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在一家博物館里閑逛時,看到一只黑色的陶碗。這只敞口的陶碗不知道在時光里浸淫了多少年,看上去破敗、殘缺,有時光的印痕。裂紋被修補(bǔ)之后,金色的線條顯得尤為突兀、耀眼,像閃電一般劃破了黑色的沉寂,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美感。
我站在這只被修補(bǔ)過的陶碗面前發(fā)呆。往回追溯、回望,在長長的時光里,這只碗曾經(jīng)被怎樣一個人捧在手里?金戈鐵馬、南征北戰(zhàn)的將士曾用它喝過酒?還是在古舊光陰中,寂寞老嫗用它喝過粥?我不得而知。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只碗不知被誰一不小心打破了,然后修復(fù)、重生,以涅槃之姿重塑不完美之美,抵達(dá)另一種美學(xué)境界。
生活中,這樣的人、事、物比比皆是。很多人追求完美,其實(shí)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絕對的完美。完美只是存于人們心中的一種理想,或者說是一種念想,而不完美才是生活中的常態(tài),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缺憾和瑕疵,往往會成就另外一種氣質(zhì)。
宋代《墨客揮犀》中記載了一則軼事說:“吾生平所恨五事。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蔽搴揠m然不多,但也有刻意追求完美的嫌疑。
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因“魚肉細(xì)嫩,富于脂肪”而聞名于世,吃到嘴里,細(xì)膩醇厚,鮮美無比。但鰣魚的刺卻多如牛毛,很難令人大快朵頤。許多人難以抗拒美味誘惑,想吃又怕刺,兩難之中,令人生“恨”。如果鰣魚無刺,還會這般令人念念不忘嗎?
民國才女張愛玲平生也有一恨,那就是恨《紅樓》未完。作家張愛玲的“恨”事其實(shí)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憾事。
清人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是古典文學(xué)的巔峰之作,從謀篇、布局、埋線,都堪稱匠心獨(dú)運(yùn)。從衣食住行、人情世故、生老病死,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花草藥典,可謂大手筆。這樣一部鴻篇巨制,可惜世間只存半部,讓人捶胸頓足,成為“恨”事,雖然續(xù)作多如牛毛,但終歸有狗尾續(xù)貂的嫌疑。半部《紅樓》,曠世絕響,讓世人愈發(fā)癡迷。
清代文學(xué)家張潮有十恨,他在《幽夢影》里說:“一恨書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臺易漏,四恨菊葉多焦,五恨松多大蟻,六恨竹多落葉,七恨桂荷易謝,八恨薜蘿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相對比,清人張潮的“恨”事最接地氣兒,書被蟲兒蛀了,夏夜被蚊子咬了,讓人好不著惱?;ㄓ写蹋嘤卸?,太讓人掃興了。就連桂花和荷花動不動就謝了,太不知趣了??墒沁@桂花也好,荷花也罷,如果常開不謝,還會這么喜歡嗎?殘荷聽雨就不說了,桂花謝時,滿地米粒一樣的黃花鋪地,香氣宜人,也是另外一種美。
不完美,才美。因不完美而衍生出來的美學(xué)境界,讓人更加難以忘記。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完美的事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生活中哪能事事如意?所謂的“恨”,其實(shí)就是恨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的不完美,或者說不夠完美。說到底,“恨”沒有任何意義,接納才是正道。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比碎g枯榮,世事滄桑,生活中有太多不完美。冬天太冷,夏天太熱,春天太短,秋天肅殺;茉莉太香,玫瑰有刺,就連我們自己也在一天天老去,千瘡百孔卻無能為力。
接納不完美,擁抱缺憾,是一種豁達(dá)和境界,是一種成熟和歷練。接納并不等于妥協(xié),而是從中發(fā)現(xiàn)另外一種美,探尋另一種美學(xué)境界。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