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韓愈“務(wù)去陳言”文學創(chuàng)作觀

2020-05-20 15:08:24王筱惠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文學

內(nèi)容摘要:“務(wù)去陳言”是韓愈提出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指的是“吸收古人思想精華,在新的時期用新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提出與唐代的世風、士風、文風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中唐世風澆薄,士風追崇名利,文風則虛幻尚無。由此韓愈提出“務(wù)去陳言”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并貫穿其寫作實踐。

關(guān)鍵詞:務(wù)去陳言 文學 求實

一.“務(wù)去陳言”的內(nèi)涵及意義

“陳言”二字在韓愈文中出現(xiàn)是貞元十八年《答李翊書》中有“惟陳言之務(wù)去”句,應作名詞解釋,其意義指前代圣賢之說。

在韓愈之前,“陳言”二字也出現(xiàn)過。例如《韓非子·備內(nèi)》篇中“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1]這里的陳言指的是“曾經(jīng)說過的話”?!犊鬃蛹艺Z·儒行》篇有“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2]此處陳言有“陳述話語”的意思?!皠?wù)去陳言”中的“陳言”是指“前人說過的話”,但“前人說過的話”具體包括的內(nèi)容比較多,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孔孟圣賢之語、儒釋道三家學說、典故。

將“陳言”概括為孔孟圣賢之語,是從韓愈個人的家學淵源以及讀書傾向上總結(jié)出來的。韓愈小時家貧,讀書刻苦,跟隨獨孤及、梁肅學習楊雄、董仲舒的學說。其本人十分推崇楊雄,但對于董仲舒,暫未見其論說中有何贊賞之語。蓋因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公羊傳》的闡釋為媒介,按今文經(jīng)學來描述《春秋》中的倫理道德及政治原則,并用陰陽五行之法來進一步確證。董仲舒所推崇的陰陽五行之法正是韓愈所反對的,因而不見韓愈贊詞。

《舊唐書本傳》有:貞元間,文士多尚古學,效楊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愈從其徒游,銳意鑽仰,欲自振于一代。[3]

董仲舒是西漢名儒,孝景帝時五經(jīng)博士,楊雄是西漢末的文學家,以辭賦聞名于世,重新建立漢大賦的一種蘊籍風格。韓愈在《省試顏子不貳過論》中稱楊雄為圣人之徒,將楊雄與屈原、孟軻、司馬遷、司馬相如并稱為“五杰”,可見他對楊雄極為推崇。楊雄可被稱為孔孟之徒,孔孟之道在韓愈心中有極高的地位,所以“陳言”指向孔孟之道未有不可。

“陳言”又可指為儒釋道三家學說。唐代儒、釋、道三家學說并立,無論韓愈如何摒棄佛老,都無法脫離他們的影響。韓愈在《原性》篇中辨荀、墨、楊三子之言,認為只有棄佛老之言,性之明才可見。于《原道》篇中又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表n愈對待佛老的態(tài)度顯而易見是摒棄的。但韓愈又與佛家道徒交好,皇甫湜《送簡師序》曰:刑部侍郎昌黎既貶于潮,浮屠之徒,歡快以抃,師獨憤起訪予,求敘行以資適潮。不顧蛇山鱷水萬里之險毒。[4]

簡師是佛教浮圖,為韓愈鳴不平,行仁義之舉。韓愈又在其《雜說·其三》中說:神怪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5]

韓愈摒棄佛老不排一切佛老之言,其“排佛老”是由“憤世嫉邪”而起,從文教上“排佛老”,但他無法隔絕“佛老”之說對自己的影響。儒釋道三家并立、相互交融是唐代社會大環(huán)境特征,從這一點上可將“陳言”指向“儒釋道”三家學說。

韓愈的“務(wù)去陳言”是指“不用前人之言”,這種“前人之言”不單單指“古人之言”,即通常說的典故。無論賦、散文、表、碑銘等,其中都可舉出引文用典的例子。例如《守戒》中“無用丘陵江河洞庭孟門之關(guān)”[6]便引自《戰(zhàn)國策》“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滏?!盵7]

