精細管理,先成立了20多人的專業(yè)隊,李三孩、韓小四當隊長,用镢頭、洋鎬、鐵锨施工作業(yè),自制炸藥,打眼爆破。先期人員以牛幫口村為主,自帶工具,回家住宿吃飯。后來用的人多了,從全公社各村都調派來,一天兩班倒,晝夜不停。為解決食宿問題,工人們自己用石頭壘墻,上山砍山椽、搭工棚、蓋房頂、吃住在工地。自己從家里背糧,一天記一個義務工,年底開回各村參加分紅。一天吃一斤半糧,都是高粱面、玉米面,啃的是咸腌菜,就這樣不怕苦、不怕難,擺開了決戰(zhàn)大干的陣勢。當時是集體所有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上有保證,能統(tǒng)一組織勞力辦大事,老區(qū)人民又有著頑強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黨心、民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樓公社離縣城最遠,有180多華里,全公社11個大隊,只有4000來人,每年吃國家供應糧,全公社糧食總產量只有150多萬斤,林牧業(yè)收入也很少,一個工分只有三四角錢,典型的山、老、邊、窮地區(qū)。
人民聽黨的話,情也深,意也濃,靠傳承革命精神頑強拼博,一年多時間,夏天頂酷署、冬天冒風雪,一直不停工。村里自籌資金,工人們自制小平車、自炒炸藥、鑿山崖、清石渣,在隧洞入口處清了一段長23米、寬25米、高20米的斜坡。到1976年初開始進隧洞內作業(yè),為了能通風,兩個洞平行并進。從309水電站借來一臺3立方的空壓機,已經是老掉牙了。一天打不了幾鉆,大都還得是人工打眼放炮,進洞四五十米后,需配水、配風、配電,沒有資金,困難更是接踵而至,工程舉步維艱。危難之際,縣委調徐耀來三樓公社任黨委書記。那年他33歲,是縣委辦公室秘書,組織上和他談話,要他下去當書記,就是要打通紅沙嶺隧洞。徐耀出生貧寒,抗戰(zhàn)年月家里的爺爺、四爺、大伯三位親人被日本鬼子殺害,父親1938年人黨,作黨的地下工作,積勞成疾,32歲時便為革命獻出了生命,那年徐耀才9歲。他家在靈丘大東山下極端貧窮又沒水吃的徐臺村,從小背柴、背水、農田勞作,忍饑挨餓受盡了苦。國恨家仇造就了他愛黨愛國的心,童年吃盡了苦,使他具備了清貧廉潔、吃苦耐勞的品格。1976年6月7日,他克服家里的實際困難,背上行李卷,坐班車去三樓公社報到了,班子里他年齡最小,是個小書記,小班長,面對全公社復雜的工作,多少人拭目以待,看他怎么干;又有多少人對他有疑慮,怕他年輕壓不了陣,拿不起工作來。徐耀豪不畏懼,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不是來做官,而是要做事。上任后一頭扎入群眾中,以一個普通老百姓身份出現,工作之余經常下田間、到工地跟班勞動,帶領全公社機關及下屬單位職工干部半天工作,半天參加勞動,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贊揚。山西日報記者下來采訪,發(fā)現這種做法好,改變干部作風,還寫了一篇文章,發(fā)表在《山西日報》1977年3月16日第三版上。
徐耀與大伙兒一起研究工程進度
對于紅沙嶺隧洞工程,徐耀重任在肩,更不敢有一點松懈,到任不久先從信用社生產費用貸款項目中,貸了3萬元,維持工程日常開支,解決專業(yè)隊工人們一天3角錢的伙食費;回縣批回3萬斤彌補糧,專業(yè)隊工人不再從家里背糧了,不吃高梁面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他從鐵道兵8740部隊開鑿大陽坡隧洞的工地里,弄回20根3寸粗6米長的鋼管,又開著30拖拉機去淶源縣艾河部隊弄回一拖拉機廢舊的風鉆、膠管等,為工程救了急。兩次行動,使徐耀打開了思路,公社沒資金,縣里窮,走出去向上級求援、向工礦企業(yè)求借廢棄設備,修理后,為己所用,這成了他腦海里一個工作的新要點。幾年的工作過程中,他上大同、進省城,去找靈丘在外工作的老領導幫忙,已是他的工作常態(tài)。