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列寧在轉變政策和制訂新經濟政策時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體現(xiàn)在認識和制訂新政策的必要性、向社會主義過渡途徑、實行糧食稅和自由貿易政策以及制訂并實施租讓制政策等多個方面。列寧在實施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體現(xiàn)在提出新經濟政策意味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進行戰(zhàn)略退卻、發(fā)展商業(yè)的環(huán)節(jié)、提高文化水平,進行國家機關的改革等多個方面。這些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指導著俄共(布)和蘇俄人民大膽探索,使經濟建設事業(yè)朝著有利于蘇維埃國家和有利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目標前進。
[關鍵詞] 列寧; ?新經濟政策; ?制訂; ?實施; ?社會主義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 A8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0)04-0030-04
這里所謂“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是指把社會主義作為前進目標、朝著這個目標來規(guī)劃當前政策和措施的觀點或思想方法。1921年3月后,列寧領導俄共(布)制訂并實施了新經濟政策,容許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發(fā)展和增長,以利于恢復國民經濟和發(fā)展生產力。以往學術界對列寧利用資本主義經濟因素作用的思想研究比較充分,而對列寧在制訂和實施新經濟政策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事實及思想則論述較少。筆者就此作一研究,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轉變政策和制訂新經濟政策時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
當時蘇俄處于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完成過渡任務,要求采取正確的政策。1921年3月以前近三年的時間里,蘇俄正處于國內戰(zhàn)爭中,面對嚴峻形勢,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這對支持國內戰(zhàn)爭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可它不利于生產和經濟發(fā)展。所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作出決定,轉變國內政策,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在轉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時,列寧始終堅持著社會主義價值取向。
列寧認為,必須立足于促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目的,來認識改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的必要性。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蘇維埃政權有些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俄共(布)十大對此進行深刻反省,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建立工農之間新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以蘇維埃國家新經濟政策為基礎的關系,是實踐中證明有利于鞏固工農聯(lián)盟的關系。列寧指出:“我們就是應當這樣清醒地估計這種關系,應當有充分的決心來重新審查以至改變我們的政策,因為我們在幾年之中著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著手建設無產階級國家的基礎,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這以后無產階級必須加強經濟建設。蘇俄無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在世界歷史上是第一次,意義重大。顯然列寧本著促進無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的目的,闡述改變經濟政策以及建立工農之間新的關系的重要意義。同年4月上旬,列寧在有關會議上作關于糧食稅問題的報告,論述了改變政策以及制訂新政策的必要性。列寧表示自己是“從共產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的,并認為從共產主義的觀點看轉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得出的結論是容許的和有益的。列寧關于從共產主義的觀點看轉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或者從共產主義的觀點出發(fā)評價新政策,都是強調以是否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來衡量轉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的必要性的。
列寧認為,轉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反映了蘇俄經濟建設途徑的特殊性,這是由蘇俄作為落后國家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決定的。列寧提出:“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里,大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優(yōu)勢地位,在農業(yè)中大生產也很發(fā)達,因此容易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公有制。蘇俄情況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它的大工業(yè)比較弱,城市里小生產大量存在,農村里小生產占優(yōu)勢地位。它必須首先發(fā)展生產力,形成大生產占優(yōu)勢的條件,才可以實現(xiàn)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列寧認為,蘇俄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需要經歷很長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是當前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抵達的目的。
列寧認為,蘇俄改行糧食稅和自由貿易政策,意義在于改善農民生活,形成城鄉(xiāng)之間正常的經濟聯(lián)系,促進蘇俄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俄共(布)改變政策和制訂新政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改變征收糧食政策,即以糧食稅制取代強制性的糧食征集制。蘇維埃政權在以征稅方式收取農民一定數(shù)量的糧食后,用城市大工業(yè)企業(yè)生產的產品同農民進行商品交換。農民能夠自己占有納稅后的剩余糧食,并能在市場出售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購買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列寧認為,蘇俄作為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處于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之中,無產階級需大大增強自己的力量,需要鞏固社會主義革命成果和延續(xù)社會主義革命進程。只有改變糧食政策以及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列寧看來,進行城鄉(xiāng)之間正常的商品交換,有利于實現(xiàn)工農之間正常關系和鞏固工農聯(lián)盟,有利于促進蘇俄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強調了改變糧食政策對于鞏固工農聯(lián)盟的意義和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意義。
列寧認為,制訂并實施租讓制政策,目的在于恢復和發(fā)展大生產,以利于蘇俄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在由戰(zhàn)爭向和平建設過程轉變時,列寧反復強調,沒有發(fā)達的大生產,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主義是不可設想的。蘇俄當時工業(yè)大生產比較落后,又由于戰(zhàn)爭破壞,許多大型工業(yè)企業(yè)毀損嚴重,一時難以恢復生產。所以列寧和俄共(布)決定實施租讓制,即同外國資本家簽訂合同,以一定條件把國內大型企業(yè)出租給外國資本家。列寧認為,制訂和實行租讓制,其結果是發(fā)展了大生產和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在合同到期和被租讓企業(yè)轉歸無產階級國家管理時,有利于這些企業(yè)過渡到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yè),有利于蘇俄經濟整體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另外,列寧還提出:“在最近這幾年,必須善于考慮那些便于從宗法制度、從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這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指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主要是指租讓制。由于資本主義存在著生產的自發(fā)性、盲目性和唯利是圖的特性,所以列寧強調必須將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在國家資本主義方面,最好的形式是租讓制。可見,租讓制是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它的前途是社會主義社會,實施它有利于蘇俄到達社會主義社會。
實施新經濟政策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
