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背景、挑戰(zhàn)與舉措

2020-05-10 03:02高斌
黨政干部學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共建共享社會治理

[摘 ?要]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內容。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提出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人類社會治理方式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面臨著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社會組織發(fā)展滯后、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和能力不足、共同體精神缺失等挑戰(zhàn)。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須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等原則,加強政府治理能力、發(fā)展完善社會組織、提升公眾參與意識、培育共同體精神。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0)05-0057-06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要求加強新時代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擘畫宏偉藍圖。[1]28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指多元社會治理主體通過協(xié)商、合作等方式,形成政治上相互認同、利益上相互協(xié)調、權責上清晰明確的體制機制與組織結構,以實現社會和諧有序、充滿活力的治理目標。[2]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推進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頂層制度設計。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也是適應社會治理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zhàn)的必然要求,為破解我國社會治理難題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

一、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時代背景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在當下中國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迫切性,是適應社會治理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zhàn)的必然要求。社會治理共同體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智慧結晶,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符合人類社會治理方式發(fā)展規(guī)律

1.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全新形態(tài)。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工業(yè)革命以后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全新形態(tài)。社會治理模式的歷史演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契約—控制—服從”為主要特征的統(tǒng)治型社會治理。第二階段是以“權威—依附—遵從”為主要特征的管理型社會治理。第三階段是以“服務—信任—合作”為主要特征的服務型社會治理。[3]61社會治理從現實維度看,是社會管理概念和理論的新發(fā)展,它是指在黨政主導下,發(fā)揮多元社會治理主體的作用,立足公平正義,協(xié)調利益關系,處理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防范社會風險,促進社會認同,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場巨大的變遷過程,符合人類社會治理方式發(fā)展規(guī)律。

2.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人類社會治理史上的巨大變革。治理理論揭示出新時代公共事務和社會治理的新趨勢,對人類的公共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4]人類正處于后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提出建構新的社會體制的要求,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對新的社會體制的探索,服務于新的社會體制建立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xù)推進,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加,同時矛盾的復雜性和風險的不可控性也在增加,風險和沖突在時空的雙重維度上不斷涌現和集聚,提升了社會治理的難度,增添了社會變化的復雜性。因此尋求政府主導之外有效應對社會轉型釋放出來的壓力需求,凸顯了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必要性。

(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

1.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遷的產物。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深刻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整個中國社會也進入了快速轉型期?,F代化和后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不同程度地挑戰(zhàn)已經形成的社會秩序和管理方式。首先,流動性已成為一種趨勢。資本、人口、物資、信息突破地域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圍內流通,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屬地化管理,需要建立跨地區(qū)、跨部門、全國統(tǒng)一的治理體系。其次,民主化挑戰(zhàn)傳統(tǒng)統(tǒng)治型治理。公民權利意識增強,不僅要做自己的主人,還要做國家的主人,需要打造開放的、協(xié)商的、包容的社會治理體系。再次,利益訴求的分化和組合復雜多變,單純依靠政府,很難及時、準確而有效地研判和回應群眾所有的利益訴求。最后,社會成員去組織化和信息傳播網絡化的背景下,不同利益群體間和個體間的矛盾和沖突在所難免,簡單的行政調控手段已經無法有效協(xié)調這類矛盾。

2.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必要性來自體制機制與社會現實和社會需要的不適應性,社會治理共同體就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一個積極適應。首先,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內在要求。在長期的社會管理實踐中,形成黨委和政府同體化的合理主體和單一的權威治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公共事務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特別是進入現代社會后,社會事務變得更加復雜。單一主體的能力不足及有限理性的問題凸顯,這些都意味著社會治理必須尋求合作共治之策。其次,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zhàn),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單位制逐漸式微、社會趨于原子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大規(guī)模改造和迅速擴展,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和遷徙,戶籍制度和住房制度也發(fā)生深刻變革,龐大的人口基數,復雜的社會結構,不同人群的利益訴求沖突,中國社會整體上已經不再是以解決溫飽為主的生存型社會,開始逐步進入到發(fā)展型社會,從而使社會治理問題凸顯。而傳統(tǒng)治理模式強調政府一元管理,強調政府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對社會進行管理控制,形勢如此復雜,以至于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夠實時地、全面地掌握和協(xié)調所有社會訴求。所以無論在體制上還是機制上,都必須走向開放、平等、包容。

