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然
讀完《西游記》,我對書中的主角唐僧師徒四人有了初步的看法。孫悟空本領高超,挺自負,講情義,極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唐僧善心泛濫,常常不辨是非,令我在閱讀過程中有些哭笑不得:八戒憨頑耿直,喜與悟空斗嘴,為故事添了些趣味;沙僧呢,我讀著讀著,忽然發(fā)現(xiàn)他“消失了”——沒給我留下什么印象。沙僧怎么被設定得如此普通呢?作者為何在個性鮮明的人物中加入一個“透明人”?
于是,我從書中尋找有關沙僧的事跡。隨著深入了解,我愈來愈感覺到,沙僧也有個性鮮明的一面。
在《西游記》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里,八戒出了大洋相,大家捧腹之余,是否注意到沙僧的反應?當師父讓他留在借宿的地方作婿時,沙僧說了三位徒弟中最長、最為決絕的話,“寧死”“決不”等詞分明表達了他的立場。由此可看出,沙僧是目標堅定、誠心誠意保唐僧西行的人。
沙僧的本領,一直是頗受爭議的。有網友調侃:“沙僧最常說的話大概是‘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捉走了。”這的確令人忍俊不禁。與二位師兄相比,也許沙僧的本領稍顯遜色,但不難看出,沙僧對師父是非常忠誠的,這種忠誠帶給讀者溫暖與感動。當假行者打傷唐僧,搶走包袱,唐僧提出讓沙僧前去花果山向孫悟空討要包袱時,他沒有一點推辭,囑咐八戒好生照料師父,便直奔東勝神洲。對于大師兄孫悟空的個性,沙僧這個做師弟的應再清楚不過,大師兄連對師父都可以不顧念昔日情義,又如何會把他放在眼里?我想沙僧之所以這么義無反顧,是因為在他的心底永遠安放著自己的責任。
《西游記》“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一回里,大家可能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孫悟空和紅孩兒斗智斗勇上了。其中關乎沙僧的一個細節(jié),引起了我的注意。紅孩兒生一陣妖風,擄走唐僧,三位徒弟皆大驚失色。悟空因唐僧不聽勸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氣得說:“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之前就有意“散伙”的八戒,情急之下,當然連聲附和。沙僧呢,“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這是他的第一反應,隨后對師兄們好言相勸,細數救師父的理由,終使三人再結同心。后來,唐僧被救出。若沒有沙僧,唐僧恐怕性命難保,沙僧卻從未提及這個小插曲邀功。也許,他只是覺得,自己做了該做的事吧。
沙僧不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他同樣重要,只是甘愿默默奉獻,不顯山露水。
孫悟空神通廣大,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大英雄。而沙僧,詮釋了“賢”的德行,也令人心生敬意。
指導老師:朱榮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