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娟
【摘? 要】? 根據國家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實現對傳統(tǒng)音樂課堂的升級。信息技術的應用一方面無限擴大了音樂課堂的容量,豐富了音樂教學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增添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其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力。
【關鍵詞】? 音樂課堂;音樂教育信息化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發(fā)展趨勢。信息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是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補充、革新和完善。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教學使用黑板、粉筆、錄音機、掛圖、鋼琴等設備,老師在黑板上手抄一段樂譜就要花費幾分鐘甚至更多的時間。由于硬件條件的限制,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無法展開,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被動地學習,機械地接受,毫無興趣可言。這種課堂狀況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潮流。信息技術的加入極大地改善了以上局面,教師教學時可以利用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的優(yōu)點選擇教學方法,發(fā)揮學生使用電腦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音樂教學的容量無限擴大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豐富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音樂課堂更具有趣味性,課堂效率也得到明顯的提高,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了,具體表現如下。
一、信息技術在課前準備中的應用
備課的深入細致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先決條件。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在備課時,老師們常會發(fā)現教材配套的音樂定調與學生的音域實際情況不甚相符。所以,教師在備課時用 cool或繪聲繪影等軟件編輯好教學音樂,使用教學材料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如:歌曲《姑蘇風光》曲調優(yōu)美,獨特腔韻具有典型的吳越文化特色,但歌曲音域較寬,一些學生因唱高音困難而不想唱,而通過音樂軟件降調處理歌曲后,有效降低了歌曲的難度,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也更加豐富;歌曲《勤快人和懶惰人》中,如果用同一種速度演唱不能表現勤快人和懶惰人的區(qū)別,但是通過課前對音樂的編輯,用稍快的速度表現勤快人、用稍慢的速度表現懶惰人,音樂形象更加具體,課堂使用時學生唱起來會覺得更加有趣;在打擊樂合奏《老虎磨牙》的欣賞課備課時,用音樂軟件截取表現老虎磨牙的音樂片段讓學生單獨聽賞,再欣賞全曲時學生對老虎磨牙這一主題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在給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備課時,教師需要查找有關傣族的風土民俗、象腳鼓、孔雀舞蹈特點以及西南民間音樂特點等,以視頻、圖片、音樂等輔助介紹傣族的特點,通過 PowerPoint呈現,聲像一體、視聽結合,課堂效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興趣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由感受與鑒賞、演唱、演奏和創(chuàng)造、識讀歌譜四個模塊組成。
1.感受與鑒賞。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音樂欣賞中,將各樂段分別裁剪進行分段欣賞,由點入面可以讓學生更細致地欣賞樂曲。學生可以通過視頻了解不同樂器的現場演奏效果,傾聽各自的音色特點。不同的樂器在樂曲中代表的音樂形象常常是不同的,如《彼得與狼》中,長笛代表小鳥,大管代表老爺爺,單簧管代表貓等。學生熟悉了各種樂器的音色,就能更好地理解劇情,在欣賞樂曲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信息技術的應用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欣賞《草原英雄小姐妹》(琵琶協(xié)奏曲)時,教師將大量要講解的內容直接用文字、圖片或視頻展示在屏幕上,展示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和蒙古舞蹈,展示樂曲的劇情,展示琵琶及其音色特點,展示樂曲的現場演奏,將剪輯好的主題樂段反復讓學生聽賞、學唱,再將其他樂段分段欣賞講解,學生跟著視頻學跳簡單的蒙古舞動作。載歌載舞的課堂教學讓學生體驗了小姐妹快樂的放牧情景,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豐富了情感體驗。
2.演唱。演唱歌曲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如歌曲《旅行之歌》的導入,教師讓學生欣賞大屏幕播放的名勝風景,背景音樂采用歌曲的旋律,再讓學生踏著音樂的節(jié)拍邊簡單律動邊欣賞各地優(yōu)美的風景動畫。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記住了歌曲的旋律,解決了歌曲的重點,弱化了難點,更好、更快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另外,有些學生希望表演喜歡的歌曲。而比賽找不到伴奏音樂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軟件將原唱做消音處理等。教唱歌曲時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很多,老師們輕松教學,學生們愉快學習,這是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教具所無法比擬的。
3.演奏和創(chuàng)造。樂器進課堂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音高位置。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今天,許多電子產品其實就是一件件樂器,如電腦、手機、iPad……在手機上可以下載各種樂器軟件,如音樂軟件GarageBand,學生可以模擬樂器演奏。有的學生選鋼琴音色,有的選吉他或古箏等,自己演奏甚至創(chuàng)作新的小曲。該軟件還可以將演奏錄制保存下來與大家分享。有的學生臨時跟同桌組建樂器二重奏即興表演,贏得了掌聲,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對于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樂在其中。樂器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個性特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識讀樂譜。音樂課的教學離不開音樂基本知識的講授。在《跳吧跳吧》這一課講授知識點模進時,教師把兩句樂譜和旋律線同時呈現在屏幕上讓學生做比較,學生便能一目了然指出其中的音程關系。即使是學習枯燥的樂理知識也能如此簡單。在識讀樂譜的教學過程中,PowerPoint及白板等信息技術的使用,使音樂表達更具體、直接、便捷,使音樂課堂更具直觀性、趣味性。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體驗,使課堂充滿樂趣和活力,學習興趣高漲,這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三、信息技術在課后興趣小組中的應用
課后的興趣小組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教師可組織學生用 iPad組建數字小樂隊,讓所有成員在自己的 iPad上下載軟件 GarageBand,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樂器音色練習并表演,可以獨奏可以齊奏,同學間可以 PK,可以創(chuàng)編音樂錄音,還可以按照樂隊編制組建成樂團,以達到樂隊的演奏效果。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孩子們像玩游戲一樣玩音樂,寓教于樂。數字小樂隊的建立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樂觀、奮發(fā)進取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的精神;學生有了更多的表演機會,增強了心理素質,收獲了成功和自信;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了知識,更加難忘;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孩子們更加愿意親近音樂了。
信息技術的應用還體現在課后拓展,如教師讓學生在教學歌曲《茉莉花》前讓學生自己回家查找有關茉莉花的形狀、生長喜好、分布狀況等資料,歌曲《茉莉花》的版本有多少種?分別是哪些地方的民歌?當地版本的音樂與當地的生活習慣、地理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學生自己搜尋得來的答案印象會更加深刻。然后,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成果,互相補充,自評與互評,使大家的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通過課后信息技術的運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活動中體驗到實踐操作的樂趣。
興趣小組的活動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音樂教學服務。
以上只是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應用中的冰山一角,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無處不在,與音樂教學密不可分。信息技術的加入,給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使新課標提出的“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實現變得觸手可及,使教師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也為學校的素質教育實施發(fā)展提供有力的幫助。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推廣、普及使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加速教育進程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