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中學語文課文注釋,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提示、解釋和說明,特別是文言文的注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憑借注釋進行閱讀的能力,正確理解進而深入掌握課文內(nèi)容,“學習文言文的人,時常要通過注釋來理解難詞難句,注釋是文言文閱讀不可缺少的拐杖”。[1]注釋的準確、簡明、系統(tǒng)對于學生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重要的助讀作用。教材的注釋是一門科學,“教材注釋也是教科書編寫最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給課文中某些詞語作注是語文教科書編寫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語文教科書編寫中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常見有關(guān)報刊上對語文教材的批評,不少都是針對課文注釋的”。[2]劉國正先生也曾經(jīng)說過,“課文要作必要的注解。有人認為,給課文作注解同給一般讀物作注解沒有什么不同,因而看得比較容易。這是不了解對課文注解的特殊要求的緣故。一般讀物的注解只是為了幫助讀者閱覽。而課文的注解是為了輔助教學,就是說,要充分考慮教學的要求。怎樣才能給學生恰當?shù)幕A(chǔ)知識,怎樣才能啟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才能便教便學,都要認真考慮,力求體現(xiàn)出來”。[3]當年魯迅回憶自己翻譯《死魂靈》的時候,說自己是“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余光中先生在《翻譯乃大道》中也曾說:“對翻譯的態(tài)度,是認真追求,而非逢場作戲。”他還說:“甚至一般的好國文教師,實在是一國語文的‘國防大軍?!北M管說的是外文的翻譯,但對于我們古文的翻譯,特別是課文的注釋也具有借鑒意義?,F(xiàn)行人教社高中教材的注釋存在許多注釋不準確、不規(guī)范現(xiàn)象,有許多錯注、漏注、當注而未注、不當注而注、重復(fù)作注等問題,還有一些語義注釋與文意注釋不能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課文注釋“哪些要注,哪些不需要注,怎么注,注到什么程度,怎樣通過注釋給學生最恰當?shù)幕A(chǔ)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等,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也最能體現(xiàn)一套語文教科書的編寫水平,是最見編者學術(shù)功力的”[4]。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我以為作注之事,略同于上課堂教課,我人雖伏案命筆于編輯室,而意想之中必有一班學生在焉,凡教課之際宜令學生明曉者,注之務(wù)期簡要明確。所注雖為一詞一句,而必設(shè)想及于通篇。乃于學生讀書為文之修習真有助益。尤須設(shè)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生所不易明曉者,必巧譬善喻,深入淺出,注而明之。必不宜含胡了之,以大致無誤為滿足。注若含胡了之,教師亦含胡了之,而欲求學生之真知灼見,誠為緣木求魚矣?!盵5]講出了注釋應(yīng)該考慮學生實際,要簡明、通俗易懂的原則。
顧之川先生談到教材注釋時講到了五個原則:準確性、針對性、代表性、平易性、簡潔性。課本的注釋,最理想的境界是每一條注釋都準確、鮮明、通俗、簡潔,但這往往很難做到。特別是古詩文的注釋,牽涉到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以及天文、地理、哲學、歷史、宗教、禮制等多方面的知識,語文教科書的編者不可能要求都必須是古漢語專家,而且即使是古漢語專家,在對某些詞語的解釋上也可能見仁見智。這正給我們教師使用教科書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我們應(yīng)該借助于訓詁學的知識,對于課文注釋進行梳理、分析,盡可能地吸收前人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到擇善而從。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的開發(fā)使用可以培養(yǎng)師生質(zhì)疑問難的精神、提升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能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更好地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下面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談一談現(xiàn)行人教社課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中的文言文注釋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注釋的準確性問題
1.義項選擇不當
