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銀
一、感知:一條“情”線貫全篇
師:同學(xué)們好,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大家已經(jīng)讀過課文了。那我提一個問題,看看同學(xué)們讀的效果如何。請看屏幕:《昆明的雨》是一篇什么散文?
(屏顯)
《昆明的雨》是一篇? 散文。
生:抒情散文。
生:寫景抒情的散文。
生:第四單元的導(dǎo)語中說“這個單元學(xué)習(xí)的散文類型多樣,或?qū)懭擞浭?,或托物言志,或闡發(fā)哲理,或?qū)懢笆闱?,展示了……”,你看,《背影》是寫人記事的,《白楊禮贊》是托物言志的,《散文兩篇》是闡發(fā)哲理的,剩下的這篇《昆明的雨》不就是寫景抒情的嗎?
師:結(jié)合“單元導(dǎo)語”來回答,說明你有“大局”意識,思路開闊,自讀課文就該這樣去學(xué)。
生:老師,我想說,課后的“閱讀提示”中也已經(jīng)講得很明白的。
師:非常好,“閱讀提示”就是幫助我們閱讀的,你能選取相關(guān)的信息,給大家讀讀嗎?
生:“本文題為《昆明的雨》,卻并未用大量筆墨直接寫雨,而是從一幅畫寫起,將記憶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現(xiàn)開來……文章信筆所至,無拘無束,看起來有些‘散,但其中貫串著一條情感線索——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作者用這樣一條線索將零散的素材聚攏起來,鮮活、立體地描繪出一個‘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雨季?!?/p>
師: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在文中最直接的情感表述是哪句話?大家一起說。
生(齊):“我想念昆明的雨。”
師:嗯,“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章第2段和最后一段獨句成段,遙相呼應(yīng)??梢?,作者寫作本文的出發(fā)點是抒發(fā)感情。
(師板書:抒情)
師:“我想念昆明的雨”?!拔摇焙汀坝辍敝g,作者用了一個詞“想念”,想念是什么意思?
生:回想,思念。
生:對過去的回望,惦念。
生:想起過去的事,念念不忘。
師:“想”,是回望、回想過去;“念”,是惦念,對過去念念不忘。也就是說,作者是把自己情感聚焦在了“過去”,由這個角度來看,《昆明的雨》還是一篇什么樣的散文?
生(齊):回憶性散文。
師:對。我們不要忘了,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
(師板書:回憶)
師:每個人都有過去,也都會回憶過去。李商隱曾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煜也有言“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納蘭容若更是留下了“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名句。關(guān)于過去,多少情愫在其中!結(jié)合背景資料想想看,本文的作者,他在回想昆明那段生活時,內(nèi)心情感又會是怎樣的?
生:汪曾祺是在1939年來到昆明的,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作者說想念昆明的雨,不如說是想念昆明雨季的生活,更不如說是想念昆明這個地方。
生:作者在昆明上完了大學(xué),在那里結(jié)識了一生的摯友、愛人。他在昆明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求學(xué)時光和青春年華,所以作者是在想念曾經(jīng)逝去的美好歲月。
生: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硝煙彌漫,昆明卻沒有戰(zhàn)火紛擾,所以那時生活在昆明的作者是幸運的,因此他更多的應(yīng)該是一份珍惜之情。
師:“往事回思如細雨”,雨潤心田情意長。不管時光如何流逝,世事如何變遷,作者心中都有揮之不去的“昆明情結(jié)”,充滿對美好往昔的珍愛與懷念!
二、賞析:一個“美”字悅?cè)诵?/p>
師:讓作者如此牽念和珍視的昆明雨季到底是怎樣的?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你會用哪個字?
生(齊):美!
師:美!不錯的,本文正是一篇充滿美感和詩意的文章。作者筆下,昆明雨季的美無處不在。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進行圈點批注,告訴大家它美在哪里?
(生圈點批注,師巡視)
師:哪位同學(xué)來說一說?
生:美在景物。
(師板書:景物美)
生:第一段中作者寫“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我覺得這仙人掌就很美:濃綠色和金黃色搭配一起,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師:仙人掌,我們都見過;可開花的仙人掌,我們見得較少。問題是,這仙人掌是在什么情況下開的花?
生:“倒掛著”的,仙人掌生命力頑強,也說明昆明雨季空氣濕潤。
師:昆明雨季中的景物真是與眾不同啊。景物之美,還有嗎?
