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萃
中學美術課本中有幅有關勞動的畫作特別出名,它就是法國畫家米勒繪于1857年的《拾穗者》。它是一幅反映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畫面很簡單,三名農婦正弓著腰揀麥穗,現(xiàn)存于巴黎奧塞美術館。整體上看,《拾穗者》是一幅“運動”的畫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動作,雖然是農民題材的作品,卻能感受到畫面帶來的美感。
這首先要得益于米勒在構圖中使用的黃金分割點。畫中三位主人公均處在黃金分割點位置,紅頭巾農婦(中)在整幅畫的黃金分割點位置,藍頭巾農婦(左)是紅頭巾農婦與左邊邊界的黃金分割點,黃頭巾農婦(右)則是紅頭巾農婦與右邊邊界的黃金分割點。
一直以來,黃金分割都被認為是構圖中最理想的比例,米勒正是利用這種分割突出了畫面的重點。此外,遠處的地平線也位于畫作的三分之一處,隔開了天空和地面,地面的遠景描繪的則是農民們收割的場面,有人在裝車,有人在堆麥垛,右側還有一名騎馬的監(jiān)工。這本來應該是忙碌的場面,但暖黃的色調讓觀者聯(lián)想到了秋日的暖陽,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
第二,米勒在畫中運用的紅藍黃搭配十分巧妙。畫中三位農婦身上的紅黃藍三原色的運用,解決了畫面焦點問題。
這三位農婦看上去似乎沒有主次之分,也都各自做著動作,但我們本能地會把目光放在中間戴紅頭巾的農婦身上。因為紅色是暖色調,更能抓住觀者的注意力,不僅如此,米勒還為中間的農婦戴上了粉紅色的手套。
由于畫面中的光線是從左邊射過來的,米勒于是把她們裙子的顏色也分為由深到淺三種:他為最靠近陽光的藍頭巾農婦穿上了顏色最暗的裙子,中間紅頭巾農婦穿上中等色調的裙子,離陽光最遠的黃頭巾農婦則穿著顏色最淺的裙子。這種安排平衡了畫面,不讓某一個人物太過喧賓得主。
這樣一來,近處三位農婦的暗色調與遠處鮮亮的黃色麥垛形成了對比,米勒想借此突出,富裕的農場主與貧困的拾穗者之間的差別,高高的麥垛不是屬于拾穗者的,但為了讓觀者一眼就被三位農婦吸引,他為她們搭配了不同顏色的頭巾,至少在這幅畫中,她們是主角。在米勒筆下,她們表現(xiàn)出了一種凝重感,一種勞動的莊嚴,就像三塊肅穆的紀念碑。
第三,這幅畫還表現(xiàn)出了一種真實的力量。
《拾穗者》反映的是農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階層的汪洋中扔下一塊石子,它最珍貴的地方在于如實記錄生活,把現(xiàn)實中的細節(jié)搬進了畫作。
米勒出生于農民家庭,從小熱愛繪畫,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接觸更大的世界,他去了巴黎。當時巴黎的很多畫家都為貴族工作,出現(xiàn)了許多貴族肖像畫,這跟米勒的藝術追求背道而馳,他最終選擇搬去巴黎南郊的巴比松村,就是在這里,他畫出了《拾穗者》。
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法國農村還處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農民生活艱苦,富人階層卻無動于衷,法國報紙上曾有一篇文章寫道: “這三個突出在陰霾天空下的拾穗者后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臺?!辈坏貌徽f,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過真實,使人產(chǎn)生可怕的憂慮。而這也正是它不同凡響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