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東
20世紀30年代初“上善亭”匾額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懸甕山下有一處著名的4A級旅游景區(qū),綠樹成蔭的古代園林建筑群——晉祠。其中的難老泉、宋代彩塑、周柏號稱“三絕”,唐代詩人李白詩中寫道:“晉祠流水如碧玉?!彼菚x祠的靈魂,這就是號稱“三晉第一泉”的難老泉水,在難老泉旁的水潭中,有一石舫就建在難老泉出水口邊,石舫名曰“不系舟”,出自《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逼渖辖ㄓ虚L方形涼亭,六檁單檐卷棚歇山頂,不系舟以及涼亭,從它誕生之日,就是游人們最喜歡的景點之一,上鏡率非常高。此亭名在大部分有關(guān)晉祠的書籍中都異口同聲稱為“不系舟亭”或籠統(tǒng)稱為“不系舟”,而它真實的名稱卻被人們遺忘了幾十年。
此亭正式的名稱叫“上善亭”,取“上善若水”之意?!稌x祠志》卷十記載,不系舟原名上善亭,是黃國良(梁)重修。那就說明重修以前就有上善亭。
而在晉祠博物館網(wǎng)站上是這樣寫的:“1930年在馮玉祥捐資和督促下,晉祠難老泉塘上筑起了一座石舫?!痹谏轿魇∥氖费芯筐^館員張德一先生的文章《馮玉祥兩住晉祠》中寫道:“…其時恰逢難老泉旁建起一座小石舫,馮將軍即興題聯(lián)…”說明是馮玉祥將軍恰巧碰上不系舟完工,并非馮玉祥將軍捐建。建設(shè)者究竟是何人?究竟是重修還是新建?問題變得撲朔迷離,經(jīng)過多方查找資料,找到了民國初晉祠名人劉大鵬撰寫的《重修晉祠碑記》,碑文中提到了晉祠民間鄉(xiāng)紳及黃國梁(黃紹齋)、閻錫山等山西省政府官員捐款以及翻修創(chuàng)建名單,其中并沒有不系舟和上善亭。又在民國18年(1929年)《國聞周報》第六卷第26期中找到了民國18年的難老泉水潭圖片,可以清楚看到還沒有不系舟以及上善亭,只有一個石頭平臺,這就說明1930年以前還沒有不系舟及上善亭?!包S國良(梁)建造說”可以排除,“馮玉祥捐資修建說”也沒有佐證??梢缘贸鼋Y(jié)論:不系舟和上善亭是民國19年(1930年)由民間集資創(chuàng)建的。
20世紀30年代初三個女學生在不系舟上
1932年8月
上善亭怎么變成了不系舟亭?馮玉祥將軍究竟題寫的匾額是哪三個字?筆者從目前所收集到的一組不系舟老照片中考證,認為馮玉祥將軍題寫的匾額應(yīng)該是“上善亭”三字,而非各種書籍資料中所說的“不系舟”三字。20世紀30年代初三個女學生在不系舟上的老照片,是目前為止見到的最早的不系舟老照片,從該照片中的石舫左邊可以看出還沒有木質(zhì)走廊,匾額可以看到“亭”字以及對聯(lián)“活水名泉不舍晝夜,古松老柏能耐風霜”,從衣服以及石舫右邊植物看應(yīng)該是春季,可以看出右上樹枝還沒有樹葉,由于水溫的關(guān)系,水邊植物卻已是春意盎然,以石舫建造年代判斷,這張照片應(yīng)該在民國20年(1931年)的春季。從網(wǎng)友水鍋鍋提供的“1932年8月”的這張圖片里可以清楚看到石舫左側(cè)的木質(zhì)走廊,題跋是民國21年(1932年)8月6日游晉祠上善亭攝影紀念。
20世紀30年代中期