生:第八段寫到了緬桂花,作者說:“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把家鄉(xiāng)的白蘭和昆明的緬桂作對比,突出了緬桂樹的高大。
師:嗯,不比不知道,一比顯高下。我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結(jié)尾是個感嘆號,作者想表達什么情感?你給大家讀讀。
生:是一種驚喜贊嘆之情,所以要加重語氣,重音落在“大樹”上,像這樣……
生:我批注的也是“緬桂花”。房東母女摘了緬桂花拿到花市上去賣,是從側(cè)面寫出緬桂花的美麗?!皫е曛榈木捁鸹ā备溃鼈兪棺髡叩男亩甲兊密涇浀?,更襯托出緬桂花的清新純凈,卓然不俗。
師:“踏花歸來馬蹄香”,側(cè)面描寫的好處就在于此。
生:第五段中,作者把杜甫和陶淵明的詩句組合,“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恰到好處地寫出雨季草木的旺盛。
師:作者是怎樣評價這種“旺盛”的?
生:這種“旺盛”已經(jīng)到了“過分的”“近于夸張的”程度,讓人聯(lián)想到草木在雨季里喝水喝得太飽的樣子。
師:真好,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還美在哪里?
生:美在滋味。作者在第7段寫了昆明雨季的許多種菌子,比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干巴菌、雞油菌,每一種菌子的特點和吃法都講到了,簡直是如數(shù)家珍啊。
師:你的意思是,汪老也是一枚“吃貨”無疑了?
(生笑)
師:“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汪老在散文集《人間滋味》中如是說——
(屏顯)
“凡事不宜茍且,而于飲食尤甚,中國的許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經(jīng)過一番‘講究之后,便成了人間至味?!?/p>
師:請找出能夠詮釋這句話的例子。
生:是干巴菌?!坝幸环N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jié)舌:這東西這么好吃?!”
師:你讀得不錯,尤其是老師最擔心的那個當“挑選,選取”意思講的字,哪個字?大家一起再讀。
生(齊):“擇zhái”。
師:是的,“擇凈”的“擇”,口語中讀“zhái”。它還有一個讀音是——
生(齊):“zé”。
師:非常好?;氐絼偛诺膯栴},你能解讀一下嗎?
生:干巴菌的外形很不起眼,很丑陋的?!翱墒窍曼c功夫”,“下功夫”就是經(jīng)過一番“講究”,比如“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它就變成了人間至味。
師:從外形丑陋到人間至味,干巴菌上演了一次“華麗變身”,讓人刮目相看!作者是用哪兩個句子來表現(xiàn)干巴菌帶給人的強烈感受的?
生:“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
師:一個問號和一個感嘆號組合在一起。怎么讀呢?先把它們拆開讀,一問一嘆,一升一降,看看效果如何。找兩位同學(xué)來試試。
生:這種東西也能吃?
生:這種東西也能吃!
生:這東西這么好吃?
生:這東西這么好吃!
師:是疑問,還是感嘆?作者想表達的真實意思是什么?
生:“這種東西也能吃?!”表達的是,這種東西不應(yīng)該能吃吧,令人起疑,感嘆號加重了這種疑問?!斑@東西這么好吃?!”這句話表達的是,沒想到這東西這么好吃,問號是無疑而問,加重了感嘆的意味。
師:哦,我想問問,你是一個美食達人吧?
生(笑):我不是。我媽說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
師:一個特有“品味”的“吃貨”!非常好,謝謝你的“品味”!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下它們的意思。
(生齊讀)
生:第八段寫雨季的果子楊梅,也是滋味美。
師:嗯,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火炭梅”名字的由來——顏色黑紅,如同火炭;還通過和蘇州、井岡山楊梅的比較,突出了昆明楊梅的滋味甜美。
(師板書:滋味美)
師:雨季的美,還有嗎?
生:美在人物。
師:人物美?在哪一段?人物是怎樣的美?
生:第八段,作者寫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小花帽、繡花鞋,穿著打扮具有苗族風(fēng)情,非常精美,讓人聯(lián)想到她們?nèi)缁ò愕娜蓊?。作者還寫到了她們的吆喝聲,嬌嬌的,給人的感覺也很美。
師:女孩的吆喝聲也很美,你能給大家模擬一下嗎?很為難,是嗎?那我找一名女同學(xué)來試試。
生:“賣楊梅——”
師:她吆喝得怎么樣?
