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明
近期,研讀了樊登老師所著的《讀懂孩子的心》,感悟頗多。我不禁感慨:以前,我們沒有真正去研究過家庭教育,但是當我們學習了家庭教育后,孩子卻已經長大了?;叵脒^去,我們的父母沒有文化,他們既不知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也不知孩子潛在的優(yōu)勢,更不懂如何對付叛逆期的孩子或者讓孩子遠離焦慮,但是我們從小一路過來,艱苦但快樂著。
我曾努力思考過,父母不會學習,但是他們培養(yǎng)我們考上了大學,原因就在于他們一直陪在我們身邊。記得小時候,大家都很窮。晚上,我們常常圍坐在一起,吃著簡單飯菜,談著有趣的事情;晚飯后,我們兄弟姊妹圍坐在煤油燈下,認真做回家作業(yè),媽媽在不遠不近的地方做著針線活,父親也在做著一些家務活。這樣的陪伴,不緊不慢,不急不躁,沒有刻意的專注,沒有附加的條件,自然而然的暖心話,風雨同舟,砥礪共濟。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家長帶來了煩惱。電腦、網絡、手機、游戲以及生活快節(jié)奏和高消費的意識時刻影響著孩子,“成績不穩(wěn)定或思想不求上進”時刻鞭策著孩子,興趣班和培訓機構時刻誘惑著每一個家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時刻警示著家長。這樣的結果,家長感到著急、煩惱,沒有安全感;孩子感到無聊、無奈,沒有成就感。
樊登老師建議我們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我們沒有必要逼迫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我們也不要著急地安排孩子進行提前學科輔導班,我們更沒必要擔心孩子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當我們慢慢地找到了節(jié)奏感,發(fā)現我們就算比別人慢一點兒,我們也能夠把事情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了自信,我們在思考,我們在探索,我們在嘗試,我們在體驗成功的快樂。
《童年的秘密》作者蒙臺梭利講述了一個案例:一個 3歲小女孩玩一個圓柱體。她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她重復練習高達 42遍。當她重復練習了 42遍后,停下來,她仿佛從夢中醒來并愉快地微笑著。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并環(huán)顧四周。家長沒有中途制止,也沒有焦急提醒幫教,只是在旁邊靜靜地陪著,看著。
我的兒子 4歲前一直和外婆外公生活在一起。每次外出,兒子總要問外婆或外公墻上的廣告,商店門上面的字,玩具和食品上面的說明。大人沒有刻意去教他識字,但是他在不經意間認識了許多字。更重要的是,他喜歡看大吊車工作。他能待在那里,好長時間,一動不動,在觀察,在思考,在研究,在欣賞。他外婆或外公也不急于離開,一直陪在他身邊,一同分享孩子的興趣和快樂。
兒子上幼兒班時,回到了我們身邊。他沒有參加那些跆拳道、武術、繪畫、電子琴或其他興趣班,也沒有花時間做大量練習。他喜歡看書,也喜歡搭建航模、建模和拼圖,更喜歡自己畫一些船艦、飛機和軍事類的圖片。每次他要投入大量時間,搭建模型,拆開模型,再重新搭建,畫好了軍事圖形,又擦干凈,重新繪制心目中理想的軍事用圖。每次,看到他那股專注勁頭,我都不舍得打擾他。每次,他發(fā)現我在關注時,他總會自豪地會心笑一下,隨后又沉浸在自己的樂園?,F在,他已經大學畢業(yè)了,在香港讀研究生,所學專業(yè)都是機械與制造。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曾靜心陪伴,“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把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你慢慢來。 ”
樊登老師認為,一個人學習的主動性一旦被激發(fā)出來,沒有人教他,他也能學得很快。作為父母,我們不僅僅學會陪伴,還要學會喚醒孩子的興趣和激情。我們不需要講大道理,我們也不可能有淵博的知識,來回答孩子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在靜靜的陪伴期間,三言兩語的激勵就足夠了,因為孩子認為在這個時候探索東西的愿望最重要,讓他保持著這種喜歡探索的感覺比糾正他寫字、要求他做練習、指責他打游戲更為暖心。
(江蘇省常熟市張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