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婧穎
【摘要】網絡、虛擬現實、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以其圖、文、聲、像、光、色并茂的特點把初中音樂教學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巧妙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審美情趣和情感態(tài)度,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實現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核心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音樂教學;有效融合;音樂鑒賞能力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音樂學科要“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1]。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音樂課堂教學,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已經被廣泛應用。網絡、虛擬現實、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以其圖、文、聲、像、光、色并茂的特點,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有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把初中音樂教學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初中音樂教師要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讓音樂鑒賞教學更加生活化,更加多元化,更加美感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實現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核心目的。
一、電影《音樂之聲》音樂簡介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美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音樂電影之一,是一部以音樂、家庭和愛情為主題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活潑善良、天性自由的實習修女瑪利亞到薩爾茨堡當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作為音樂電影,影片用音樂串聯故事,音樂不僅將故事情節(jié)一步步推向高潮,而且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讓影片深深地走進人們的心靈。
《音樂之聲》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在傳唱。比如,影片的序曲《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它洗滌著人們的心靈,表達著主人公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為影片奠定下了情感基調;由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演唱的詼諧幽默的歌曲《瑪利亞》(Maria),向觀眾表述了女主角瑪利亞的性格特征,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為瑪利亞離開教堂到上校家當家庭教師埋下伏筆;在去上校家當家庭教師的路上,瑪利亞演唱了歌曲I Have Confidence,表現了瑪利亞拋去對未來的擔心和顧慮,重新獲得勇氣的內心獨白;在雨中,上校的大女兒和郵遞員以歌舞傳情,深情演唱的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表現了上校的大女兒對郵遞員的美妙初戀情懷和依依不舍的感情;雷雨交加的夜晚,歌曲My Favorite Things不僅驅走了孩子們的恐懼情緒,還迅速拉近了瑪利亞和孩子們的距離,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接受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瑪利亞在草地上教唱歡快的歌曲Do-Re-Mi,至今還是音樂初學者必學的歌曲;為了歡迎男爵夫人,瑪利亞和孩子們演唱詼諧、歡快的《孤獨的牧羊人》,已經成為多個國家音樂教科書的經典歌曲;在介紹男爵夫人的舞會上,上校和瑪利亞在一曲奧地利民間舞曲Laendler中共舞,上校與瑪利亞在跳舞過程中了解到對方心意,彼此感情迅速升溫;影片末尾上校再次懷抱吉他深情彈唱《雪絨花》(Edelweiss),不僅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解釋,而且對整個影片起到了渲染、烘托作用,讓主人公對祖國的眷戀和深情深入人心……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音樂與視覺影像的完美結合能給觀眾帶來美感和巨大的震撼力,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有效融合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措施
1.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網絡、虛擬現實、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最大特點就是圖、文、聲、像、光、色并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目的。
在進行電影《音樂之聲》音樂賞析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的序曲The Sound Of Music視頻作為課前導入。奧地利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女主人公優(yōu)美歌聲一下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不僅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而且讓學生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喚醒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選擇性播放雨夜中上校的大女兒和郵遞員深情演唱歌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的歌舞片斷,十六歲少女對初戀的美好情懷立刻感染了學生們。
影片插曲Do-Re-Mi是學生們在小學階段就學習過的歌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瑪利亞在草地上教7個孩子唱這首歌的視頻,讓學生重溫這首經曲兒歌。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棱說過:“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一切東西,都是通過感覺現實的?!盵2]教學情境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場景之中從已知世界進入未知世界,感知、體驗未知世界所蘊含的奧妙,從而得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圖像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中,感受音樂的美,從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2.借助信息技術,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
音樂的創(chuàng)作是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如果單純聽音樂,學生很難理解音樂的內涵。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賞析教學時,要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了解更多歷史、文化知識,擴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資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讓學生理解音樂更深刻的內涵。
電影《音樂之聲》講述的是修女瑪麗亞成為奧地利海軍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師之后 ,不僅教會孩子們唱歌、游戲,而且用音樂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收獲了幸福愛情的故事。影片是以1938年德國納粹占領奧地利為社會歷史背景的。因此,電影《音樂之聲》的音樂是有奧地利風格的傳統民族音樂背景的。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挖掘奧地利民族音樂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賞析《音樂之聲》里的音樂。比如,影片末尾,上校為了擺脫德國納粹的控制不得不離開奧地利前往瑞士。因此,上校在音樂節(jié)上再次懷抱吉他深情彈唱《雪絨花》(Edelweiss),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眷戀和無限深情。
《雪絨花》(Edelweiss)的旋律具有濃郁的奧地利民歌風格,它體現出奧地利民歌的特點:比較強調音樂的感官性,節(jié)奏優(yōu)美動聽,富于情感表現。歌曲把雪絨花擬人化,讓它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類的情感,通過雪絨花保佑自己的祖國永遠頑強、平安。
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其他奧地利風格的傳統民族音樂,與《雪絨花》作對比,讓學生對奧地利民族音樂有更多的了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音樂賞析教學,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而且達到了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目的。
3.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多種音樂風格的比較,拓展學生對音樂的認知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特色,造就了精彩紛呈的音樂世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各種風格的音樂進行對比,讓學生記住不同音樂風格的區(qū)別,感受、體會不同音樂風格的美,從而拓展學生對音樂的認知。
電影《音樂之聲》的音樂大多是奧地利風格的傳統民族音樂,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收集、播放其他民族的音樂與之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不同音樂風格的魅力。比如,《孤獨的牧羊人》是電影《音樂之聲》中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它采用了瑞士民間音樂“約德爾”風格寫成,歌曲輕快活潑?!凹s德爾”是歐洲民間音樂的一朵奇葩,是流行于瑞士、奧地利等國家山區(qū)的民歌,曲調一般都比較高昂活潑,非常有感染力。教師在進行《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曲的賞析教學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播放其他瑞士民間“約德爾”歌曲,讓學生進行對比欣賞,使學生更理解“約德爾”這種音樂形式和特色鮮明的演唱方法。
4.借助信息技術,嘗試簡單的音樂創(chuàng)作,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表,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已經滲透到音樂教育、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制作領域。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和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帶領學生創(chuàng)作簡單的音樂,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和音樂素養(yǎng)。
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Do-Re-Mi,旋律非常簡單、明快。教師在進行Do-Re-Mi歌曲音樂賞析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模仿Do-Re-Mi的旋律創(chuàng)作簡單的樂曲,這樣不僅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作音樂的快樂,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鑒賞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日益緊密。初中音樂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圖、文、聲、像、光、色并茂的特點,將信息技術深度地、有效地融合進音樂課堂當中,這樣不僅創(chuàng)新了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使音樂課堂生活化、多元化、美感化,而且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視覺、聽覺體驗,讓學生更容易體會音樂的深層內涵,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姜勇,宋玲.淺論情境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M].中學教學參考,2019(0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