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方,彭志華,黃文茜,秦象建,唐萍萍
(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ICU收治對象均為危重癥患者,患者病情嚴重、隨時可能惡化、并發(fā)癥風險較高,給科室護理工作造成較大難度,同時病情對患者生理、心理舒適度影響較大,疼痛感與不適感會刺激患者出現心理壓力,引發(fā)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等,而ICU護理工作質量與患者治療效果關系密,傳統(tǒng)工作模式中醫(y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疾病治療與護理工作時,多重視救治工作,而忽略了患者的情感需要與感受[1-2]。文章納入我院ICU科室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間收治的106例住院患者,分析持續(xù)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ICU科室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間收治的106例住院患者,采用電腦隨機法將其劃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53例,干預組: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在腦出血13例、蛇傷20例、呼吸衰竭10例、休克10例;ICU住院用時在3~7 d,平均為(5.1±1.0)d。對照組: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腦出血11例、蛇傷21例、呼吸衰竭11例、休克10例;ICU住院用時在3~7 d,平均為(5.8±0.8)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組:⑴入院關懷:改善病房環(huán)境,關注患者意識狀態(tài),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播放輕音樂,安撫患者焦慮情緒,可采用紙板寫字或圖象象方法與患者溝通,為患者及家屬介紹ICU基本情況、告知病情治療計劃,對于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及時開放探視,穩(wěn)定患者情緒。⑵心理關懷:因ICU環(huán)境特殊,不允許家屬陪護,患者清醒后只能與醫(yī)護人員接觸,且環(huán)境封閉,患者內心感到壓抑,護士為患者提供治療及護理操作時重視安撫患者,尊重患者隱私,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護理配合度。⑶生活舒適護理:為患者會陰陰護理時,及時拉起屏風,為患者創(chuàng)造隱私空間,主動關心患者,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盡量增加與患者溝通次數。⑷溝通關懷:及時告知患者疾病治療取得的進展,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護士需掌握溝通技巧,及時給予人文關懷,及時將患者治療情況通報給家屬,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尊重患者知情權,解釋醫(yī)療費用明細[3]。⑸轉科時人文關懷:醫(yī)師下達出科醫(yī)囑,護士幫助患者收拾相關物品,提前通知家屬病房外等待,多人協(xié)助患者離床,用平車護送患者前往其他病房,途中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做好保暖工作,維持均勻移動速度;到達病房后與護士做好交接工作,轉告患者家屬護理注意事項,囑咐患者早期離床活動。
對照組:常規(guī)生活護理、病情觀察、體征記錄、用藥指導、并發(fā)癥預防等。
采用美國舒適護理專家Kolca-ba簡化舒適度量表進行評估,評分標準:4個維度(心理、生理、社會文化及環(huán)境);28個條目(均為4級評分法);舒適:>90分;中度舒適:60~90分;不舒適:<60分[4]。
出科前1 日干預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舒適度評分(n=53,±s,分)
表1 比較兩組舒適度評分(n=53,±s,分)
組別 入院時 出科前1日干預組 58.92±3.54 89.47±2.40對照組 59.10±3.60 75.23±5.19 t 0.260 18.130 P 0.796 0.000
人文關懷理念是一種新型理念,其在臨床中應用后,改變傳統(tǒng)以治療任務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yōu)橐曰颊邽橹行牡淖o理模式,傳統(tǒng)護理目標是完成治療任務,而人文關懷理念主張以滿足患者住院期間各方面需求為目標,拓展對疾病的護理,增加對患者與家屬的全方位護理服務[5]。
文章研究結果表明入院時兩組舒適度評分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科前1日干預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干預組采用持續(xù)性人文關懷理念護理干預,護士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不斷激發(fā)內心人道主義情感精神,視患者為家人,日常護理工作中充分向患者表達關愛與尊重,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延續(xù)人文關懷,護士重視觀察患者心理狀態(tài),根據患者病情變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同時及時開放家屬探視,給予其治療信心,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撐[6]。護士將人文關懷理念持續(xù)貫穿于護理工作中,促進護患溝通,優(yōu)化病房環(huán)境,減輕患者對環(huán)境陌生感,營造溫馨氛圍,滿足患者多方面合理需求,改善患者治療期間身心不適感受。
綜上所述,持續(xù)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應用可提高患者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