《答竇秀才書》曰:錢財不足以賄左右之匱急,文章不足以發(fā)足下之事業(yè),稛載而往,垂橐而歸。[8]引《國語》齊語篇: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載而歸。[9]

單單將“陳言”指為“典故”也是說不通的。韓愈在寫文章時喜自創(chuàng)新語,“形單影只”、“特例獨行”、“動輒得咎”、“佶屈聱牙”等,但“務(wù)去陳言”的意義僅指于此,就顯得過于偏狹了。

“陳言”的具體意義,應當指的是不加辨別的“拿來主義”。韓愈在《答李詡書》中論述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時說:

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缡钦咭嘤心?,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wù)去之,乃徐有得也。[10]

韓愈起先學孔孟之道、“三代兩漢”之書,從迷茫到了解,辨別古書之正偽,然后取其精神內(nèi)核,去其形式,才有所得。

韓愈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具有實用性,他認為基礎(chǔ)打牢之后,學習就會變得輕松容易,不尚空言而崇尚實用。

其《答李詡書》中即談到:

養(yǎng)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11]

《答竇秀才書》中同樣體現(xiàn)出此觀點:

學不得其術(shù),凡所辛苦而反有之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適於實用,又重以自廢;是故學成而道益窮,年老而智愈固。[12]

韓愈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既崇尚實用的觀點,與其“名實觀”中名實并重但更趨向于實的觀念一脈相承。從韓愈的“名實觀”來解讀“務(wù)去陳言”當有另一層意思。

在《送浮屠文暢師序》中有: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而非,可以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之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以與之游乎?[13]

墨行者指的是浮屠,儒名而墨行或墨名而儒行都是指游離于儒、釋兩家學說之間的人。韓愈既重名,又重行,歸根結(jié)底取的是實際體現(xiàn)出來的行為取向,頗能看出他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他無法做到一味排斥佛、老而看不到其所帶來的益處??梢婍n愈排佛、老,排的是不尚實用的空言,不是包括浮屠在內(nèi)的全部內(nèi)容。由韓愈的“名實觀”體現(xiàn)出的中庸思想,同樣可以拿來解讀其“務(wù)去陳言”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

“陳言”不當指“前人之言”、“古文”或者“典故”,這種指向太過籠統(tǒng)而模糊,況且韓愈主張“復古”,他的文學革新運動就是打著“復古”的旗號進行的。若只單單將“陳言”看做“前人之言”、“古文”或者“典故”,就與他后來的行為背道而馳。韓愈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主張創(chuàng)新,他認為學文應當吸收前人書中的精神內(nèi)核,并在當下以一種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性。黃庭堅《與王觀復書》中稱“觀杜子美到夔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14]蘇軾又云“唐之古文自韓愈始”。[15]可見,在吸收古文精華并進行創(chuàng)新方面,韓愈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他所提出的“務(wù)去陳言”文學創(chuàng)作觀具有時代性,講究實際效用。

二.中唐時期世風、士風、文風對韓愈的影響

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便江河日下,日漸走上下坡路。吏治昏亂、經(jīng)濟凋敝,藩鎮(zhèn)割據(jù)愈加嚴重,國勢衰頹,不復盛唐氣象。況且大歷以來,文壇人才稀落,文風漸漸脫離現(xiàn)實,變得萎靡不振。尤其在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1年)爆發(fā)建中之亂,這場大規(guī)模兵亂打破了代宗、德宗朝茍安一時的寧靜,上至朝廷,下到吏民,皆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終日?,F(xiàn)實世界充滿危機,戰(zhàn)亂無法平息,人們無法將希望寄托在未來,就只能于虛幻中尋求安慰。