從右側(cè)“20K紀30年代初”這張圖片看出,從石舫右下水邊植物判斷應(yīng)該是冬季,也有木質(zhì)走廊,大約為民國20年(1931年)冬季或民國21年(1932年)冬。而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這張圖片可看出應(yīng)該是夏季,從右下植物的長勢判斷,時間段應(yīng)該在民國23年(1934年)夏天或民國24年(1935年)夏天。另一張圖為犧盟會全體同志民國25年(1936年)6月4日在難老泉水潭里的合影。以上五張老照片顯示的匾額都是隸書“上善亭”三字,和對聯(lián)為同一風格。順便更正一下近些年有些書籍中對于對聯(lián)的錯誤描述,馮玉祥將軍題寫的對聯(lián)是“活水名泉不舍晝夜,古松老柏能耐風霜”,并非“碧水名泉不舍晝夜”。《晉祠楹聯(lián)匾額賞析》《晉祠歷史文化》等資料都記載是馮玉祥將軍題寫了匾額對聯(lián),經(jīng)考證,筆者對于馮玉祥題寫對聯(lián)沒有爭議,有異議的是匾額題的到底是哪三個字?民國25年(1936年)出版的《中學生記敘文選》中記載到,“……上書曰:‘上善亭。有一對聯(lián)是為‘活水名泉不舍晝夜,古松老柏能耐風霜”。上述分析可以推斷出,不系舟涼亭建成之日起,就叫“上善亭”。綜上所述,那么可以斷定馮玉祥將軍題寫的就應(yīng)該是“上善亭”三字無疑,非“不系舟”三字。
20世紀30年代初
1936年6月4日犧盟會全體同志在晉祠合影
那怎么變成了“不系舟”呢?在民國24年(1935年)出版的李健著《晉省紀游》中這樣寫道:
“池中有巨石,上建有一亭名上善亭,又名不系舟。”由此可知當時“不系舟”和“上善亭”這兩個名稱是同時存在的,石舫名“不系舟”,涼亭叫“上善亭”,馮玉祥將軍在民國19年(1930年)11月中原大戰(zhàn)后,回到晉祠時恰逢不系舟及涼亭建成,便題寫了匾額“上善亭”三字和對聯(lián)“活水名泉不舍晝夜,古松老柏能耐風霜”。七年后,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日軍占領(lǐng)山西,晉祠落人鐵蹄之下,匾額和對聯(lián)在20世紀40年代遺失??箲?zhàn)結(jié)束后又經(jīng)過解放戰(zhàn)爭,山西全境解放。
1929年難老泉水潭
劉永德補書匾
新中國成立初期,不系舟石舫已是破爛不堪,當時晉祠古建保養(yǎng)所初建,舉步維艱,百廢待興,劉永德所長首先引進古建人才,建立了較完善的文物保護機構(gòu),對晉祠文物的毀壞程度進行摸底登記,并逐漸對晉祠古建開始維修和保護。在翻修了魚沼飛梁以及獻殿之后,1956年下半年開始對不系舟以及上善亭進行了翻修,原有石舫殘缺不全,上善亭上的雀替也少了一塊,木質(zhì)走廊也沒了蹤影,對聯(lián)匾額全部遺失,新修的石舫船頭增刻了龍頭,補換了雀替,重新油漆彩畫。1957年初,不系舟已是煥然一新。因原有的上善亭匾額和對聯(lián)遺失,通過民間流傳的馮玉祥題不系舟牌匾對聯(lián)的口頭故事,“上善亭”誤為“不系舟”三字,所以在翻修后的上善亭上就有了由劉永德所長題寫的隸書“不系舟”三字匾,當時為謙虛之意,未署真名,落款畫了個“晉溪漁夫”的章,使人們多少年誤以為馮玉祥將軍題寫的是“不系舟”三字,后來在“文革”中的1974年此匾不知下落,1975年,涼亭上又掛上了由劉永德補書的隸書“不系舟”三字匾,前后兩次由劉永德書寫的“不系舟”匾額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落款上。今天的晉祠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風景區(qū),接待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不系舟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難老泉旁,成為老百姓消暑納涼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