工程上所需炸藥、鋼管、風帶、空壓機、翻斗車,水針木材等,都是他赴大同礦務局,去小峪、馬口煤礦求援求借來的。經常跟著他出差的赫雁北、孫拴富、李三孩等,至今仍記憶猶新。1976年冬日冒著風雪,夜里找到大同礦務局化工廠薛云廠長的家,購回4噸落地硝氨做炸藥;在省城,進省革委東院連續(xù)三四天,找到當時的省革委相關負責人批回30噸硝氨;在大同,找到雁北革委副主任、軍分區(qū)政治部負責人,批回5萬元水利款;1978年春找到雁北地委當時的劉文君副書記、劉元化副專員,批準從雁北工程公司借回兩臺10立方米空壓機;多次跑雁同電力公司,找分管小水電的高登祥批回9萬元小水電貸款。一樁樁、一件件,歷歷在目,全公社人民不會忘卻。他的實干精神,感動著專業(yè)隊的伙伴們,也感動著公社所有同志,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隧洞內往外運石渣,沒有小道軌翻斗車,行政秘書馮培民自告奮勇跑了三四趟零四電廠,借回千米小道軌,10多個廢舊的翻斗車,修理后再用,解決了大困難。出多少差,辦多少事,徐耀及公社其他人,從來沒從工程上報過一分錢。外出都是住招待所,吃便飯,沒下過一次飯館。他勤政為民,時時事事親歷親為,帶頭苦干,老百姓稱贊他是焦裕祿式的好干部。
隧洞發(fā)券與村民們留影(左上為鐘桂林,中間為徐耀)
領導干部不謀私,為人民謀幸福,有為人民服務的真心,干事業(yè)就有決心,就能極大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紅沙嶺隧洞工地成立有黨支部,公社有一名副職干部常年蹲點,副主任杜保軍、韓繼堂,武裝部長鐘桂林,十年來連續(xù)不斷,堅守在工地,跟班勞動,組織班與班的競賽,查進度、排險情、戰(zhàn)塌方,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保證了安全施工,沒出過一次事故。領導帶了頭,群眾有干勁。徐耀一有空就去工地,有了時間就跟班勞動,成了習慣,有時晚上也去。領導們樹立了榜樣,工人們更是苦干實干,共產黨員都是中堅力量,十年來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先進模范人物。韓文儀當支部書記,領導機械組,開柴油機發(fā)電照明,白天干,晚上連軸轉,修風帶、排煙霧……一干就是七年;韓滿紅開柴油機,皮帶斷了打傷眼,不叫苦,不抱怨;共產黨員赫雁北在工地上細心琢磨、認真鉆研,成長為水利技術員。共產黨員復員軍人趙保春,當班長帶工,重活難活他擔當。共產黨員陳二小、韓占興、李月斌、郝躍斌、赫明權、赫興貴等人,幾年來都是分別帶班干重活的模范。土石爆破后,他們總是先進隧洞敲梆問頂,撬浮石、除險情。韓三軍、韓新月、赫興孩、曹金春、宮二存、鐘海生等三四十人,都是重要骨干,不少人晚上上了夜班,白天還上山砍枕木,中間只休息三個小時,一個個鋼鐵式硬漢,保證了工程進展。陳新亮、韓占新在工地還入了黨。花塔村老支書韓玉章、主任韓日升重任在肩,傾全村之力,五年不問斷,白天黑夜不停工,發(fā)揚愚公精神,挖山不止,硬是人工挖掘疏通,搬走了隧洞出口處長33米、寬30米、厚度15米的沙石堆積層。
整個工程全公社人民都關心,大伙兒心心相印,融合到工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大同煤礦從三樓公社招工招走的工人,春節(jié)回家探親,他們從煤礦坑道里揀上廢棄的風鉆鉆頭帶回來,專門送給徐耀,對他說:“徐書記,咱們打洞用得上!”老百姓離開了家鄉(xiāng),還惦記著工程上的事。1978年春,從雁北工程公司借回的兩臺十立方空壓機,就是三樓村一個叫齊金花的農家婦女向他叔父借的,拉回后,兩臺空壓機輪流作業(yè),晝夜不停,一機能帶三臺風鉆,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隧洞打到500多米時,出現了斷層,泥石流不斷地往下瀉,在這最危險的時刻,公社帶工的韓繼堂和帶班的班長們,日夜把守,組織上完夜班的伙伴們,上山砍山木,頂上架橫木,掘進一米打一米支撐,苦戰(zhàn)整兩個月,硬是安全打通了50多米的斷層。