第一冊[6]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貳于楚”:“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边@個注釋就是義項選擇錯誤?!督處熃虒W用書》中有記述: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此處標點有誤,不在本文論述之列,故不論。]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與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7]
如果照《教師教學用書》上的解釋,“貳于楚”應(yīng)該釋為“依附于楚的同時又依附于晉”,而不釋為“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課文注釋的應(yīng)該是“貳于晉”的意思,而不是“貳于楚”的意思。課文注者或許是認為這樣注釋就更有力地注明了晉國攻打鄭國的理由。但這樣的注釋是不合課文的語句順序和結(jié)構(gòu)特征的。
查王力《古代漢語》,對這個語句的注釋是參見《鄭伯克段于鄢》“貳于已”注。而在《鄭伯克段于鄢》中對于“貳于已”的注解為“一方面屬于莊公,一方面屬于自己”,顯然也是把“貳”釋為“兩屬于”之義。
其實,“貳”除了有“兩屬于”之義外,還有由此義引申的“不專一”之義,如《尚書·大禹謨》:“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庇忠隇椤半x異、生二心”之義,《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盍蚤自貳焉。”《漢語大字典》:“貳”(9)二心、不遵從。唐陳子昂《上軍國機要事》:“若縱懷二,奸亂必漸?!彼畏吨傺汀鹅麸L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先王制禮經(jīng),祠為國大事,孟春祭風師,刺史敢有二?”《辭源》“貳”(四)有二心?!对姶笱糯竺鳌罚骸吧系叟R汝,無貳爾心?!彼源颂幍摹百E”應(yīng)該不同于《鄭伯克段于鄢》“貳于已”中的“貳”,而應(yīng)該是引申義“不專一”或“離異、生二心”之義。應(yīng)該翻譯為“對于楚國不專一、心生二心”。[8]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焉用亡鄭以陪鄰”中的“用”:介詞,表示原因。這里注錯,是義項選擇不當,“以”有表示原因的作用,但這里不是,這里是表示方式,是“用滅亡鄭國這種方式”來增大鄰國的土地。
2.注釋不準確
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行李”:行李,出使的人,原寫作“行吏”。后習慣寫作“行李”。注釋缺乏歷史知識,不分時間先后,“《左傳》舊作‘行李或‘行理,皆為通假字,后人據(jù)字義改為“行吏”,課文注釋顛倒次序?!盵9]
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夜縋而出”中“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冬F(xiàn)代漢語辭典》[10]第1658頁上就是這樣解釋,這里用“送”字不妥,不一定有送的動作,也可能自己向下下。這屬于注而失當、不準確?!墩f文》:“以繩有所懸也?!薄掇o源》[11]第2456頁:用繩懸人或物使下墜,更準確。
二、注釋的規(guī)范性問題
1.“同”“通”二字混用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秦伯說,與鄭人盟”中的“說”:通“悅”。此處用“通”,這就是王力先生所說的誤用通假,這里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要用“同”。第一冊下面一課《荊軻刺秦王》注“秦王必說見臣”中的“說”:同“悅”,喜歡,高興。這里又用了“同”字。七年級上冊《〈論語〉十則》注“不亦說乎”中的“說”:“悅”的古字,愉快。同一個字三處注釋,三個說法,體例不一致。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注曰:“共通供”。二者應(yīng)為古今字關(guān)系,用“通”不妥?!肮病钡谋玖x為兩手同舉一重物,“供給”義是在“共”這一意義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之字,因為“共”還有“供”所不具有的義項。[12]
第一冊第17頁《燭之武退秦師》注“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jié)交,親附。知,通“智”。這里“知”與“智”是一對古今字,應(yīng)該用“同”。
第16頁注“無能為也已”中的“已”同“矣”,這里應(yīng)該是通假字,應(yīng)該用“通”。
2.注釋括號使用混亂
注釋中存在著該用括號而不用的現(xiàn)象,課文注“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你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這里“勢力”與“相對”都是添加的內(nèi)容,應(yīng)該使用括號,可是課文注釋卻未使用括號。同一課注“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棄(圍鄭)。注釋詞語時使用了括號括起來“圍攻”,但在文句翻譯中卻未使用括號,文句翻譯中也應(yīng)該使用括號,同一課“許君焦、瑕”:(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這兩座城池。這里“晉惠公”是添加的信息,用了括號,而“曾經(jīng)”也是添加的信息,也應(yīng)該使用括號卻未使用括號,可見括號使用的隨意性。第17頁《燭之武退秦師》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它,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這里“反過來”是添加的信息,要用括號。