道教是唐朝的國教,進士科考試中也多見道家經(jīng)典,且李唐王朝將自己的譜系追溯到老子。佛教同樣在唐朝得到發(fā)展,佛教經(jīng)典著作大量翻譯,佛寺眾多,佛家人員交游甚廣。唐憲宗后期,由于憲宗本人欲求長生,廣招天下方士,佛教更是聲勢浩大。長此以往,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腐敗現(xiàn)象日益嚴重,宦官勢力擴大,朋黨之爭也漸露端倪。在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下,人們將目光投向虛無縹緲的世界,不再關(guān)注儒家的“入世”精神,反而轉(zhuǎn)向佛、道的“出世”觀念。

《全唐文》卷四七六載德宗朝沈既濟《選舉論》有:

近代以來,九品之家皆不征,其高蔭子弟,重承恩獎,皆端居役物,坐食百姓,其何以堪之。……得仕者如升仙,不仕者若沈泉。[16]

這段話揭示出中唐時期的政治風貌和當時的士人心態(tài)。不同于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把控朝堂,寒門學子無進階之路,唐朝采取進士科考試來選拔人才,拓寬了貧寒士子的仕途。尤其是中唐,進士多出自寒門,或先世顯貴而延及近世已門第淪落下層階級者。況且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社會動蕩,且上層統(tǒng)治者多追求個人享樂,不事生產(chǎn)、不知民間疾苦者多,橫征暴斂,賦稅繁雜,寒門士子不堪其重負,紛紛求仕,而進士科則成為唐代寒門士子最重要的仕進之途。

韓愈《送??靶颉分杏校?/p>

登第于有司者,去民畝而就吏祿,由是進而累為卿相者,常常有之。[17]

《爭臣論》又有:

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18]

由以上兩條材料可以看出,當時的寒門士子為生計而走上仕途,“祿仕”即稱因錢財而為官的人。在這種社會風氣大環(huán)境下的士人,多注重實用而輕空談,尚利而輕名。韓愈身世孤苦,《舊唐書本傳》中稱他“三歲而孤,養(yǎng)於從父兄”[19],從小無父母,家族內(nèi)人丁凋零,亦是寒門士子。

《祭十二郎文》中有: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子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常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20]

《答崔立之書》也有:

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故凡仆之汲汲于進者,其小得蓋欲以具裘葛,養(yǎng)窮孤,其大得蓋欲以同吾之所樂子人耳。[21]

于當時而言,進士的世俗性比較強,重利祿,沒有清傲的門第觀念,并不鄙薄物欲。身為其中一員的韓愈,本身家貧,“祿仕”是韓愈走上仕途的部分原因,又受當時普遍風氣的影響,各種內(nèi)因外由綜合作用下導致韓愈本人思想實用性強,以“務(wù)實”為先,求“經(jīng)濟”之用,“尚利”、“尚用”成為其為人處世乃至為詩作文的一大特征。

然韓愈并非一味追名逐利之人,從小習熟孔孟之道的韓愈無法脫離儒家人文主義思想內(nèi)核的影響。中唐時期世風日下,人情澆薄,韓愈眼見此種情況卻又無能為力,其本人也在時代大潮的推動中隨眾人一起尚利,這種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沖突對韓愈而言無疑是極為痛苦的。在《答呂山人書》中韓愈表達了自己對此種境況的擔心,“方今天下入仕,其人率皆習熟時俗,工于語言,識形勢,善候人主意,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壞,恐不復振起”。[22]但韓愈又是痛苦的,在《與李翱書》中他自述“仆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于人以度時月,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23]韓愈痛苦而又矛盾,他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不允許他“祿仕”,急于擺脫“求利”帶給自己精神上的折磨,卻不得不屈從于同“窮居”相伴而生的物欲。處于此種境況下,“務(wù)去陳言”或可說是韓愈為中和這種痛苦和矛盾而提出的新方法。

三.“務(wù)去陳言”在韓愈古文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

韓愈的“務(wù)去陳言”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為以儒家精神為內(nèi)核,進行語言上的創(chuàng)新,追求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在《答劉正夫書》中韓愈對儒家思想入文提出了自己的認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24]韓愈追求不落俗套,、自我樹立的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文學旨趣是“自樹立、不因循”。在韓愈的古文藝術(shù)中,獨具個性的語言和發(fā)幽入微的說理方式構(gòu)成其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核心。

