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芍
一、提出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都很重視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
如2016年上海卷: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xiàn)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xiàn)象的思考。2017年浙江卷:有位作家說,人生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2018年全國卷Ⅱ:二戰(zhàn)期間,英美軍方為了加強對戰(zhàn)機的防護,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寫一篇文章……
以上這些都是明確要求考生寫思辨型作文的。論辯型作文命題,往往都會提供一個有爭議的寫作情境,學生對此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與立場,提出主張并駁斥對立觀點。
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是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寫作是檢驗高中生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試金石。在當前新一輪課改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語文學習任務群之一,因此,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勢在必行。
二、解讀思辨性寫作
新課標對思辨性寫作的要求是:“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jù)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p>
論點、論據(jù)、論證是議論文三大要素,但思辨性寫作,比一般議論文要求更高,寫作者需要對人、事、理、物做理性分析,讓行文真正具有邏輯的力量??忌枰鶕?jù)具體的交際情境,準確把握話題的視角,利用概念和判斷,凸顯論點的正確性;厘清事實和原理,提高論據(jù)的科學性;思維縝密,增加論證的的嚴密性。
英國啟蒙思想家霍布斯說:“不帶劍的契約不過是一紙空文,它毫無力量去保障任何人的安全?!?寫作即交流,寫作的過程就是交際的過程,思辨性寫作就是要用一個好的論證把自己的思想過程和結論清楚、完整、有效地傳輸給讀者,使讀者相信并接受自己的觀點和提議。要達到這個交際效果,就需要一定的辯證技能與辯證邏輯,定點選向就是這把“保護契約的劍”。
本文擬從謬誤與審辯、證據(jù)與邏輯、價值困境三個方面論述如何通過定點選向提升高中生的思辨能力。
三、提升思辨能力的途徑
1.謬誤與審辯:規(guī)避謬誤與審慎說理
面對思辨性作文材料,需要審慎地尋找材料邏輯鏈條的缺陷,深入地思考,與命題者對話,從而找到適合切入的“評議角度”。針對事物,可以從事物的本質與來源、特點與功用、發(fā)展趨勢、與他物的關系等方面切入;針對行為現(xiàn)象,可以從該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表現(xiàn)形式、結果與發(fā)展趨勢、采取的態(tài)度等方面切入。
命題聚焦:《人類簡史》的作者有一種對未來的判定,人工智能——尤其是具有了“自學”或自我進化能力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有一天可能會取代人類;美國的實驗室也發(fā)現(xiàn)智能機器人互相對話時,竟然發(fā)出人類無法理解的獨特語言;甚至有媒體打出了“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的標題。
以“我看人工智能”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合理。
思辨分析:這道命題最終指向人工智能“有一天可能會取代人類”,是單向度的,無法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多重認知。命題者讓考生思考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趨勢問題,“我看人工智能”有多元思考的空間。
視角一:人工智能使人類生活更美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需要不斷發(fā)展完善,不必懼怕人工智能的應用與發(fā)展。
視角二:科技是柄“雙刃劍”,人工智能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也對人類的安全、情感、倫理方面都產(chǎn)生了威脅。
視角三:辯證看待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利與弊,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濫用無度,要在道德與法律的范疇對人工智能予以規(guī)范,讓它永遠造福于人類。
優(yōu)秀片段:“AlphaGo”打敗李世石和柯潔的事件曾經(jīng)震動世界,但更為深層的問題是,這兩場博弈證明了人工智能存在思維的可能性,它動搖的不是我們在某一個領域的“第一”,而是人的存在價值。
……
由此看來,對人工智能的擔心未必是杞人憂天,但因噎廢食也毫無意義。只要繃著這根警惕之線,我們就能把人工智能控制在可行范圍之內(nèi),讓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新課標要求思辨性寫作“論據(jù)恰當,講究邏輯”,而學生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犯下“局部論證不嚴密”等錯誤,即所謂“邏輯謬誤”。查農(nóng)說:“合理證明的核心是誠實:不要歪曲你的思考去證明你一心想要證明的;不要夸大其詞得出不適當?shù)慕Y論?!庇纱丝磥?,寫作者要了解-些簡單的邏輯謬誤知識,如循環(huán)論證、滑坡謬誤、以偏概全、訴諸類比等。不但自己在論證的時候要有效規(guī)避這些邏輯謬誤,有時候,命題材料中也會有諸如此類謬誤陷阱,寫作者倘能慧眼識出,便能實現(xiàn)與命題者的深層對話。
如去年8月份,河北衡水貧困女生王心儀考上北大后,寫了一篇《感謝貧窮》。此事在網(wǎng)上掀起軒然大波,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不少。我讓學生以此事件為背景,寫一篇文章與王心儀交流自己的看法。
結果,很多同學只抓住了“貧窮”這個關鍵詞,大談特談貧窮產(chǎn)生的原因與利弊,卻恰恰忽略了動詞“感謝”。面對貧窮,王心儀選擇感謝,而寫作者們卻屏蔽了自己的態(tài)度,也沒有拿出與王心儀交流的姿態(tài),在情境要求與寫作對象上都掉入了陷阱之中,自然不能完成寫作任務。這就是沒能很好地規(guī)避邏輯謬誤的結果。所以在后續(xù)指導中,我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任務型寫作的三大要素:寫作情境、寫作對象、寫作任務。之后重寫作文,就沒再出現(xiàn)上述硬傷了。
2.證據(jù)與邏輯:思維向度縱橫捭闔
非形式邏輯創(chuàng)始人約翰遜認為:“一個批判思維者必須能夠構建、解釋、評價和批判論證。他也應該具有直面他自己觀點的批判并批判地對待他人論證的能力?!?/p>