注釋中還出現(xiàn)不該用括號卻使用了括號的現(xiàn)象,《燭之武退秦師》注“供其乏困”:供給他們?nèi)鄙伲ǖ臇|西)。這里的括號是多余的,因為這里的“乏困”是詞類活用,是形容詞用作名詞,不需要用括號,用了括號反而把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給譯丟了。
3.古代漢語特殊用法未注出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夫晉,何厭之有”,這個句式的特殊用法未作注,應(yīng)該把這個句式特征注出來。注“越國以鄙遠”中的“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這里注出了動詞用法,但是未注出使動用法。同一頁注“東封鄭”中的“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這里的使動用法也未注出。第16頁“肆其西封”的注釋是“往西擴大邊界”,這里改變了直譯的原則,把定語譯成了狀語,應(yīng)該譯為“擴大他西邊的邊境”。
是不是課文編者有意為之,讓學生對這個現(xiàn)象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出來呢?但是看一看下面的一注釋就否定了這個可能性。
第二冊第21頁《孔雀東南飛》注“以此下心意”:為了這個,你就受些委屈吧。下心意,有耐心受委屈的意思。下,這里是使動用法。此處也注了詞語的特殊用法,第三冊第36頁《蜀道難》“凋朱顏”中的“凋”注為“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這里的使動用法注了出來。第三冊第50頁《過秦論》注“約從離衡”:相約為合縱,擊破秦國的連衡策略。約,結(jié)。離,使離散。此處注了使動用法。第四冊《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注釋就注了許多古代漢語的特殊用法,第57頁的“完璧歸趙”的使動用法,“怒發(fā)上沖冠”的辭格用法,第58頁的“間至趙矣”和“廷見相如”的名詞作狀語的用法,“欲刃相如”的名詞用作動詞,“為秦王壽”的動詞用法,第59頁“且庸人尚羞之”的意動用法,課文都作出了注釋。(可能這篇課文原來在人教社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課之緣故,課文注了很多的古代漢語特殊用法,現(xiàn)行教材把它放在第四冊,還使用這些注釋,就出現(xiàn)了許多先不注而后注的現(xiàn)象,顯示了注釋系統(tǒng)的混亂與無序性。因為有許多古代漢語的特殊用法在前面三冊出現(xiàn)過都未作注,而這里卻作了注,這是需要認真考慮和解決的)但教材大多地方卻未注出詞語的特殊用法。
4.當注而未注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釋1注“燭之武,鄭國大夫”。應(yīng)該把“之”這個詞的意義注出,但未注。如果不注出,學生不理解這個“之”是用在人名中的虛詞。
前后注釋不一致: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秦伯說,與鄭人盟”中的“說”:通“悅”。此處用“通”,這就是王力先生所說的誤用通假,這里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要用“同”。況且在七年級上冊《〈論語〉十則》注“不亦說乎”中的“說”:“悅”的古字,愉快。同一個字二處注釋,體例不一致。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是寡人之過也”中的“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這個詞語在義務(wù)教育九年級上冊《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諭也……”中出現(xiàn)過,卻沒有作注釋,而在高中教材中卻作注。
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初中七年級上冊《〈論語〉十則》中已注過:子,先生,指孔子。此處不必再注。
第一冊第17頁《燭之武退秦師》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幫助,才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微,沒有。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shè)或條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初中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中有“斯人微,吾誰與歸?”注“微,沒有”。注釋內(nèi)容不一致,并且重復(fù)作注。同一個詞語,同一個義項,注釋卻不同,顯示了注釋體例的不一致,不好。
第一冊第17頁《燭之武退秦師》注“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七年級上冊《〈論語〉十則》中注過“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其實這二個“其”字是同一個用法,是表示語氣的副詞,只是表達的語氣不同,不必每出現(xiàn)都要作注,增加學生的識記負擔。
5.文意注釋與語義注釋使用不規(guī)范
