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棉花糖
不好好寫字、不認真寫字的同學,一旦被批評、指正時就生氣地說:“我寫的是草書,是你不懂!”真的是這樣嗎?
人間四月天,風光正好。春天呀,將枯黃衰敗的草坪涂上了嫩綠色。今天我們要講的字也極富春的氣息,那就是“草”字。
“草”字的前世今生
瞧,“草”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的“草”長得就像大地回春后小草的嫩芽。金文承續(xù)了甲骨文字形,只是在中間加了個“早”,表示日照草地、欣欣向榮。篆文承續(xù)金文字形,變化不大,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草”字。
“草”原指櫟樹的果實橡果,漢朝后被借用為草本植物的總稱,比如“青草”“雜草”等。草的生存能力很強,只要有一點點泥土和水源便可生長。即使在荒山野嶺、廣漠原野,它也能生存下來。因而“草”字又代指荒野、荒涼。商鞅變法時期曾發(fā)布的《墾草令》,其實就是墾荒令。
由于草往往生長得雜亂,“草”字又引申為粗劣、草率等抽象意義。戰(zhàn)國時,齊國門客馮諼投奔孟嘗君時,才能和價值還不為人所知,于是只得到了“食以草具”的待遇。這里的“草”就是粗劣的意思。
南朝宋文帝好大喜功,想要驅(qū)逐外族,建立西漢,開戰(zhàn)前卻毫無準備,結(jié)果一敗涂地,甚至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就張皇失措。辛棄疾便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边@里的“草草”就是草率的意思。
后來,“草”又進一步引申為“初步的、非正式的”,比如“草案”“草稿”等。而“草書”作為一種書體出現(xiàn)在東漢以后。
“草書”哪里來
草書是書法藝術(shù)中很有變化的字體,秦末漢初的草隸,便是草書的開端。后來,草書逐漸分化成章草、今草和狂草等類型。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其特點是保留隸書形跡,每個字獨立存在,基本不連寫。到了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創(chuàng)造性地將章草改造成筆畫牽連而富于變化的“一筆書”,當時被稱為“今草”,他也被稱為“草圣”。
張芝的《冠軍帖》便是“一筆書”的經(jīng)典之作,這封寫給親朋好友的信,包含著他與親友離別的痛苦和對親友誠摯的慰問?!斑B筆”只是書法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一以貫之的氣韻,只有“氣脈通貫”,書法作品才能流露出自然萬象的美。
“書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法家有兩個,一個是鐘繇,另一個就是張芝。他說自己的書法或許還能超過鐘繇,但無法和張芝抗衡,且自己對書法的熱愛程度也不如張芝。那么張芝癡迷書法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的父親張奐為了方便他習文練字,就讓人在河邊造了石桌、石凳、墨池。張芝每次練完字,就用池水清洗毛筆和硯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池水變成了黑色,后人將這個墨池稱為“張芝墨池”,還把練習書法的過程稱為“臨池”。
張芝的書法大成之后,他不再輕易下筆,但只要下筆必然會流傳后世。他曾寫道:“匆匆不暇草書?!币馑际菚r間匆匆,自己沒有充裕的時間來寫草書。因為草書并不是率性而為就能寫好的,所以當時張芝的片紙只字都會被人收集,后世的人更是把他的草書視若珍寶。
相反,宋朝有個叫張商英的人喜歡寫狂草,雖學習“草圣”張芝,卻不精工,常常胡亂臆造。有一天,張商英詩興勃發(fā),抓起筆來就寫,字體似龍蛇飛舞。詩稿寫成后,他用鎮(zhèn)紙把它壓在桌上。張商英的侄子看到后,想把詩稿抄下來,但有些字實在認不得,只好去問張商英。張商英接過詩稿,左看右看,卻反罵起侄子:“你為什么不早點兒來問?現(xiàn)在連我自己也忘啦!”
對比這兩則小趣聞,我們可以看出,寫得潦草的字并不能稱為草書。其實欣賞書法不僅要看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還要看書法家的筆法、布局等,比如如何起筆、收筆,構(gòu)圖是否疏密得當?shù)?。真正的草書是有章法可循的,所以如果以后老師說你寫字太亂,你就不要再拿“草書”出來作擋箭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