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王 苗,劉建梁,周 鈺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腹部外科手術中,麻醉阻滯神經(jīng)、手術操作創(chuàng)傷刺激、原發(fā)病影響等均可刺激、損傷胃腸道,造成胃腸功能受抑制,導致胃腸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惡心等癥狀。研究指出,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不佳,產(chǎn)生胃腸功能紊亂、腸痙攣等,可進展為胃潰瘍、腸梗阻,致使術后恢復慢、花費高、痛苦多[1]。因此,術后早期治療干預尤為重要。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缺乏主動性干預。中醫(yī)穴位貼敷、針灸、中藥湯劑等在臨床實踐中被證實具有一定療效。資料顯示中藥大黃芒硝外敷便捷易用,可促進消化道功能恢復[2]。而針刺療法有助于調理胃腸功能。但目前關于二者聯(lián)合應用效果研究尚少。本研究探討針刺聯(lián)合大黃芒硝外敷對腹部外科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行腹部外科術患者146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兩組,各73例。研究組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50.28±7.39)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29 kg/m2,平均(23.72±4.65)kg/m2;手術類型:膽囊膽道手術25例,胰腺手術21例,腸梗阻手術27例;手術時間1.8~4.2 h,平均時間(2.75±0.56)h。對照組男性43例,女性30例;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50.97±7.43)歲;BMI 19~28 kg/m2,平均(23.26±4.58)kg/m2;手術類型:膽囊膽道手術24例,胰腺手術23例,腸梗阻手術26例;手術時間1.7~4.0 h,平均時間(2.59±0.51)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5歲;②具有相應腹部外科手術指征;③對本研究治療方式或藥物無禁忌;④依從性良好;⑤患者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肺、腎等功能障礙;②凝血功能障礙;③精神疾??;④合并嚴重全身性疾病需行特殊??浦委?;⑤術中出血量>400 mL,術中/術后需輸血者;⑥術后使用對胃腸功能影響明顯的藥物或治療方式;⑦術后轉重癥監(jiān)護室者;⑧觀察期發(fā)生嚴重感染、并發(fā)癥等需行二次手術者。
胃腸功能障礙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重修“95廬山會議”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病情分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2015)》[3]。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診斷學》[4]標準:主癥:腹脹,腹痛,腸鳴音消失或減弱;次癥:嘔吐,納差;舌脈:舌淡,苔薄白,脈弦細。
1.4.1 常規(guī)處理 均給予患者腹部外科術后常規(guī)處理:糾正酸堿平衡、胃腸減壓、預防使用抗生素、補液、營養(yǎng)支持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行大黃芒硝外敷:將大黃、芒硝研成細末狀,按1∶4的劑量混勻,置于醫(yī)用縫制布袋40 cm×22 cm中。于術后1天平鋪敷于患者的中上腹部,有發(fā)硬結晶即更換。外敷7天為一療程。
1.4.2 針刺療法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①針刺選穴:足三里、內關、天樞、上巨虛。②針刺器材:一次性無菌毫針(直徑0.32 mm,長度40~50 mm)。③針刺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對針刺部位常規(guī)碘伏酒精消毒;常規(guī)進針,足三里、上巨虛直刺25~50 mm,內關直刺13~25 mm,天樞直刺25~40 mm;行平補平瀉針刺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④針刺療程:術后6 h行1次針刺,后每日上午行針刺1次,以7天為一療程。
1.5.1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術后每2 h由專人對患者的左、右上腹與下腹進行聽診,各區(qū)聽診1 min/次。若在兩個區(qū)發(fā)現(xiàn)腸鳴音,以≤3次/min為腸鳴音出現(xiàn),以4~5次/min為腸鳴音恢復正常[5]。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為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排便的時間。
1.5.2 中醫(yī)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相關標準評定治療前后患者腹脹、腹痛、惡心、納差程度,分為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
1.5.3 胃腸激素水平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靜脈血8 mL,2 mL分離血清檢測胃泌素水平;4 mL加入預冷試管后離心、分離血漿,檢測生長抑素水平;2 mL置入30 μL%EDTA+抑肽酶30 μL的試管中混勻,分離血漿,檢測胃動素水平。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試劑盒源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
1.5.4 安全性評價 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研究組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腹脹、腹痛、惡心、納差評分均降低(P<0.01);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升高(P<0.01),胃泌素水平降低(P<0.01);且研究組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高于對照組,胃泌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產(chǎn)生全身性或局部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心電圖、血尿常規(guī)等無明顯異常改變,提示治療安全性良好。