俄共(布)十大閉幕以后,新經濟政策逐漸付諸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工農業(yè)生產得以恢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趨于安穩(wěn)的時候,從理論上正確地認識和說明新經濟政策的任務提上了日程。列寧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對需要說明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科學闡述。
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意味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進行戰(zhàn)略退卻,鞏固已有陣地,奠定以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基礎。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采取進攻態(tài)勢,如禁止自由貿易、國有化等。實施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和容許資本主義發(fā)展,相對以前的政策是一種戰(zhàn)略退卻。1921年10月,列寧在幾個重要會議上的講話中,深刻地闡述了這個問題。如,列寧在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蘇俄人民都很清楚,“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個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對我們最重要的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做好經濟準備。我們不能用直接的方法來進行這種準備工作。我們不得不用迂回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1意思是,蘇俄正在戰(zhàn)略退卻或者說正以迂回的方法進行經濟建設,可是它的目標是早已經確定了的,即通過蘇維埃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列寧提出,蘇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只有抓住發(fā)展商業(yè)“環(huán)節(jié)”才能掌握整個“鏈條”,進而建成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在十月革命勝利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列寧沒有意識到無產階級國家必須發(fā)展商業(yè)問題。制訂新經濟政策時,列寧提出必須允許自由貿易和商品交換,主張進行商品交換。列寧認為,蘇俄處于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中,不能從國外得到經濟援助,只有從國內產生和積累發(fā)展力量。就國內發(fā)展途徑和方式而言,發(fā)展商業(yè)和利用商業(yè)的原則,有利于調動生產積極性,促進發(fā)展,從而促進蘇俄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也說明,他主張發(fā)展商業(yè),追求的目標是把蘇俄“引導到社會主義”。同時,列寧在有關文章中還寫道:“在歷史事變的鏈條中,在1921—1922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過渡形式中,商業(yè)正是我們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我們居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全力抓住的環(huán)節(jié)?!?這里的意思是,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過程如同鏈條一樣,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環(huán)節(jié),1921年秋以后的“環(huán)節(jié)”的內容是“商業(yè)”。如果抓住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則有可能抓住整個鏈條,從而促進向社會主義過渡進程,達到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目的,不然則建不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
列寧提出,開展一場文化革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社會整體文明程度,蘇俄就能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文化落后阻礙了無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建設。基于此,列寧十分重視發(fā)展文化事業(yè)。1921年10月,他在《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的報告中提出,必須通過發(fā)展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工農群眾以及共產黨員的文化知識水平,以促進他們對新經濟政策形成正確的認識。他晚年在《論合作社》一文中提出,蘇俄無產階級面前有兩個劃時代的任務,其中一個是在農村開展“文化革命”。列寧強調蘇俄開展文化革命的困難,即蘇俄社會整體的文化基礎差,文盲占人口大多數(shù);發(fā)展文化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能夠創(chuàng)造較多的物質生活資料,才有可能促進文化教育工作。列寧指明如果能夠戰(zhàn)勝困難,完成上述任務,蘇俄“就能成為完全的社會主義國家”。
列寧提出,國家機關改革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代表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蘇維埃機關的眾多優(yōu)秀公職人員上前線,大量的曾在沙皇政權機關就職人員被吸收進蘇維埃政權機關。他們將舊政權機關的官僚主義習氣也帶進了蘇維埃機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時,各級蘇維埃政權機關人員眾多,官僚主義現(xiàn)象十分嚴重。基于此,列寧提出機關改革任務。1923年3月,列寧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提出,必須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進國家機關,以優(yōu)化機關公職人員的隊伍。在他看來,工人受到的文化教育相對較少,文化知識和管理知識相對不足,但他們擁護社會主義,忠誠黨的事業(yè)。他指出:“我們應該提出的不是西歐資產階級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向一個以發(fā)展成社會主義國家為宗旨的國家應該提出的恰如其分的要求?!?他還指出,要做到這樣是不容易的,“我們只有通過這樣的工作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而只有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才能建立名副其實是蘇維埃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2這里他表明,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的共和國,就是蘇俄機關改革的目的。
結語
列寧在制訂和實施新經濟政策過程中展示出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指導著俄共(布)和蘇俄人民大膽探索,采取同蘇俄實際相適應的措施恢復和發(fā)展經濟,并始終使經濟建設事業(yè)朝著有利于蘇維埃國家和有利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目標前進。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在社會主義史上,它開啟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利用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作用促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先河,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落后國家通過“中間環(huán)節(ji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國改革開放,借鑒了列寧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想和實踐。鄧小平同志說過,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改革開放繼承和發(fā)展了列寧的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進入新時代。在此階段,一方面繼續(xù)改革開放,探索和實施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新途徑;另一方面倡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證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朝著有利于人民利益、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前進。這樣的理論與實踐同列寧新經濟政策以及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思想與實踐是一脈相承的,是對列寧的思想和實踐的豐富和發(fā)展。
(本文系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從十月革命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及當代啟示”〈項目編號:18AZD03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俞良早,徐芹.經典作家東方落后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著作和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俞良早.經典作家探索理想社會與實現(xiàn)中國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俞良早,南京師范大學東方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 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