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面臨的挑戰(zhàn)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個不斷提升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

(一)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學習、借鑒蘇聯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府—單位—個人”的一元主體社會管理體制,形成政府獨大“包攬一切”的“總體性社會”。政府是社會管理唯一主體,掌握所有社會資源,采取計劃體制組織經濟活動,通過單位制度處理社會事務,通過身份制解決資源分配問題,政府對社會的控制非常嚴密和全面。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逐漸轉變,但是政府的經濟職能突顯,出現了重經濟發(fā)展輕社會建設的傾向,政府權力過分集中于社會管理職能,從而造成社會事業(yè)發(fā)展明顯滯后、社會活力不足,導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不協(xié)調。社會治理中政府“單兵作戰(zhàn)”,政府包攬代替多元參與,對市場、社會、政府的相對功能和定位把握不準,對于哪些公共事務屬于社會治理的范疇、哪些是市場可以解決的,哪些是政府應該管理的問題還沒有完全梳理清楚,導致政府缺位與錯位并存,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治理成本高居不下。[5]

(二)社會組織發(fā)展滯后

伴隨著全球社團組織的興起和治理理念的提出,我國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空間進一步拓展,社會組織的種類不斷增多,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繁榮社會事業(yè)等方面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主體。但是,對于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要求而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發(fā)揮,還存在一些障礙。一是社會結構空間障礙。目前,政府與社會的界限還不夠清晰,大量的社會資源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導致部分社會組織在經費、項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較強的行政依附性,制約著社會組織的獨立發(fā)展。二是制度空間障礙。在政策法規(guī)方面,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社會組織的專門基本法律,對于社會組織的設立、地位、職能、財產屬性、相關權利義務方面缺少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范,有關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和組織基礎不牢。三是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不完善。一些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水平有限,社會組織專業(yè)能力弱,參與治理的能力不高,面臨著人力資源匱乏、資金短缺、項目資源不足等困境,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多數社會組織習慣于行政思維,缺乏市場化、社會化能力,資源調動、協(xié)調互動、公共服務能力欠缺。部分社會組織還存在內部治理不規(guī)范的問題,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規(guī)章制度、監(jiān)督約束機制等,同時,社會組織管理人員激勵機制缺失、績效考核規(guī)定也不明確。

(三)公眾參與意識不強、能力不足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礎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為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公眾參與社會治理范圍逐漸擴大,參與的行為日漸活躍。但同時,公眾參與的意識不強和參與能力不足。一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由于公眾對自身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角色認識不清,更加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參與意識淡薄、參與率不高、參與度不深、認同感不強,存在政治冷漠傾向,導致公眾主體性萎縮,形成國家與公民的隔閡。社會治理成為政府的“獨角戲”,陷入“共同體困境”。二是公眾參與能力不足。公共參與是一門技術,公共事務的協(xié)商、決策、監(jiān)督都需要相應的規(guī)則和技巧,需要公眾具備較高政治素質和參與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由于我國公眾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政治素質整體水平低下,對公共事務敏感度不高,真正的公共認同還沒有形成,對公共政策缺乏基本的判斷,沒有達到公眾參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應有效果。[6]