人民群眾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實在太可貴了,這是傳承了老區(qū)人民頑強奮斗的精神,也是新孕育出來紅沙嶺精神的體現。
徐耀在紅沙嶺首期工程竣工慶祝會上作報告
1979年9月7日,紅沙嶺隧洞內一聲炮響,隧洞打通了!這一炮聲震撼人心,徹底改變了花塔村亙古不變的歷史?;ㄋ⑴涂诖宓母刹咳罕姸记叭ビ^看,大家高興得歡呼雀躍。
隧洞打通了,兩頭照了明,通了風,工程更好干了,緊接著是修洞、擴洞、開鑿洞內引水渠,兩頭及中間斷層發(fā)券,為花塔修路入村。順風順水,到1980年底完成了。1981年3月徐耀調走了,他在三樓公社五年時間,為紅沙嶺隧洞工程籌集到19.7萬元資金,資金不多,卻做成了大工程。是精神、是人心、是干群一條心,是齊心協(xié)力、眾志成城贏得了勝利。繼任的公社書記劉建軍、劉廣珠、孫信等心無旁鶩,繼續(xù)圍繞著紅沙嶺隧洞配套工程運籌帷幄,修攔河壩、內外引水渠、建水電站,一任接著一任干,久久為功,譜寫了團結戰(zhàn)斗的凱歌。縣水利局成立了水電公司,上了水電項目,有了投資,到1985年底,紅沙嶺整個系列工程全部完工。鑿通巖石隧洞827米,高3.5米,寬5米;洞內路面寬3.4米,洞內引水渠斷面寬1.2米,深1.6米,水路并行。路高水低,可過兩個流量水。洞兩頭引水渠950米,引水渠斷面寬1.5米,深1.5米,節(jié)制閘三處,攔河溢流壩長34米,高12.6米,寬2-4米,建成水電站一座;壓力前池長13.5米,寬4.5米,深3.46米,水頭落差61.8米,裝機容量3×200千瓦。修成連接108國道通花塔公路7華里,工程總量近8萬立方米,總投資171萬元,圓滿完成了紅沙嶺隧洞系列工程。這項工程,隧洞出口的水流提高到半山腰,使花塔村300多畝旱坡地變成了水澆田。在大同煤礦工作的韓尚化還專門架設了一套u形管道,解決了花塔村后面高地的澆地問題。
紅沙嶺首期工程竣工慶祝會
伴隨著決戰(zhàn)紅沙嶺,全公社各項工作風生水起、滾滾向前?!白粤Ω?、艱苦奮斗、齊心協(xié)力、為民造?!钡募t沙嶺精神,在全公社落地生根。香爐石、西莊、曲回寺、老潭溝、河浙等大隊,農田基本建設打壩造地,都掀起了高潮,顯示出了巨大威力。1979年至1980年的兩個冬春,各村承包,全公社展開了修路大會戰(zhàn),修通了西槽溝到冉莊公社斗方石的25華里公路,為防止水毀路面,這段路的路基都建在了離河道兩三丈高的石坡石崖上,石方工程占到2/3,硬是劈出一條便民之路,就是現今被命名為043的縣道。修這條路,人們稱頌紅沙嶺式的二次大戰(zhàn)役,沒花國家一分錢。在大搞農建、修路,徹底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全公社投工出力,還新建了公社用房32間,新建了一所中學。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傳達后,三樓公社黨委、革委立即行動,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在全公社11個大隊,33個生產隊,全部實行了分組作業(yè),聯產計酬,“六定、三獎、四核算”的責任制,1979年全公社糧食產量比1978年增產54%,成為雁北地區(qū)的典范?!渡轿魅請蟆酚?980年5月24日頭版頭條發(fā)文,并加評論員文章進行了報道。這也是紅沙嶺精神的巨大效應。
世事變遷,我們用崇敬的目光尋找20世紀70年代,紅沙嶺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歲月更迭之間書寫著奮斗和自信。紅沙嶺隧洞的鑿通,是一個美麗的靈丘故事,是一個傳奇。它體現了當年基層干部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體現了老一代共產黨人盡心竭力為人民謀幸福、辦實事、辦好事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