注釋是一種特殊的文字,它的行文有自身的特點。“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注釋,具有兩方面的特點:第一、它是隨文釋義的。也就是說,它的任務(wù)是對文章中的詞句在使用時顯現(xiàn)的具體意義加以表述,第二、它是歷時語言注釋。也就是說,它要尋求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的對當關(guān)系。這兩個特點決定了不論是作注還是讀注,首先需要區(qū)分語義注釋與文意注釋”。[13]“語義注釋指的是表述或顯示文言文詞的概括義和句子的句面義的注釋。因此,它往往是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嚴格對譯?!@種注釋不但要求構(gòu)成句子的每個詞都有準確的對譯,而且還要求句法上的相應(yīng)”。[14]“文意注釋就不同了。文意注釋是陳述詞句在文章中的內(nèi)在含義的,它反映了作者在客觀語義中所包含的主觀經(jīng)驗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常需透過字面意義、在特定的語境中發(fā)掘,才能得到。因此,文意注釋不是通過詞的對當和句的直譯而實現(xiàn)的,而且它不能離開具體的文章而挪到別的地方。這些注釋有些在語義注釋之后出現(xiàn),以為補充”。[15]第一冊第16頁《燭之武退秦師》注“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他。以,因為。這里用了文意注釋,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里用語義注釋直譯,可以翻譯得清楚明白;因為他對于晉國沒有禮貌(不講禮節(jié))。這里不必使用文意注釋,如果要用,也應(yīng)該在語義注釋直譯之后再用。
同一課同一頁注“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濟,渡河。設(shè)版,修筑防御工事。筑,筑土墻用的夾板。這里用語義注釋直譯是可以譯得很順暢很清楚的:早晨渡過黃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了。根本不需要意譯,即使是意譯,也應(yīng)該先語義注釋后再用文意注釋。這里并不是難以注釋的地方,為什么不用直譯呢?
窺一斑而知全豹,現(xiàn)行高中語文文言文注釋存在著許多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語文教材尤其是語文教科書,從來都是面對廣大的人群,直接影響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其對受教育者的影響之大、范圍之廣、時間之久、程度之深,古今中外沒有什么書籍能與之相比,即使是最具普及性的讀物也是望塵莫及”。[16]我們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利用訓詁學的知識進行認真的辨別與判斷,使教學效果更好。
注釋:
[1]王寧.訓詁學原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8.第1版.244.
[2][4]顧之川.人教版課標教材(必修)閱讀鑒賞編輯意圖與教學建議[J].山西語文教學通訊(A),2010.4(8).
[3]劉國正.實與活劉國正語文教育文選[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第1版.105.
[5]葉圣陶.課文的選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劉國正主編.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冊,1994.8.第1版.719.
[6]人教社課標版《語文》(必修)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第2版(后面均是這個版本).
[7]人教社課標版《語文》(必修)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第2版.33.
[8]拙文“貳于楚”該如何理解.湖北武漢[J].中學語文(上旬刊),2009.12(53).
[9]黃靈庚.訓詁學與語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8.第1版.262.263.
[10]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修訂第3版.以下未有特別說明,都是指這個版式本.
[11]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修訂第1版.
[12]陳玉香.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文言文注釋指瑕.現(xiàn)代語文,2007.1(101).
[13][14][15]王寧.訓詁學原理[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8.第1版.249-250.
[16]陳慶云.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文選取存在的問題[J].教學與管理,2005.7(72).
[此為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立項課題《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文注釋運用研究》(項目編號JK19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