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雷
摘 要:楊樹是喀左縣主要造林綠化樹種,近幾年連年發(fā)生病蟲害造成嚴重的損失。經(jīng)過調查和研究,摸清了楊樹8種主要的病蟲害的發(fā)生和為害規(guī)律、提出了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防治措施供生產(chǎn)應用。
關鍵詞:楊樹;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20)01-0079-02
楊樹Populus L.是楊屬的植物,成為喀左縣主要造林綠化樹種,目前幼齡林和中齡林極易受遭受病蟲害為害,病蟲害大發(fā)生,致使人工林出現(xiàn)大面積死亡現(xiàn)象。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滲津河流域、平子鎮(zhèn)和桃花池林場等楊樹人工純林地進行調查和防治,通過實地調查及試驗研究,摸清了楊樹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原因和發(fā)生規(guī)律,找到了簡便實用的防治方法。
1 病蟲害種類[1]
(1)楊樹爛皮病Valsa sordida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產(chǎn)生分生孢子進行傳播,孢子萌發(fā)通過各種傷口侵入寄主組織。3月下旬開始發(fā)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繼續(xù)擴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為發(fā)病盛期,10月停止發(fā)展。
(2)楊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發(fā)生與為害:1年1代,以初孵幼蟲和卵在樹干、樹皮內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動,4月上旬越冬卵相繼孵化,5月下旬開始化蛹,6月中旬成蟲羽化,7月為成蟲期,成蟲壽命平均為63 d。
(3)白楊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發(fā)生與為害:1年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干木質部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開始活動為害,5月下旬開始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成蟲出現(xiàn)并開始產(chǎn)卵,7月上旬新幼蟲孵化并侵入樹干,幼蟲為害到10月越冬。
(4)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發(fā)生與為害:1年1代,以卵在樹皮中越冬,翌年4月幼蟲開始在蛀道為害。為害大樹和成熟、過熟林,為害大側枝以及枝干上,造成樹干外千瘡百孔,樹干內坑道密布,大枝或整株枯死。
(5)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發(fā)生與為害:1年1代,以卵在樹干或屋檐、墻角、石塊處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為幼蟲,幼蟲期1.5個月,6月中下旬老熟幼蟲化蛹,蛹期10~15 d,7月上旬至下旬羽化成蟲,卵期長達9個月。在林網(wǎng)、疏林地、路樹發(fā)生量大,為害較重。
(6)楊毒蛾Leucoma candida發(fā)生與為害:1年1代,以幼蟲在樹干的裂縫、樹洞和枯枝落葉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恢復取食,6月上旬老熟幼蟲化蛹,蛹期8~11 d,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成蟲期。成蟲有趨光性,羽化后即交尾產(chǎn)卵,卵期10 d左右。幼蟲白天潛伏在樹干基部、樹皮裂縫或爬下寄主鉆入石塊雜草下,于夜間上樹取食。9月下旬幼蟲下樹進入越冬場所。
(7)柳毒蛾Leucoma salicis發(fā)年與為害:1年2代,以3~4齡幼蟲在樹干的裂縫、樹洞和枯枝落葉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恢復取食,6月下旬化蛹,蛹期8~10 d。6月中旬第2代成蟲出現(xiàn),成蟲羽化后即交尾產(chǎn)卵。卵期10 d左右孵化幼蟲。幼蟲夜間上樹取食,白天潛伏于樹干基部、樹皮縫及地表石塊雜草下。8月中旬第1代成蟲羽化,10月中旬幼蟲下樹,進入越冬場所。成蟲有趨光性。
