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湖北教育》創(chuàng)刊于1949年,是全國創(chuàng)辦最早的教育期刊之一,在全國教育期刊中有較大影響。
《湖北教育》秉持“推進教育改革,引領教師成長”的辦刊理念,立足湖北,輻射全國,以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和教科研人員為讀者對象,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以關注課程改革、服務課堂教學、推廣教育經(jīng)驗、宣傳教育典型為己任,盡心盡力,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服務。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湖北教育》編輯部決定開展《湖北教育》核心素養(yǎng)征文活動。
一、征文主題
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具備哪些專業(yè)素養(yǎng)?如何養(yǎng)成這些核心素養(yǎng)?
二、征稿要求
1.正文為常規(guī)宋體小四號,行距為固定值25磅,標題為黑體小二號;標題左上角注明“參賽論文”字樣。
2.每篇參賽論文收取評審費100元,費用請匯入支付寶賬號(MininZ)13129992313,交費時請注明參評者單位、姓名,并備注“論文評審費”。
3.參賽作品要詳細注明作者單位、姓名、聯(lián)系電話。
三、其他
1.參加論文評審的教師請加“論文評審群”(QQ群號:837333508)。征稿結束后,編輯部組織專家對參賽作品進行評審,分別評選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向獲獎者頒發(fā)證書,優(yōu)秀作品將擇優(yōu)刊登在《湖北教育》上。
2.作品發(fā)送到469232419@qq.com
聯(lián)系人:張 敏? ?電話:(027)87156637
3.截稿日期:2020年2月28日
征稿啟事
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提升的過程,加上個體認知的差異,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錯誤在學生的作業(yè)中常常出現(xiàn)。教師如何評講錯題呢?
分析原因,對癥下藥。教師只有找準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教學《認識厘米》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小芳用刻度尺畫線段時,從刻度2畫到刻度8,她畫的這條線段長( )厘米?!本毩曋?,除正確答案“6”外,還出現(xiàn)了“7”和“8”兩個答案。在處理這道題時,教師沒有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答案,而是詢問做錯此題的學生的想法。學生說,他想的是數(shù)一數(shù)從2到8一共有幾個1厘米,而實際數(shù)的過程中,他數(shù)成了從2到8一共有幾個數(shù)字,所以答案為“7”。答案是“8”的學生說,因為看到刻度尺的一端指著8,就認為這條線段長是8厘米。找到原因后,教師沒做過多的分析,學生自己就清楚了錯誤原因。
呈現(xiàn)題組,辨中明理。這里所說的題組主要是指對比型的題組。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把看似相近的問題區(qū)分開。如學完“有余數(shù)的除法”后,教材安排了以下練習題:
(1)把23枝花插在花瓶里,每個花瓶里插4枝,至少需要幾個花瓶?
(2)明明帶了23元去買兒童讀物,每本兒童讀物4元,他最多可以買多少本?
由于解決第(1)題時很多學生出現(xiàn)錯誤,在講解這道題時,筆者同時呈現(xiàn)了題(2),讓學生在對比中感知,雖然解決這兩個問題所列的算式一樣,但是答案不一樣。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兩道題都用“23÷4=5……3”計算,而第(1)題的結果是6,第(2)題的結果是5呢?在辨析中,學生明白了問題的差異,增強了思維的靈活性。
生生互疑,疑中生新。人教版一年級數(shù)學中,出錯率最高的一類題當屬含有多余信息的問題。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如下圖,已經(jīng)折好了8串。還需要折幾串?
在批改完這道題后,筆者對全班的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本班有學生56人,列出錯誤算式“13-6=7”的有18人,約占全班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學生列式為“13-8=5”。筆者決定改變評講方式——采用“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成為主角。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意見把結果分成兩類:支持“13-6=7”和支持“13-8=5”的,以自薦加推薦的形式選出發(fā)言人,每組2名。同時呈現(xiàn)辯論要求:只質疑,不講解思路,其余的同學可以補充。學生踴躍發(fā)言:“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7求的是什么?”“問題是求還需要折幾串,明明折了6只跟這個問題有關系嗎?”……為了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學生圍繞兩種算式提出了很多問題。問著問著,正確答案便顯現(xiàn)出來。錯題評講到這里并沒有結束,筆者繼續(xù)引導:“誰愿意當編題者,改變部分數(shù)學信息,提出一個含減數(shù)“6”的算式解決問題?”學生熱情高漲,提出了“明明和麗麗一共折了15只千紙鶴,明明折了6只,麗麗折了多少只?”等問題。在“辯一辯”和“變一變”中,學生不僅對做錯的題有了深刻的印象,還發(fā)展了思維。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附屬萬科金色城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