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唐恒鈞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杭州 311305;2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
近年來,形成性評價在我國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被寫入高等教育和中小學各學科教學指南和課程標準。例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征求意見版)》明確指出:要處理好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從“對課程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促進課程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轉(zhuǎn)變。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主體,教師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形成性評價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教師清楚該評價方式帶來的角色變化和具體的評價實施策略是實現(xiàn)形成性評價促學價值的前提。目前國內(nèi)這一領域研究有限,在中國期刊網(wǎng)上檢索歷年來題目中含有“形成性評價”或“形成性評估”與“教師”字樣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獻,各學段和學科文獻共 44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獻僅8篇(截至2020年3月3日)。為推動形成性評價從政策指導文件走進實際教學,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我國社會文化情境下教師在形成性評價中的角色和具體實施策略。
形成性評價由美國評價學專家Scriven于1967年正式提出,以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以測試為主要方法的終結性評價。后經(jīng)美國教育學家Bloom引入教育領域,將其定義為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提供反饋和糾正措施,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小測試進行的評價[1]。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項國外形成性評價研究的大型文獻綜述使其促學功能和價值獲得廣泛認可。目前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教師、學生或同學獲取、解讀學生學習成果信息用于為下一步學習提供比沒有這些信息時更好或更有根據(jù)的指導的課堂行為”[2]。這意味著教學過程中學生從事的任何學習活動,提問、討論、演講、作業(yè)、實踐情況,甚至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終結性期中、期末考試,只要從中得到的信息被用于調(diào)整教與學,就是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不以區(qū)分學生優(yōu)劣或甄選為目的,而是對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技能表現(xiàn)、策略使用和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情況結合學習目標進行發(fā)展性的師評、自評和互評,幫助師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進一步提高所需的學習上[3]。通過師生在“教中評”,共同推動學生從“評中學”,實現(xiàn)教、學、評的有機結合,改變了終結性評價中的“教評分離”和“評學分離”現(xiàn)象。形成性評價貫徹了當前提倡的促進學習的評價和作為學習的評價理念,有助于學生有效調(diào)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提升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維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終身學習能力[4]。
受儒家思想影響,我國教育中歷來強調(diào)尊師重教、師道尊嚴?!皣鴮⑴d,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弊饚熢惶岬秸胃叨龋處熢谖覈幕幸惨恢本哂袠O高的權威性。對教師角色的界定可從唐代教育家、思想家韓愈的《師說》中略窺一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睂W習被視為一種從知者向不知者、先知者向后知者、知多者向知少者的傳遞行為[5],而教師就是這一過程中的知者,先知者和知多者。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解除困惑;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習結束后以終結性的考試進行。雖然近年來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但由于傳統(tǒng)文化影響和教師在學科知識上的優(yōu)勢,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依然發(fā)揮著最重要的作用。