生:她的聲音聽上去響亮了些,那個“梅”字,好像拉得不夠長。
師:那你給大家吆喝一聲,好不好?
生:“賣楊梅——”哎,我讀得也不太好。反正覺得聲音要細一些小一些長一些,還要害羞一點。
師:哦,“害羞”?你的體會蠻深的?!昂π摺?,是什么?對,是不好意思啊。同學(xué)們,你們想想,苗族女孩會不會“不好意思”呢?
生:會的,因為她們都很善良。
師:善良,就會不好意思?根據(jù)是——
生:文中寫她們“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她們應(yīng)該是累了,可又不好意思擋了別人的路,所以只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
師:心地善良的她們,時刻顧念著別人的感受!
師:好,想象一下,初涉人世的苗族少女們,戴著小花帽,穿著扳尖繡花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用細細的長長的略帶幾分羞澀的聲音,時不時地吆喝一聲:“賣楊梅——”哪位同學(xué)再來讀讀?
生:賣楊梅——
師:嗯,有味道了。作者寫嬌美的苗族女孩,用意何在?
生:寫苗族女孩的嬌美,是為了襯托昆明雨季的柔美,表達作者對昆明雨季的喜愛之情。
師:與小說中作者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散文中的人物要服從于作者情意的表達或某種意境的營造。而汪老筆下苗族女孩,帶給了我們審美上的愉悅,她們真得好美!
(師板書:人物美)
師:昆明雨季的美,還有嗎?
生:風(fēng)俗美,美在風(fēng)俗。
師:怎么說?
生:作者寫買楊梅的女孩們的穿著打扮,戴著小花帽,穿著扳尖的繡花鞋,都是苗族特有的,突出的是一種民族風(fēng)俗美。
師:嗯,風(fēng)俗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別有特色的風(fēng)尚習(xí)俗,比如某個民族或某個地區(qū)沿襲下來的習(xí)慣、習(xí)俗。
生:文章開頭是從寧坤要作者畫一幅有昆明特點的畫寫起的,作者畫了“倒掛”著的仙人掌。第6段中,作者告訴我們昆明人家門頭上用小鏡子、仙人掌等來辟邪。這些是昆明這個地方特有的風(fēng)俗,也是風(fēng)俗美。
(師板書:風(fēng)俗美)
生:讀第9段,我體會到了一種人情美。房東是個熱情的人,待人友善。在緬桂花盛開的時候,她時常給房客們送花。
生:她給房客們送花,主要是因為她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
師:看來,你不太同意前面這個同學(xué)的說法,對嗎?
生:對。我覺得房東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并非真正的“熱情”。
師:有自己的想法,這很好;但要言之有據(jù)。其他同學(xué)有什么看法?
生:我認為房東還是好客的,因為作者也只是推測,說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
生:其實,我倒覺得房東是一個愛花惜花的人:她不是怕房客們摘花,他是怕房客們亂摘花,請注意作者的用詞“亂摘”,她是怕把花弄亂弄壞了。如果她待人不誠的話,又怎么會時常送花!
生:我同意他說的。房東不但“時?!彼突?,有時還用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了“滿滿”的緬桂花——送的次數(shù)多,送的數(shù)量也多。怎么能說房東不熱情呢?
師:所以,居異地住他鄉(xiāng),遇到這樣一位熱情好客的房東,使“我”倍感溫暖,心軟軟的,體味到了人情之美。
(師板書:人情美)
生:寫雨中小酌的這段文字,具有一種氛圍美。
師:怎樣的氛圍呢?
生:閑適安靜。作者和好朋友一起去喝酒,下起了雨,他們呆在小酒店里,一邊喝酒一邊賞雨景,也是一種愜意吧。
師:看樣子,是很閑適的。安靜,從哪里體現(xiàn)出來?
生:“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周圍的環(huán)境和氛圍是安靜的,雞才會一動也不動地保持著自己的站姿。
師:嗯,周圍環(huán)境是安靜的,身處其中的人自然也會受其影響。想一下,作者內(nèi)心會不會靜如止水,毫無波瀾呢?