《平淮西碑》敘述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之事,此戰(zhàn)結(jié)束了長達五年的平淮之戰(zhàn),使蔡州52年的割據(jù)局面不復存在,穩(wěn)定大唐基業(yè)。碑文以問答的形式描寫唐憲宗英明神武、堅毅果決的形象。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寫戰(zhàn)爭首尾,沒有過度描繪,是韓愈一貫追求的古風,用事例來說明為君之道須“乾綱獨斷”,頗具史筆?!稄堉胸﹤骱髷ⅰ芬詮堁?、許遠的英勇舉動來表達為臣須得忠義。

方苞評價其:

截然五段,不用鉤連,而神氣流注,章法渾成,惟退之有此。

又曰:

退之序事文不學史記,而生氣奮動處,不覺與之相近。

在《祭十二郎文》中,他以自敘身世和韓十二郎情誼的方式,從日常生活小事中喁喁道來,表現(xiàn)出自己失去親人的悲痛和不能盡關(guān)愛之責的愧疚。

韓愈為文重氣,《答李詡書》中就有其對“氣”的看法: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25]

“氣”的概念在韓愈這里應與“務(wù)去陳言”中所留下的古人為文之精神內(nèi)核是相通的,是形而上的內(nèi)容。

除此之外,韓愈文學創(chuàng)作中尚“求新”,其文中多有新詞、新語之創(chuàng)。例如再接再厲、嶄露頭角、一蛇兩頭、蠅營狗茍等,都是其“務(wù)去陳言”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在實踐上的表現(xiàn)。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唐時期“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者,他將唐代文人寫作帶入一個新的天地,不再拘泥于古人,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其“務(wù)去陳言”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表現(xiàn)出中唐一代士人“求實尚利”的思想傾向,同時也是對前代思想的新發(fā)展和新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性,表現(xiàn)出韓愈與時俱進的進步思想。

參考文獻

[1](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唐)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清)董皓.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清)姚鼐.古文辭類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注 釋

[1](戰(zhàn)國)韓非,李維新等.譯注,《韓非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第110頁.

[2](魏)王肅,《孔子家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第18頁.

[3](后晉)宋祁、歐陽修等,《舊唐書》,百衲本,卷一百六十.

[4](清)董皓,《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卷六八六,第7025頁.

[5](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38頁.

[6](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58頁.

[7](東漢)高誘.注,《戰(zhàn)國策》,商務(wù)印書館,1958,第二冊,第92頁.

[8](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56頁.

[9](清)董增齡,《國語正義》卷六,巴蜀書社,1985年,第604頁.

[10](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90頁.

[11](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89頁.

[12](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55頁.

[13](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81頁.

[14](宋)黃庭堅,劉琳等點校,《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470頁.

[15](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第334頁.

[16](清)董皓等,《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卷四七六,第4868頁.

[17](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75頁.

[18](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23頁.

[19](后晉)宋祁、歐陽修等,《舊唐書》,百衲本,卷一百六十.

[20](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379頁.

[21](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86頁.

[22](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43頁.

[23](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99頁.

[24](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32頁.

[25](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91頁.

(作者介紹:王筱惠,鄭州大學2017級文學院研究生,方向:秘書學)

猜你喜歡
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文學陜軍”溯源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18
當下文學的尊嚴與自信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我愛上了文學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0
文學病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新建县| 枞阳县| 中阳县| 临泉县| 乾安县| 河北省| 漳州市| 措勤县| 青神县| 六安市| 甘泉县| 定州市| 延吉市| 大关县| 尼木县| 富宁县| 双牌县| 永宁县| 秦皇岛市| 苍山县| 纳雍县| 米易县| 五常市| 黑山县| 滦南县| 临沧市| 闵行区| 石棉县| 元江| 河池市| 称多县| 锦州市| 周口市| 阳春市| 台南县| 故城县| 鞍山市| 砀山县| 林西县| 湘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