形成性評價中,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和被評價對象,而是要與教師形成合作關系,在教學過程發(fā)揮評價主體的作用,積極參與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和差距,并根據(jù)教師反饋、自評和互評結果進行學習調(diào)整。形成性評價對我國社會文化情境下的傳統(tǒng)教師角色帶來了挑戰(zhàn)。教師要改變以教為主的授課方式,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和單一評價者轉(zhuǎn)變?yōu)榻虒W與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表現(xiàn)的診斷者、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的推動者;把評價融入日常教學,觀察和記錄學生表現(xiàn),結合學習目標做出能促使學生改進學習的反饋。為有效實施評價,教師要創(chuàng)設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視學生為平等的學習建構者,關注學生學習基礎和個體特征,尊重學生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以做出客觀、積極的發(fā)展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只有在教學中實施得當才能實現(xiàn)促學價值。作為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評價主體,教師不僅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還應重視自身的評價實施策略,通過師生共設和分享學習目標和成功標準、設計和實施活動收集并解讀學生學習證據(jù)、提供能推動學生進步的反饋等策略推動學生提高學習(表1)[6][7]。
表1 教師形成性評價策略
Bloom認為,有效教學必須回答三個問題:第一,把學生帶到哪里(目標)?第二,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過程與方法)?第三,如何確信已經(jīng)把學生帶到那里(評價)?[8]這三個問題都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可見這是有效教學的第一步。通常,教學目標似乎是一件秘而不宣的事,只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導和參考。學生不了解教學目標,也看不到教師設計的活動的意義,導致對課堂投入不夠甚至有抵觸情緒。讓學生參與目標設定可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改變教學目標“神秘化”的做法,引導學生根據(jù)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內(nèi)容、學生基礎和教學環(huán)境設定教學目標。Sadler認為“硬性目標”對學生作用最為明顯,即目標具體清晰而非籠統(tǒng)或模糊,有挑戰(zhàn)性而非簡單或容易,更靠近學生能力極限而非目前水平[9]。Moss和Brookhart提出教學目標要與當前課堂任務而非宏觀的課程目標相關,略高于學生目前水平且學生能通過短期學習達到,以便讓學生關注與目標水平的差距,產(chǎn)生強烈學習動機,幫助學生調(diào)整學習,帶來比讓學生“盡力而為”更好的表現(xiàn)[10]。一種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我能”句式表明預期學習成果,即當前學習結束之后能做的事[11]。明確的學習目標讓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具有穩(wěn)定的努力方向,不易發(fā)生重點偏移的情況。
學生也應熟知評價標準,清楚他們會從哪些方面被教師和同學評價以及自評。用學生沒有感覺重要的東西來評價他們是不公平的[12]。評價標準根據(jù)課程和任務特點設定,可以采用整體型標準,列出等級和特點描述;或者采用分析型標準,從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例如,寫作評價標準可以細化為對任務的理解、結構和完整性、研究證據(jù)和引用等標準,每項標準下給出不同等級和對應描述。若是外語學習中的寫作評價,則應加上語言方面的標準,如詞匯、句法等。師生共同設定和分享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讓師生進行評價時有據(jù)可依,避免盲目和主觀臆斷。同時,由于評價標準呈現(xiàn)理想的目標水平,能激勵學生在目前基礎上提升表現(xiàn)。清晰具體的評價標準還有助于教師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的評價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收集學生信息是形成性評價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基于準確充分的信息,才能準確解讀學生當前水平與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形成性評價方法多樣,各有適用范圍。例如,課堂提問能提供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情況和實時理解程度,訪談、問卷、日記可以有效反映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階段測驗能提供學生知識和技能習得信息,互評可以展示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批判思維能力[13]。教師要結合評價目的與社會文化情境、班級規(guī)模、學生特點甚至師生關系等影響評價實施的因素,選取合適可行的方法。例如,頻繁地使用日記去了解班級規(guī)模較大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會給教師帶來過大的工作量。