一篇有力的思辨性論文,要做到論證集中、清楚、有序。因此,有必要根據(jù)不同的“思維向度”將一個明確的論點進行分解?!八季S向度”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橫向指的是思維方向,包括正向思維、逆向思維、雙向思考;縱向是指根據(jù)問題解決的不同程度分為三個層次:“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確定好橫向和縱向思維后,再按照先橫后縱的順序梳理分論點之間的關系,形成若干指向明確又邏輯分明的分論點。
分解方式根據(jù)縱橫方向排列,有九種組合:單層正向,單層逆向、單層雙向;雙層正向,雙層逆向、雙層雙向;三層正向,三層逆向、三層雙向。
命題聚焦:里皮之前,國足的競技水平缺乏真正世界頂級教練來驗證。雖然剛剛接任時,里皮帶隊參加俄羅斯世界杯預選賽12強賽的表現(xiàn)堪稱驚艷,但縱觀他執(zhí)教國足30場比賽10勝9平11負、勝率僅為33%的整體戰(zhàn)績,國足的競技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抄襲, 不少于800字。
思辨分析:材料提供了一個場景:得到真正世界頂級教練驗證后,國足的競技水平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即:里皮沒能拯救國足??忌獜牟牧闲畔⒅杏晒菀騺砹⒄摗?/p>
分解思路一:單層正向——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中確定一個層次后,按照事物發(fā)展的進程進行思考,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
命題據(jù)此分解:
國足水平不高也許和教練水平有關。
里皮接任國足教練,國足橫空出世,人們視里皮如救世主。
里皮救不了國足,將成功寄希望于“救世主”的思想無疑是荒謬滑稽的。
分解思路二:雙層雙向——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中確定兩個層次后,從正向和反向兩具維度思考,全面深刻地分析問題。
命題據(jù)此分解:
外因:教練。里皮是“世界頂級教練”,執(zhí)教水平?jīng)]有問題,排除。
內(nèi)因:國足自身。里皮沒能拯救國足,是國足自身實力出了問題。
策略:榮格說:“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nèi)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眹阄ㄓ凶允。瑥膶嵸|上改變才能突破困局。
優(yōu)秀片段:當然,國足之痛,不全在勇氣,國家足球人才培養(yǎng)機制、先前的理論實踐經(jīng)驗限制等,都是導致國足水平低下的原因。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奮斗方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短期的外部援助只能是杯水車薪。
3.價值困境:價值多元與選擇自由
不同的人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追求著不同目標,如知識、財富、名利、閑暇等。這些目標所具有的價值不可能用同一個“尺度”去度量,它們之間甚至根本 “不相容”,如何做出理性選擇?
寫作是寫作者與自己與世界的對話。很多時候,人們面臨的是生存困境以及如何突破生存困境,于是在文學里就表現(xiàn)為對人類苦難的再現(xiàn)與拷問。答案只有一個:價值多元與選擇自由。這是解決價值困境的終極武器。
思辨性寫作應該更有力地凸顯寫作者的價值選擇與社會擔當,并努力塑造讀者的認同。
命題聚焦:綜藝節(jié)目《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引起熱議:“奇葩星球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大腦一秒進行知識共享,你支持嗎?”很多人都參與其中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有人說,如果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的東西,全人類都知道了,對我是不是不公平?還有人認為,共享知識不等于共享能力,知識是面向所有人開放的,但能力、思維、審美等等還是需要自己去培養(yǎng)的;也有人說,知識共享會不會讓人滋生懶惰,從而失去創(chuàng)造力?還有人認為,知識共享讓我們把每個世界的門都打開,它避免了更多人因為無知而引發(fā)的危險和傷害,甚至可以挽救生命。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呢?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請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辨分析:大數(shù)據(jù)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地發(fā)展,隨之而來,技術、知識與人性、道德、法律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無知和全知孰利孰弊?技術這柄雙刃劍該如何使?壟斷知識與共享知識何去何從?
該命題契合時代特色,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不過,“知識”是什么?只有先定義好“知識”,才可能選擇一個科學的對待技術與知識所有權的態(tài)度。
立意一:共享時代,知識共享似乎是順應潮流的新事物,實則古已有之。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笔聦嵣希R共享是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的傳承力量。
立意二:培根說:“知識是一匹無私的駿馬,誰能駕馭它,它就屬于誰?!薄爸R專利”必須受到法律保護,從而保護了“創(chuàng)新”與“未來”,因此,“知識共享”在專利面前還須繞行。
立意三:“紙上談兵”“高分低能”充分說明共享知識并不等于共享能力。知識通過實踐轉化成能力,方能推動社會進步。
優(yōu)秀片段:培根:“知識是一匹無私的駿馬,誰能駕馭它,它就屬于誰?!币虼?,如果知識共享讓所有人都掌握了等量的、同樣的知識,那么終歸是等于全都沒有了力量。人類社會總是先進與落后并存。無論是科技、軍事,還是經(jīng)濟,“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制于人。古代,秦國因為掌握了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為霸主;當代,美國因為掌握了先進的軍事武器而恫嚇四方。因此,所有的發(fā)展與強大都取決于誰掌握了核心技術。簡而言之,掌握專利,擁有自己的知識產(chǎn)權,這樣的知識才能稱其為“力量”。
思辨性寫作要求學生能結合生活體驗、社會感知,以自身體悟進行理解與闡釋。正如駕車要先確定目的地,然后確定行駛方案,最后要按照道路交通指示標志沿著既定方向行駛才能到達目的地,思辨性寫作也要先明確論點,選取評議角度,按照思維向度分解論點,確定思路,小切口,大格局,方得始終。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生作文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課題批準號:C-c/2018/02/12); 連云港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支架式教學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批準文號:C/2017/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連云港開發(fā)區(q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