(四)共同體精神缺失

共同體是基于共同理解,以情感為基礎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共同體精神是公眾對基本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對公共規(guī)范的維護,是一種超越個人的“集體精神”。[7]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不斷推進,“單位人”逐漸變成了“社會人”消解著傳統(tǒng)共同體賴以存在的基礎,鄉(xiāng)村社會“散沙化”現象嚴重,呈現社區(qū)碎片化、社區(qū)公共性衰落、居民日益原子化等問題,村莊共同體正面臨解體的危險。[8]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對公眾的共同體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公眾的共同體精神淡薄,對公共事務熟視無睹,存在著大量的政治冷漠現象,這是共同體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現。更多地關注個人的私事,導致個人主義,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的事,一些公共事務與自身無關,不愿意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密度越來越低,存在“搭便車”心理,居住在一起的居民相互之間像陌生人一樣,城市化并未增加人們的鄰里精神,人們的空間距離很近但心靈距離很遠。此外,共同體精神也摻雜進經濟因素,被一些特殊的利益所誤導,導致功利主義盛行,同時存在著共同體精神濫用或者錯用,而這些非理性可能就會篡改共同體精神應有的公共性[9],社會治理主體間缺乏內部的有機聯系以及互幫互助的共同體精神。

三、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舉措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個長期努力奮斗的過程,需要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面對日益突出的社會治理挑戰(zhàn),需要把握好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根本原則、基本要求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一)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優(yōu)勢和最本質的特征。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否領導好社會治理,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檢驗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標準。只有充分發(fā)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社會治理才有堅強的政治保證。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任務十分艱巨,內容紛繁復雜,必須充分發(fā)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把握方向、整合力量、凝聚人心的領導核心作用,抓好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統(tǒng)籌各種治理資源,集結各種社會力量,切實改變條條分割、條塊分割的現狀。黨對社會治理工作的領導,既要強化宏觀規(guī)劃,堅持黨社分開,改變黨在民間社會的進入及作用方式,又要支持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和公眾發(fā)揮自治基礎作用,積極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社會治理工作歸根結底就是對人的服務和治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要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切實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力量,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對全社會的治理,也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要把群眾滿意度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

3.堅持依法治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充分發(fā)揮法治對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內在要求。完善和制定社會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既是社會治理發(fā)展的法律保障,也是社會治理的法律界限。依法治理強調突破傳統(tǒng)的行政慣性思維,以法律為依據和原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開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規(guī)范,形成良好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4.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共建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礎,強調制度和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和戰(zhàn)略性地位,要求改變政府作為社會治理唯一主體的思維定式,強調多元主體參與,運用整合性思維、合作性理念尋求合作共建之策。共治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關鍵,強調通過溝通、協(xié)商、合作的方式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治理,打造多元主體參與的開放治理體系,要求樹立大社會觀、大治理觀,改變了治權獨享,體現了治權的共同分配與協(xié)商使用。共享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目標,強調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要求社會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最明顯的優(yōu)勢。[10]

(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構建政治上相互認同、利益上相互協(xié)調、權責上清晰明確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標志著當代中國的社會治理將邁向黨委、政府、社會、公眾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因此,應該圍繞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總路徑,從加強政府治理能力、發(fā)展完善社會組織、提升公眾參與意識、培育共同體精神等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強政府治理能力。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核心。首先,轉變理念,回歸治理本源。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必須從源頭上摒棄管控思維,以人為本取代官本位,以多元參與取代政府一家獨大,以法治取代人治。其次,轉變政府職能,分享治權。政府角色應該由管控者變?yōu)閰⑴c者,不再是社會治理共同體中唯一的主體,做公共事務治理的組織者、推動者和服務者。管理方式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發(fā)號施令轉變?yōu)閰f(xié)商共治。最后,提升治理能力。注重社會治理的頂層設計,做社會治理規(guī)則的“制定者”,利益博弈的“協(xié)調器”與“平衡器”,發(fā)揮目標凝聚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責任控制能力,通過民主協(xié)商、聯動融合共同實現對社會的良好治理。[11]

