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摘 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大學校園文化如何在“以德育人”中發(fā)揮有效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梳理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發(fā)展歷程,把握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xiàn)狀,剖析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者把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關鍵詞:大學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德育人
一、新時代對大學校園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立德樹人”,他說,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要成為鍛造優(yōu)秀青年的大熔爐,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秉h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和使命,強調高校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使命,通過“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1]。
由上可見,在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時代已經給大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學校園文化在高校育人工程中擔負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對當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重新審視,以期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初衷。
二、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同西方發(fā)達國家一樣,我國對校園文化的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2]。多數學者認為,大學校園文化是高校通過全體師生長期以來營造、傳承、創(chuàng)造、積淀等累積起來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四個層面。就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而言,大學校園文化被認為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融合統(tǒng)一。大體而言,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發(fā)展階段
(一)萌芽期——20世紀80年代以前
我國現(xiàn)代大學誕生于民族憂患和國家動亂之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又陷入一場政治運動,大學偏離了正常辦學的軌道。改革開放之后,束縛在廣大青年身上的精神枷鎖打破了,全國各地大學校園的思想領域頓時空前活躍,校園文化逐漸向教育方面發(fā)展,漸趨于理性。這個時期的大學校園文化是自發(fā)的、無序的。
(二)探索期——20世紀80年代以前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方方面面,高校師生逐漸意識到校園文化生活對學校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等問題上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各大學開始有意識地探索,不斷完善高校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強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時期的大學校園文化積極有序的,但也有部分青年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影響,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崇普世文化,導致各種不良文化充斥校園。
(三)深化期——20世紀90年代
改革開放持續(xù)推進,全國高校在前期發(fā)展建設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相互借鑒吸收,普遍加強了對校園文化的引導和建設,使大學校園文化趨于規(guī)范和更改,開始將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
(四)多元期——21世紀以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接連擴招,高校在校生人數逐年攀升,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漸漸成為大眾教育,大學校園文化變得更開放、多元。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全面發(fā)展。
三、當前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現(xiàn)狀
(一)大學校園的物質文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招生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全國各地高校紛紛擴建新校區(qū)或做整體搬遷。在此過程中,高校校園環(huán)境大大改善,現(xiàn)代教學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圖書館圖書收藏日益豐富。但是,也存在著各地區(qū)、各學校不均衡的現(xiàn)象,很多大學生表示對自己學校圖書收藏不太滿意。
(二)大學校園的精神文化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文化的盛行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消磨了他們大部分的業(yè)余時間,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導致獨立思考能力減弱、學習興趣降低等,校園文化建設者應積極引導學生,發(fā)揮網絡文化的有益影響,不讓網絡主宰大學生的生活。
經過幾十年的校園文化建設,現(xiàn)在各高校普遍認識到校園文化對育人的影響,都在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但是參與人員主要是學生、學生干部和極少數的專業(yè)教師,參與的部門也只有相對固定的少數幾個部門,參與的面不夠廣,很少有校外人員身影。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很多活動靠“組織”進行,走過場,搞形式。同時,和通俗文化相較而言,高雅文化開展較少;和娛樂性文化相較而言,啟迪性文化開展較少。校園文化建設者要采取有效手段,不斷豐富拓展校園文化種類,積極動員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文化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
(三)大學校園的制度文化
中學生對《中學生守則》耳熟能詳,但80%以上的大學生對學校制度認識不深,他們不清楚校規(guī)校紀,即使有《學生手冊》也因為沒有組織學生學習,而是將其束之高閣。校規(guī)是校園文化的框架,如果不被師生認可和遵守,校規(guī)的價值就得不到體現(xiàn)。
此外,校園文化活動的類型、層次和要求不同,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大不一樣,在指導過程中,不能平均用力,要有主次之別。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師與學生,娛樂性與啟迪性等,不能一概而論。大學校園文化應該建立有效的機制,以促使校園文化建設有序地開展和傳承。
四、當前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未來的展望
大學校園文化“千校一面”,沒有形成和高校自身類型類別相貼合的特色文化。我國高校類型眾多,有綜合類、財經類、理工類、師范類、醫(yī)藥類、語言類、政法類、農林類、軍事類、藝術類、體育類、民族類等;各高校層次也各不相同,有985、211大學,有非985、非211大學,有雙一流,也有雙非大學等;有中央部屬本科院校,也有省屬本科院校;有大學、有學院、有高等??茖W校等,不一而足。這些不同類型、不同類別的學校,其校園文化內涵肯定不盡相同,建設培育方法也不可能一樣,各高校應該探索凝練形成與自身類型類別相吻合的校園文化精神。
(一)大學校園文化“隨波逐流”,沒有形成具有各自核心價值觀的特有文化
我國高校不僅類型類別眾多,等級有別,而且地域分布廣泛,辦學的經濟條件、教育教學資源分配等也都很不均衡。例如,浙江省的嘉興學院和“紅船精神”,陜西省的延安大學和“延安精神”,東部沿海地區(qū)和海洋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等,都說明各地高校各有特色。因此,各地區(qū)高校應將當地特色和學校辦學宗旨相結合,整合凝練形成具有各自獨特文化內涵的大學特有文化。
(二)大學校園文化“各自為陣”,沒有形成結構合理的完整體系
不管是從學校個體,還是從總體而言,當前校園文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校園文化處于半自發(fā)的、隨機的、散亂的、無序的狀態(tài)。就單個學校而言,學院與學校之間,學院與學院之間,它們的文化都是各自獨立的,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也是各自研發(fā)的。大學的決策者應該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fā)展建設的布局中來,對校園文化的框架及實施做總體的謀劃,將思政課堂和課堂思政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體系,讓校園文化滲透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真正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大學校園文化作用宣傳不夠,沒有形成文化育人的意識和氛圍
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參與者范圍狹窄,只局限于少數幾個部門和崗位負責人。其他大學教師和管理人員對校園文化的作用認識不到位,不自覺地將自己排除在校園文化之外,缺乏有意識地參與營造校園文化來達到育人目的的行為。高校的師生,尤其是學校及學院領導,應該大力宣傳校園文化的作用,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共同參與,有意識地培育形成既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具有自己高校獨特內涵的精神物質制度行為文化,并且探索實踐出一些有利于傳承、育人和引領一方風氣的路徑。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后,社會各領域掀起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3]。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我國當代大學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不斷加強,有學者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歸宿,是高校校園文化的能量源泉,與高校校園文化共榮互哺”[4]。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能指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而且能推動大學校園文化體系持續(xù)優(yōu)化,不僅能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中的指導地位,而且能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增強時代感。當大學校園文化蓬勃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也必將迎來發(fā)展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
[2]易又群,謝昕.論國內外高校校園文化研究[J].前沿,2012(19):197-19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吳彬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258(1):39-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