(8)白楊葉甲Chrysomela populi發(fā)生與為害:1年1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或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開始活動,成蟲上樹取食并交尾,5月上旬產(chǎn)卵,可延長至6月,卵產(chǎn)在葉片上,呈塊狀。6月下旬出現(xiàn)成蟲,在表土、落葉、雜草中越夏,8月下旬又活動取食,9月下旬下樹越冬。成蟲有假死性。
2 治理策略
(1)防治原則:以生態(tài)學理論為依據(jù),以保持和改善生態(tài)平衡為著眼點,采用營林措施為基礎的綜合治理。綜合治理是要把包括檢疫檢查,預測預報和林業(yè)技術中的良種壯苗、科學造林、適地適樹,及時合理地修枝、培育,以及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各種措施進行合理安排,使其相互協(xié)調、互為補充。綜合治理體現(xiàn)了預防為主、自然控制和積極消滅三者的統(tǒng)一。
(2)防治方法:①加強檢疫,防止從外地傳入危險性有害生物。楊樹種類較多,苗木引進流出量大,因此容易通過苗木的的運輸而異地傳播擴散,所以應加強檢疫,慎重選用外地樹種,盡量選用鄉(xiāng)土抗病蟲害的品種。
②加強管理,控制楊樹腐朽病和蛀干害蟲的為害。對腐朽病發(fā)生嚴重,不能復壯的樹木進行適度伐除處理。減少病源,預防對健康木的侵害。③安全用藥,科學治理。對為害嚴重的樹木,盡量選用BT制劑、病毒制劑、白僵菌制劑等生物農(nóng)藥;選用滅幼脲、菊酯類等低毒、低殘留、無污染,選擇性強或對天敵損害較小的化學農(nóng)藥;以及人工物理方法治理及預防,如頻振式殺蟲燈誘集有趨光性的成蟲、性引誘劑誘殺的方法。藥物防治主張推廣精準施藥,施藥策略主張精密、微量。減少常規(guī)噴霧、盡量應用新技術、新機具,降低用藥量,提高農(nóng)藥的利用率。
3 防治措施和代碼
根據(jù)治理原則和我縣的防治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環(huán)保高效、易于操作防治措施,見表1。防治代碼如下:
(1)物理防治(A):A1—冬春季翻樹盤,修剪枝杈,破壞越冬期害蟲的越冬場所及卵塊。A2—用佳多頻振殺蟲燈誘集有趨光性的成蟲,誘蟲燈應該設置在離發(fā)生林分較近的林緣、山坳、路旁、河旁等開闊地。A3—對木木腐朽病發(fā)生嚴重,不能復壯的林木進行適度伐除處理。減少病原,預防對健木的侵害。A4—摘除卵塊,集中燒毀或深埋。
(2)生物防治(B):B1—在幼蟲取食期,用0.36%苦參堿水劑150 mL,800倍液,噴霧防治。B2—保護利用天敵,比如螳螂、胡蜂、瓢蟲、蜘蛛、寄生蠅、鳥類等。
(3)防生防治(C):C1—在幼蟲2~5齡幼蟲時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1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備用藥量90~135 mL/hm2。C2—用20%滅幼脲3號,每畝用藥量30~40 mL,2000~3000倍液噴霧。
(4)化學防治(D):D1—幼蟲取食期,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 mL,2000~3000倍液噴霧。D2—利用害蟲上下樹習性,用毒繩綁扎樹干毒殺阻隔。
(5)特定防治(E):E1—屬國內檢疫對象。應做好產(chǎn)地、調運檢疫工作。E2—在幼蟲為害期,用打孔機在樹干基部打打深1~1.5 cm,每株打4~6孔。用注藥器或注射器每孔注入40%樂果乳油1∶1藥液,距注藥孔3 m以內幼蟲均可殺死。
(6)病害藥物防治(F):F1—利用0.1%升汞液、100倍40%福美砷、50%退菌特、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等刮皮涂干。林業(yè)專用四霉毒(梧寧霉素)涂抹10~50倍液;噴霧800~1000倍液。
(7)其它防治(G):G1—此種有害生物在本地有分布,但未發(fā)生過為害,一般不采用專門的防治措施,只要做好監(jiān)測即可。
參 考 文 獻
[1]李亞杰.中國楊樹害蟲[M].沈陽:遼寧林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夏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