合適的評價方法并不能保證獲取真實全面的學習信息。以最常見的師生互動方式提問為例,通常教師提問多為引出簡短和機械性回答的閉合問題,在提問后立刻請學生作答,然后由教師進行正誤判斷或者繼續(xù)提問直到學生說出教師期待的答案。這種教師發(fā)起—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的IRE提問方式,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而且除了被提問的學生,其他學生對問題是否理解不得而知。要想通過提問有效獲取學生信息,教師就要考慮問題的內(nèi)容層面、教學功能、期待的認知參與、語境與語法等,設計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和體現(xiàn)他們在理解、技能和態(tài)度方面的問題。實施提問時適當延長等待時間,采用不舉手政策讓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問題,并給學生機會和同伴討論答案和提出自己的問題[14]。
學生作答時,教師應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而是要細心觀察學生在參與程度、內(nèi)容掌握、認知和同伴互動等方面的表現(xiàn)?;卮鸩徽_時,教師應尊重學生回答的多樣性,使用追問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澄清想法、改進回答的機會,或者使用轉(zhuǎn)向提問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傾聽和回應其他同學的回答,比較差異產(chǎn)生質(zhì)疑和推理[15]。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找到產(chǎn)生答案的思考過程與原因,發(fā)現(xiàn)學生知識上的欠缺,判斷與目標水平的差距。教師要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快速思考和判斷,沒有充分的教學理論知識、學科知識、評價知識、心理學知識以及對學生的了解,即Sadler所說的教師“行業(yè)知識”[16],很難對學生信息做出準確的闡釋并用于指導下一步教學。
實現(xiàn)形成性評價促學價值的關鍵,在于提供推動學生改進學習的反饋。反饋指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的工作,如課堂活動、書面寫作、家庭作業(yè)、考試、項目等給出的旨在促進學習的書面、口頭或展示性的回應[17]。反饋是對學習和成績最有影響的因素之一,但這個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18]。Kluger和DeNisi(1996)發(fā)現(xiàn),由于反饋會被學生接收、修改或者拒絕,在學生對反饋處理的八種方式中,只有“表現(xiàn)高于反饋目標時提高期望”和“表現(xiàn)低于反饋目標時付出更多努力”有助于學習[19],其他情況下不僅不能產(chǎn)生積極影響,甚至還可能帶來負面作用。因此,教師要提供處理得當?shù)姆答?,促使學生反思知識技能習得水平、學習策略和態(tài)度等,以有利于下一步的學習。正如Sandler (1989)所說,正是縮小學生目前水平和他們的目標之間差距引出了反饋的力量。
建構主義教學法認為,教師反饋就是通過反饋促使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ZPD)里取得進步,因此有效反饋需要回答三個問題:“我要去哪里、我現(xiàn)在哪里、下一步去哪里?”分別對應三個概念“回顧目標(feed up),反饋(feedback),推動進步(feed forward)”[20]。與之類似,Sadler提出反饋應提供給學生三方面信息:(1)學習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2)學生目前取得了怎樣的水平,即已經(jīng)取得的進步;(3)學生接下來的目標是什么,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21]。因此,形成性評價中的反饋不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錯誤判斷、打分或等級鑒定,而是對學生在某項任務或作業(yè)中的表現(xiàn)結合學習目標和成功標準進行適量描述,并據(jù)此給出縮小與目標水平差距的建議。這樣的反饋不僅能讓學生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績,增強自我效能感和自信,還能讓他們知道下一步如何行動的具體方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率的學習。
只有被學生接受并用于調(diào)整學習的反饋才有價值,因此教師應綜合考慮影響學生解讀和接受反饋的多種因素。教師在進行評價時需要考慮反饋類型、反饋的復雜度、反饋時機以及影響學生接受反饋的其他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例如,我國集體主義文化下學生傾向于非直接的含蓄的、面向小組而非個人的反饋。學生感覺個人自尊受到威脅程度較低時反饋效果更好,因為較低威脅的情形讓學生得以關注反饋內(nèi)容[22]。反饋量不在多,如果教師期望反饋能促使學生采取行動,書面反饋時三條評論效果最好[23]。不管采用口頭、書面還是視頻形式進行反饋,教師都要注意反饋場合、措辭和口吻,為學生提供飽含支持的積極性反饋??傊?,只有及時、具體、可被學生理解、可據(jù)此采取行動的反饋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24],實現(xiàn)形成性評價的促學功能。
在形成性評價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教師清楚,評價方式帶來的角色變化和具體的評價實施策略是充分實現(xiàn)形成性評價促學價值的前提。有效的形成性評價遠不止在現(xiàn)有教學中加入一點對學生的觀察和小測驗,而是需要認真研究教學計劃和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25]。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傳授者的身份,通過明確學習目標和成功標準,獲取并解讀學生學習信息,并做出學生樂于接受的能具體指導學生縮小與目標水平之間差距的反饋,從而推動教、學、評的有機統(tǒng)一,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