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細貴 鄧堯
摘 要 近年來,水稻移栽后的生長前期,由于多種原因,出現(xiàn)葉片不同程度、不同狀況的發(fā)黃現(xiàn)象,常常給水稻生產帶來影響。經過觀察,需要從水稻品種、移栽深度、土壤平整情況、病害以及有機肥、雜草和綠肥是否腐熟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才能診斷出葉片發(fā)黃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使水稻前期正常生長。
關鍵詞 苗期;發(fā)黃原因;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5.015
水稻移栽后,由于根系和葉片損傷,有一個生長停滯的過程,一般2~3 d后即可萌發(fā)新根,7 d左右恢復生長。2014年以來,水稻田推廣使用大型旋耕機的情況下,水稻從移栽到分蘗前期的20 d左右均不同程度出現(xiàn)苗期發(fā)黃現(xiàn)象。幾年來,經過反復的觀察分析,通過曬田的方法,可以及時解決水稻苗期發(fā)黃現(xiàn)象,并不會對水稻后期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
1 水稻苗期發(fā)黃原因分析
水稻不同時期移栽發(fā)黃情況:早稻于4月下旬移栽,發(fā)黃時間為5月上旬;中稻于5月中旬移栽,發(fā)黃時間為5月下旬;一季晚稻于6月中旬移栽,發(fā)黃時間為6月下旬;雙季晚稻于7月中旬移栽,發(fā)黃時間為7月下旬。其發(fā)生原因主要有以下6點。1)品種原因。如圖1a所示,水稻不同品種的抗寒性(早稻)、抗熱性(中稻、一季晚稻及晚稻)等抗逆性不同而發(fā)生發(fā)黃,這在區(qū)域試驗田中很容易判斷。2)移栽原因。如圖1b所示,移栽過深而引起僵苗,最后發(fā)黃。3)地勢原因。如圖1c所示,地勢不平,表現(xiàn)出生長發(fā)黃與不發(fā)黃之分。4)土壤原因。如圖1d所示,移栽在旋耕機輪胎行道的泥漿中,秧苗根系無法呼吸,生理機能減弱而發(fā)黃。5)病害原因。如圖1e所示,水稻苗期發(fā)黃時,由于有一些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同時存在,給診斷工作帶來困難,這時要根據(jù)禾苗的發(fā)病時期、發(fā)病部位、有無病癥及后期生長情況來綜合考慮。目前發(fā)現(xiàn)的病害為水稻赤枯病[1-3],葉片上有鐵銹褐色斑點,斑點成塊成片狀。此病會造成稻苗出葉慢、分蘗少,葉片由葉尖、葉緣逐漸變黃、枯死,根部赤褐色,白根小。6)中毒原因。如圖1f所示,因未腐熟秸稈、雜草和綠肥等,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還原性化學物質如硫化氫等毒害稻根而引起大面積發(fā)黃。
2 水稻苗期發(fā)黃防控措施
2.1 培育壯苗
1)以播種量確定播種面積,以20~24 m2·kg-1標準播種為宜,避免秧苗擁擠、細弱;2)施足底肥,含腐熟有機肥和磷肥;3)及時施入斷奶肥、送嫁肥。
2.2 秧田期防治病蟲害
秧苗2葉1心時防治病蟲害1次,移栽前2~3 d再防治病蟲害1次,帶藥移栽。
2.3 大型旋耕機與小型犁耙機配合使用多次、單一使用大型旋耕機,由于重量大、轉彎半徑大、在田間兩頭易反復碾壓形成泥漿,造成通氣性和土壤團粒結構差,使土壤耕作層深淺不一,土面高低不平。因此要與小型犁耙機配合使用,即“一旋一犁一耙”,從耕整方式上作出改變。
2.4 有機肥充分腐熟
水稻種植田所施用的有機肥應充分腐熟。以郴州市為例,一般在晚稻收割前后,撒施紫云英綠肥。紫云英綠肥田(含雜草較多的紫云英綠肥田),在3月上旬的盛花期即可翻耕入土,入土后上水耙田,間歇灌溉,經過30多天的漚制、腐熟,才可大大減少還原性有毒物質的產生;機收的早稻田而又連作的晚稻,播種前要根據(jù)早稻、晚稻的生育期,安排好早(早稻)播、早(早稻)收、晚(晚稻)插的時間,以稻草經過高溫充分發(fā)酵、腐熟為宜。
2.5 土地要平整
大型旋耕機耕整的不平地,要人工平整或小型犁耙耙平,或自行設計平整設備,有條件的或購買平地機等,使田面盡量不積水、不窩水。
2.6 施用生石灰
撒施生石灰,有利于中和土壤中的金屬離子,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酸性,加強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動,形成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一般施750 kg·hm-2左右,在犁耙翻耕時一起進行。
2.7 正確移栽
移栽過深,易形成僵苗,不分蘗,不長新根;移栽過淺,易形成漂秧,出現(xiàn)黃苗、死苗。
2.8 保持淺水層
移栽后及時灌水,淺水活苗,3~7 d內結合除草劑施分蘗肥,田間保持2~3 cm淺水層,施分蘗肥后待水自然落干曬田。
2.9 科學曬田
曬田后土壤含氧量增加,使土壤中的甲烷、硫化氫和亞鐵等還原物質得到氧化,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增強,根系下扎,促進根系的吸養(yǎng)能力。曬田時,秧苗粗壯、肥力較高的田塊以及低洼冷浸田、爛泥田要重曬;秧苗細弱、肥力差、滲透強、砂性重的田塊要輕曬。一般曬田3~5 d,做到田邊開大裂、田中開小裂即可。
2.10 及時復水施肥
由于前期曬田早、苗數(shù)少,曬田期間銨態(tài)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下降,秧苗生長不強;復水后土壤中的銨態(tài)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增加,禾苗轉青轉綠;待吸養(yǎng)分3~5 d后,結合前次的分蘗肥情況,再追施保蘗肥,一般用尿素75~90 kg·hm-2、鉀肥45~60 kg·hm-2、三元復合肥90~105 kg·hm-2,以利禾苗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 張玉秋,葉爭勇.水稻赤枯病的發(fā)生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4,1(6):64.
[2] 劉繼軍,王志國,趙青山.水稻生理性赤枯病發(fā)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現(xiàn)代化農業(yè),2006(6):9-10.
[3] 吳永春.昭平縣水稻赤枯病發(fā)生的原因與防治對策[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21):153-156.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20-01-18
作者簡介:胡細貴(1963—),男,湖南桂陽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E-mail: 9458838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