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梅 陸玲玲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來說,體驗教學是達成課程育人目標的基本方式。但當下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體驗活動普遍存在淺層學習的問題,導致了道德教育“知-信-行”脫節(jié),嚴重阻礙了課程育人目標的達成和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為解決這一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提倡深度學習。如何證明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了?如何讓深度學習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發(fā)生?這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發(fā)生的判斷標準
西北師范大學安富海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體驗和活動是深度學習的核心載體。分析深度學習的特征,結合學科特點,我們認為判斷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是否發(fā)生應聚焦三個關鍵詞:“三高”“三度”和“三能”。
“三高”即高價值、高情感、高投入。課堂中,學生全感官參與、全身心投入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基礎。道德與法治課堂要積極組織開展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貼近生活、富有情趣和時代氣息的體驗教育活動,曉之以理,激起內動力,導之以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我是一張紙”一課中,經過反復打磨,執(zhí)教老師最終選取了“體驗古法造紙中紙漿攪拌的過程”這一活動,來達成“感受小小一張紙來得不容易”這一教學目標。通過課件呈現(xiàn)紙漿攪拌場景,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渲染,營造出身臨其境的“體驗場”,學生在高情感、高投入的體驗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法造紙的辛苦與繁瑣。
“三度”即廣度、深度、關聯(lián)度。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學科,包羅萬象,這就要求老師拓寬知識廣度。體驗活動設計要有廣度和深度,指向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將“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作為學習目標的重點關注對象,貫穿課堂教學始終。課堂教學還要關聯(lián)學生現(xiàn)實生活,“接上童氣”。例如,在“文化的使者——瓷器”同課異構活動中,兩位老師設計了不同的體驗活動。
形式1:小組合作,借助資料卡學習瓷器知識;通過瓷器知識搶答賽檢測所學;每回答出一種瓷器,教師拓展該瓷器的相關知識。
形式2:小組合作,借助平板中的資源包,學習白瓷、青花瓷、青瓷、五彩瓷的相關知識;填寫瓷器資料卡;小組展示,為喜歡的瓷器代言。
第一種體驗活動,課堂的參與度非常高,學生通過競賽搶答記住了很多瓷器的名字和特點,但這一過程處于記憶的淺層學習狀態(tài)。第二種體驗活動舍棄了教師領著學的方法,在為瓷器代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梳理出每種瓷器的特點和價值,進行展示交流。在這樣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就得到了培養(yǎng)。
“三能”即能解決問題、能溝通合作、能辯證思考。道德與法治學科,既要教會學生做人,使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于心;又要指導學生做事,為文明社會發(fā)展積極貢獻力量。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變化發(fā)展的視角,全面認識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多角度分析問題,發(fā)展辯證思維:愛同學,也可和而不同;愛父母,也要幫助其改正缺點;愛老師,試著與其民主溝通;愛家鄉(xiāng),也要直面家鄉(xiāng)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在親身參與體驗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多方嘗試探索,鍛煉做事能力,嘗試解決具體而復雜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溝通與合作。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發(fā)生的策略
為實現(xiàn)“三高”“三度”“三能”,在教學中必須努力創(chuàng)設指向學科大概念的核心體驗活動,聚焦五個維度,讓學生在體驗中真正經歷“內化觀念一外顯行動”的過程,實現(xiàn)深度學習。
(一)目標有“高度”:育人素養(yǎng),而非知識
回顧學科育人目標在不同階段的表述,從最初的1.0版“雙基”到2.0版“三維目標”到3.0版“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從知識教學到素養(yǎng)教育的轉變。
在“吃飯有講究”一課中,老師設計了“從食盒里把餐具拿出來擺在桌上”的體驗活動。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往外拿,餐具就會乒乓作響。老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商量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輕拿輕放。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如果只是告訴學生“應該輕拿輕放餐具”這個知識,沒有把知識與育人結合起來,學生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追問一下:為什么餐具要輕拿輕放?發(fā)出響聲,有什么不好呢?從而引申出這樣做餐具易碎,不安全,有響聲,不文明,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文明素養(yǎng)教育。
