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賢
摘 要: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價值觀。基于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本文試以《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一課為例,以“路”為線索貫穿課堂始終,從國家認同感、文化認同感、民族認同感三方面對家國情懷展開論述。
關鍵詞:家國情懷;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
“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是這樣表述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凹覈閼选被緝?nèi)涵包括家國同構(gòu)、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xiàn)路徑強調(diào)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xiāng)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tǒng)文化有重要聯(lián)系,又是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超越。[1]
歷史學科教學實現(xiàn)的價值取向是“在歷史中對話,于情懷處立人”,只有情懷這種深層次的立意才能使教學與立人得到了高度統(tǒng)一。筆者試以《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一課為例,以“路”為線索貫穿課堂始終,從國家認同感、文化認同感、民族認同感三方面展開論述。
一、“一帶一路”架構(gòu)家國情懷
以“一帶一路”知識點為橋梁導入課堂,可達到以今知古,以古通今的作用,以中國目前積極的對外開放格局引出唐朝開放的對外交流盛況,使知識的串聯(lián)更加自然流暢;有助于學生了解國家方針戰(zhàn)略,了解今天的祖國就如一條東方巨龍正在崛起,她以和平開放負責任的姿態(tài)融入世界,造福一方,造福世界,她為致力于振興世界經(jīng)濟提供了一劑良方,她為建設和諧共存的世界大家庭提供了舞臺,這樣的祖國不由得讓中華兒女肅然起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青少年當國之未來,民族之前途,“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便是一座橋梁,架構(gòu)起了青少年的個人前途同國家命運,并以國富民強為目標,矢志不渝,砥礪前行。
二、公主和親之路彰顯政治認同
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生活,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lián)系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這種現(xiàn)象就是政治認同。[2]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入藏是政治婚姻的典范。兩位公主入藏背景如下:吐蕃松贊干布羨于公元638年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沒有應允,松贊干布揚言婚事不成就率兵攻唐,隨后便揮兵進攻,唐太宗派兵反擊使松贊干布引兵撤退,并派使者到長安謝罪,再次懇請娶大唐公主,唐太宗這才應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公元704年吐蕃國內(nèi)因王位爭奪而陷入混亂,《舊唐書》載:“國中大亂,嫡庶競立,將相爭權,……人畜疲癘,財力困窮?!蓖罗瑩鷳n唐乘虛而入,于第二年迅速遣使赴唐請婚。唐朝此前多次敗于吐蕃,唐中宗便許以金城公主入藏和親。通過對史料的解讀,得出兩位公主以強烈的政治認同感為動力,以國家富強和民族和睦為己任,斬斷鄉(xiāng)愁,帶著“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xiāng)”的情懷,破除萬難,前往吐蕃,為唐蕃的友好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東渡西行之路提升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nèi)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tǒng)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tài)度與方式。經(jīng)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傳播。[3]
公元627年,唐玄奘踏上了絲綢之路決心前往印度,大漠雪山,他命懸一線,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懷著堅定的信念,他終于抵達心中的圣地。他翻譯的佛經(jīng),達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由于他的緣故,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然而他放棄了一切榮耀,依然返回故土。借西行的機會他向西域世界展示了中土佛教的風采,這一活動背后是家國情懷所起的作用,是受國家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的驅(qū)使。同樣,753年鑒真經(jīng)歷六次東渡日本終于成功,留居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促進了日本佛學、文學、醫(yī)學等的提高。在他東渡的背后,對大唐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感正是是他不畏艱險的動力源泉。
四、民族復興之路內(nèi)化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感”是個人承認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產(chǎn)生的歸屬感。[4]回顧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不管是公主和親之路還是玄奘西行之路、亦或是鑒真的東渡之路,不同的路,卻是一樣的家國情懷,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將歷史和現(xiàn)實緊密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1)夢想在路上:我們還有多少中國夢還在路上?(2)唐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我們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有哪些啟示? 問題(1)的設計是為了引導青少年從書本的理論知識走出來,學會主動去關注社會從而去適應社會、建設社會。問題(2)的設計是為了引導青少年學會反思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把汲取的經(jīng)驗教訓化作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鑰匙。將濃烈的家國情懷融入中國夢實踐,這也是家國情懷素養(yǎng)水平的最高層次,也是歷史學科教育的最終目的。
如何在課堂中以一種自然動情的狀態(tài)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需要教師調(diào)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觀念,做一個有情懷的人,才能培養(yǎng)一個有情懷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楊清虎. “家國情懷”的內(nèi)涵與現(xiàn)代價值[J] . 兵團黨校學報. 2016(03).
[2] 俞包慶.當代中國政治合法性危機及解決路徑.法政探索理論月刊.2012(08).
[3] 馮天瑜.中華文化辭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0.
[4] 梁運佳.文化環(huán)境與民族認同感關系探究[J] .人民論壇學術前[J] .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