2.發(fā)展完善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公民表達利益訴求和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在動員社會資源、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溝通政府與社會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培育和發(fā)展社會組織,可以有效彌補政府以剛性制度、行政系統(tǒng)為治理載體的不足,有利于增強社會活力、擴大公眾參與、強化社會認同和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12]社會組織的發(fā)展需要在政策環(huán)境、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下功夫。首先,建立和健全社會組織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盡快出臺《社會組織法》,對三類社會組織管理條例進行修訂,明確社會組織的性質與地位、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角色與功能、權利與義務等,為社會組織參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條件。其次,加強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建立社會組織法人治理機制,實現政社分離。厘清政社邊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還權于社會組織,優(yōu)化社會組織發(fā)展環(huán)境,為社會組織的成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空間,充分保障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使社會組織真正享有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自身性質和特點,服務于社會,使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更加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科學化。最后,加快建立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創(chuàng)新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加快實現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去行政化”改革,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和生態(tài)鏈建設,規(guī)范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強化內部約束和自律,加強社會組織影響政府公共決策的能力。

3.提升公眾參與意識。公眾參與就是要發(fā)揮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基礎作用。公眾參與的意識和能力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前提條件。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項復雜系統(tǒng)工程,只有培育公眾的參與意識,才能更好地表達訴求,維護自身利益與公共利益。[13]248首先,強化公眾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切實擔負起社會治理主體的責任,要通過宣傳、幫扶、引導等方式,激活公眾自我治理資源,形成公民與國家在政治上相互認同、利益上相互協(xié)調、權責上清晰明確的良性互動關系。其次,強化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技術能力和行動能力,拓寬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平臺和渠道,擴大參與范圍,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常態(tài)化機制、社會治理綜合保障機制、利益溝通協(xié)調機制、信息反饋機制,使公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從而突出公眾在社會治理共同體中的參與地位,完善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公眾參與體制。

4.培育共同體精神。共同體精神既是一種社會資本,更是一種美德。增強多元社會治理主體互惠合作共同體精神,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首先,積極塑造公民美德。公民美德是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以及對公共利益的信仰和承諾,公民美德可以促使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采取有價值的行動。其次,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增強社會主體參與意愿,認識到參與公眾事務既是憲法賦予的權利,更是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最后,積極構建社會共同體。特別是加快推動形成社區(qū)共同體,引導和鼓勵社會主體在參與社會服務管理中塑造主體意識、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形成具有廣泛認同感的共同體精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59.

[3]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4]王名,董俊林.關于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系統(tǒng)觀點及其理論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8,(3):24-27.

[5]高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演進軌跡、困境分析與路徑選擇[J].理論研究,2018,(6):67-74.

[6]高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激勵[J].世紀橋,2018,(10):86-88+93.

[7]張志旻,趙世奎,任之光等.共同體的界定、內涵及其生成——共同體研究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0):14-20.

[8]杜玉珍.落后農村村民自治考察——以河南平原地區(qū)鄉(xiāng)村為例[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3):124-127.

[9]張洋.理性引導公民公共精神[N].人民日報,2012-7-18(17).

[10]夏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J].江蘇社會科學,2018,(3):53-62.

[11]丁冬漢.從“元治理”理論視角構建服務型政府[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8-24.

[12]宋煜萍.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基礎、障礙與對策[J].哲學研究,2014,(2):90-93.

[13]秦龍,高健.論多元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C]//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改革與創(chuàng)新——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4年年會論文集.福州,2014.

責任編輯 ?王 ?雨

猜你喜歡
共建共享社會治理
高職圖書館與系部合作共建文獻資源新模式
掛羊頭賣狗肉的“共享”營銷
宝清县| 朝阳县| 大新县| 海晏县| 旺苍县| 海宁市| 西安市| 漳平市| 油尖旺区| 东源县| 岫岩| 阜宁县| 临江市| 汝州市| 南丹县| 三原县| 大方县| 云南省| 泸水县| 阳东县| 闽清县| 于都县| 任丘市| 贵德县| 信宜市| 康平县| 景洪市| 龙州县| 珲春市| 屯门区| 九台市| 河南省| 东乡| 青田县| 尼玛县| 高邑县| 都昌县| 安远县| 江阴市| 麻阳|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