(二)過程有“深度”:關注思維,而非做法
要想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活動后,自內而外生發(fā)正確的價值觀,問題的設計就要真實,要能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困惑,鍛煉他們從不同方面分析現(xiàn)象、探究真相的能力,尤其是解決生活中真實的兩難問題的能力。
比如,由“攙扶門”說起,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學生暢所欲言,觀點各異。有的同學認為“該扶,摔倒的老人需要他人的幫助,助人為樂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有的同學覺得“不扶,因為碰到不講理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大麻煩,網上經常有這樣的事情”,還有同學說“可以扶,但一定要找到證人,或者先打110”。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引導辨析,三種觀點你贊同哪一個?就在這樣處理生活兩難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提高自身的證據(jù)意識,知道如何助人且規(guī)避不必要的麻煩,嘗試鍛煉辯證思維。
(三)情境有“真度”:鍛煉能力,而非直接告知
體驗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盡量接近生活的復雜情境,分解他們做事的困難點,鍛煉他們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帶得走”的智慧。
在“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一課中,老師設計了“小組合作,制定規(guī)則”的活動。課堂中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由組合成新的學習小組,從就餐規(guī)則、路隊規(guī)則、衛(wèi)生規(guī)則、課間規(guī)則等方面任選一個進行探究。老師充分運用“重新分組時混亂”這一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回顧檢視“剛才發(fā)生了什么?”“這樣行不行?”。全班交流觀點,討論“如果你想去的組人太多怎么辦?”,尋找最佳方案。隨后實踐鞏固,要求做到“重新分組,快、靜、齊”,最后進行總結,提升強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遵守哪些規(guī)則?”。
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學生會暴露自己真實的道德認知水平,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被教育”。在“回顧檢視現(xiàn)象——坦誠交流觀點——找出解決方案——當堂實踐鞏固——小結提升強化”的過程中,深度學習也悄然發(fā)生了。
(四)操作有“效度”:注重體驗,而非走過場
教學中,很多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是活動本身設計得不好,而是操作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梳理總結了體驗活動實施的“三階段九要點”,讓操作有效度。
階段一:活動前,布置任務、激發(fā)興趣、有序指導。在活動開始前,創(chuàng)設氛圍,把學生帶入體驗情境中,讓學生感覺不到被教育,真實暴露認知與行為水平?;顒右髴啙嵡逦?,操作性強,指令性語言如“請同學們打開小組合作單”“下面我們開始小組合作”等放在最后,否則孩子就急于行動,不聽要求。
階段二:活動中,隨機指導、手機拍照、個別關注。說清體驗活動的要求后,教師應掃視全班,觀察學生是否都行動了起來,有沒有問題;深入小組學習中,傾聽、指導、幫助、評價。
階段三:活動后,集體交流、強化感受、明理導行。要設計問題,將一個人、一個組的認知,引向全班范圍的討論。通過面向全班的追問、反問,梳理出可行、可操作的步驟,引導學生將體驗認知、情感認知不斷深化,并落實在日常行動中。
(五)參與有“廣度”:全身心參與,而非做“看客”
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構建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應發(fā)生在每個學習者身上。因此,體驗活動的設計應該本著參與最大化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搭建體驗的平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道德認知,進而轉化為道德行為。
在執(zhí)教“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時,通過“一分鐘蹲起”體驗消防員訓練的辛苦;執(zhí)教“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時,設計“背書包做指令”,體驗媽媽孕育的不易……通過教師生動、鮮活的語言鋪述,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的體驗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想和收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于深度學習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應有虛有實,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有棱有角,善于用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有情有意,牢牢抓住學生的思想特點,增強情感聯(lián)系;有滋有味,課堂教學要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給學生提供色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有已有人,教師把自己擺進課中,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
責任編輯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