生:不是的。這一段文字開頭就說“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作者寫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寫看到蓮花池陳圓圓的石像,都是在暗示和烘托自己寄居他鄉(xiāng)的愁緒。
師:我明白了:作者享受這份安靜,但不等于說他內(nèi)心就平靜。也可以說,正是此時的安靜,引發(fā)了他對千里之外“不安靜”的故鄉(xiāng)的牽念。
生:這段中寫雨,不但渲染了氛圍,還推動事情的發(fā)展。“我”和德熙到蓮花池去,并沒有交代具體要做什么,可能只是觀賞一下。當時的天氣是“積雨少住”的;因為“雨又下起來了”,“我們”進入了小酒店喝酒;又因為“雨下大了”,連院子里的大木香都濕透了,“我們走不了”,所以一直坐到午后,滯留在小酒店中。聯(lián)系當時的大背景,這與作者避戰(zhàn)亂求學(xué)于昆明的經(jīng)歷很相似!
師:所以即使有酒喝有景觀,也會有淡淡的鄉(xiāng)愁縈繞在作者心頭。
生:作者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的詩中也是暗含著鄉(xiāng)愁的,比如“濁酒一杯天過午”,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詞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師:也就是說,作者的鄉(xiāng)愁是一種淡淡的愁緒,淡淡的惆悵,它隱含在事與景之中,需要我們用心體會。
師:現(xiàn)在,再說說“雨中小酌”這一段,我們感受到了怎樣的氛圍?
生:安靜、閑適、淡淡的惆悵……
(師板書:氛圍美)
師:昆明雨季何其美!昆明雨季的美,又何止于此。汪老之子汪朗在《人間送小溫》一文中說:“他(汪曾祺)想通過這些文章呈現(xiàn)各種美好的東西,讓人們慢慢品味,懂得珍惜?!憋@然,汪老已經(jīng)做到了。
三、提升:一份平淡不尋常
師:昆明雨季的美,是我們通過作者的語言感受到的。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本文的語言特點,你會選用哪個詞?
生:美好。
師:太籠統(tǒng)了。怎樣的美好?
生:自然。
生:樸素,不是很講究文采。
生:拉家常似的,親切。
生:直白,一看就懂。
生:平淡。
生:課后“閱讀提示”中說:“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比粢粋€詞的話,就是“平淡”吧。
師:我發(fā)現(xiàn),同學(xué)們已經(jīng)把“閱讀提示”利用到最大化了,“閱讀提示”的確很權(quán)威的。不過,老師想問問你們:“平淡”的語言,真的好嗎?同學(xué)們平時寫作文的時候,可是被要求切忌“平淡”的。
生:寫作文時語言盡量不要平淡,有文采的語言,更能獲得老師的青睞。
生:好的語言,不一定就是華麗的詞藻。
生:我覺得,寫作文時的“平淡”,是指寫出來的文字沒滋味,就像白開水一樣,是真平淡。和這篇文章的“平淡”,不太一樣。
師:此“平淡”非彼“平淡”。我好像明白點了,請接著說。
生:這篇文章的語言看似平淡,其實是耐人尋味的。比如“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是什么呢?作者說一半留一半,欲言又止,讓人回味再三。
師:淡而有味,對嗎?你是作者的知音!
生:作者的語言的確很平淡,不加修飾,但是他寫出了昆明雨季的美和與眾不同。反正讀了《昆明的雨》,我好想去昆明看看。
生:我之前讀過作者寫的《葡萄月令》,感覺都挺平淡的。
師:不錯,“平淡”可以說是汪老的語言風(fēng)格。我們知道,影響作家語言風(fēng)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卻少不了作家自身的有意為之。請看屏幕。
“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但有時恐怕也不免‘為賦新詩強說愁,感情不那么真實?!粼鳌?/p>
生:把語言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是作者所追求的。
生:像汪曾祺這樣的大作家,都有“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擔憂,我們寫作文時更要有感而發(fā)。
生:再有文采的語言,如果“為賦新詩強說愁”,就會華而不實。
生:平淡的語言,照樣可以表達真情實感,只要不做作,不矯情就好。
師:同學(xué)們理解得不錯。很多時候,平平淡淡才是真!汪老“平淡”的語言背后,是對生活原汁原味的尊重,更是內(nèi)心真情實感的流露。是的,“淡極始知花更艷”,汪老語言的“平淡”,實為一份絕不媚俗的平和淡雅,自成風(fēng)流!
師:有興趣的同學(xué),課下不妨讀讀汪老的散文集,那里有太多的美篇佳作在等著你!好,今天的課上到這里,下課。
[本課例系“滄州市教育科學(xué)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提升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xué)勝任力的研究”(批準號:2018121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