中醫(yī)學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中“正氣”是指機體五臟六腑功能正常運轉形成的外邪抵御能力。腹部外科手術應激、術中失血克伐了機體正氣,可使機體傷津、氣血兩虛[7];而脾胃乃氣機升降樞紐、氣血生化之源,耗氣血、傷津液,則脾胃濡養(yǎng)失調、功能運化失常,臟腑失之所養(yǎng),加重正氣之羸弱。腹部手術切口可損傷經(jīng)腹部循行而過的任脈、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等經(jīng)脈,而該類經(jīng)脈為溝通表里、氣血運行之道,“氣為血之帥”,經(jīng)脈受損阻礙氣血運行,氣機不暢可致瘀血內停,加之正氣羸弱、氣血兩虛,濁氣易阻滯腸腑,腑氣難通,則致腹脹。此外,中醫(yī)認為五臟六腑以通為用。胃、大腸皆陽明經(jīng),主機體通降;通降有序則濁、邪去之有路,否則胃失調和、腸失傳化、氣機不通,則壅滯發(fā)病,致瘀血、濁氣積于腸道,加重腑氣不通、氣血失暢。若氣機升多過降,則癥見惡心、呃逆、嘔吐等;若升降之氣滯于中焦,則致痞滿、腹痛、腹脹;若氣機降多過升,則致排便、排氣紊亂等[8]。因此,臨床防治應以行氣活血、運脾和胃、疏調腸腑為原則。
針刺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通過針刺防治疾病的常用方法。本研究結合中醫(yī)理論基礎與腹部外科手術患者機體特征,主要取足三里、內關、天樞、上巨虛穴。①足三里穴:屬胃之下合穴、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具有運脾除濕、通經(jīng)活絡、調和腸胃之功。《靈樞·五邪》載:“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腸鳴,腹痛……皆調于三里。”資料顯示術后第1天開始行足三里穴針刺可縮短胃腸運動恢復時間[9]。鑒于腹部外科術后氣機失調、陰津耗損、疏泄失司、腑氣壅塞等可致惡心、腹脹等,有關研究[10]證實針刺足三里可促進氣機通暢。②內關穴:乃手厥陰心包經(jīng)絡穴?!稌樉膶W》(1937年,焦會元)載:“內關者,陰維脈所發(fā)……關于內臟,血脈之連絡……”該穴位具有理脾調氣、治胃腑疾病之效用。資料顯示針刺內關穴對手術麻醉誘發(fā)的胃腸功能紊亂如惡心、嘔吐等具有明顯改善效果[11]。其輔以上巨虛、足三里亦被研究指出可提高普通針刺的效果[12]。③天樞穴:為大腸募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穴,由陽明脈氣所發(fā),主理氣行滯、疏調腸腑,為氣機上下溝通之要穴。配伍足三里可溫通氣機,配伍上巨虛可理氣活血?!夺樉募滓医?jīng)》載:“大腸脹者,天樞主之?!鼻遗R床研究證實,針刺/艾灸天樞穴利于腸腑功能改善,減輕腸道功能失常所致的各類證候[13]。④上巨虛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大腸之下合穴,可通經(jīng)活絡、調和腸胃。配伍足三里穴可實現(xiàn)《內經(jīng)》所道:“合治內腑”;配伍天樞穴可活絡、促消化。
大黃芒硝外敷為中醫(yī)常用療法。其中大黃逐瘀通經(jīng)、瀉下攻積、清熱解毒,多用于治療腸癰腹痛、瘀血、便秘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載:“大黃主下瘀血,下閉……蕩滌腸胃……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芒硝外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睹t(yī)別錄》道:“芒硝主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通經(jīng)脈,利大小便……”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芒硝可刺激機體神經(jīng)并反射性帶動胃蠕動,擴張腸管,增強單核細胞吞噬能力,促進積聚物消散,同時憑借高滲作用促進組織腫脹吸收與消散,進而減輕腹脹,提高胃腸道血流灌注,增加胃腸蠕動,利于消化道功能恢復[14]。目前,較多研究將大黃芒硝外敷應用于術后腹部切口愈合[15]、便秘[16]等的臨床治療中,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效果良好。徐兵等[17]研究表明,大黃芒硝外敷可顯著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脹。但考慮單純外敷治療效果單一,同時腹部外科術患者早期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至關重要,且依循中醫(yī)“內外合治”理念,本研究采用針刺聯(lián)合大黃芒硝外敷方案進行“針刺內里+外敷用藥”的治療。
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yī)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提示聯(lián)合療法可明顯緩解中醫(yī)癥狀,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紤]與針刺理氣活血、合治內腑及穴位配伍提升效果有關,同時與外敷法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提高了單一治療的效果。有關研究表明,胃腸系統(tǒng)調節(jié)與體液因素在胃腸恢復中起重要作用,胃腸激素調節(jié)有助于胃腸動力恢復[18]。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胃腸激素水平改變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為針刺足三里等穴可增加血管緊張素,促進胃腸蠕動,優(yōu)化胃腸血流分布,調節(jié)生長抑素、胃動素水平。而資料顯示生長抑素增加可早期刺激胃排空,降低胃腸功能抑制,對胃腸蠕動恢復有利;胃動素可提高平滑肌內環(huán)-磷酸鳥苷水平,促進平滑肌細胞收縮,進而調和胃腸運動[19]。針刺內關等穴可調整內分泌、血管加壓素、腎上腺素,進而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泌素含量,助于防止應激性潰瘍,同時促胃腸恢復[20]。故聯(lián)合療法的效果顯著也與調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有關。此外,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全身性或局部不良反應,提示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腹部外科術后患者應用針刺聯(lián)合大黃芒硝外敷治療可顯著改善中醫(yī)癥狀,調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安全有效,頗具應用價值。但本研究樣本量偏少,影響結果普遍性,今后還有待進一步做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