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琰,周元芬,袁怡婷,許 靜,汪 芳,朱廣燕,李彩萍,李 杰
腹腔鏡筋膜外子宮切除術(CISH)由Semm教授于1991年首次成功施行。多年臨床應用顯示,CISH術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速患者康復進程,提高近遠期生活質量[1]。但由于手術會破壞盆腔的整體結構,易引起盆底功能的改變,導致患者出現漏尿、排尿困難、便秘、性交不適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2]。本研究將凱格爾(Kegel)運動聯合盆底康復治療儀用于腹腔鏡筋膜外子宮切除術患者,以觀察患者盆底功能的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西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擇期行腹腔鏡筋膜外子宮切除術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0例,年齡(43.15±5.33)歲,年齡范圍22~65歲,體質量(63.61±8.52)kg;婚姻狀況:已婚35例,未婚15例;疾病類型:子宮肌瘤35例,子宮肌腺病15例。試驗組50例,年齡(44.37±5.47)歲,年齡范圍23~65歲,體質量(64.10±8.65)kg;婚姻狀況:已婚37例,未婚13例;疾病類型:子宮肌瘤38例,子宮肌腺病1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告知患者進行Kegel運動治療,但不做其它干預。試驗組患者同時給予盆底肌電刺激治療,采用盆底康復治療儀,型號:SOKO900Ⅲ;每名病人給予專用的盆底肌肉治療頭。治療前囑其排凈膀胱,取半臥位,將探頭置于陰道內,探頭前端置于宮頸外口水平處;3片表面電極片依次貼在病人兩側髂前上棘部位及患者的下腹部,個性化設置、調整治療參數,30 min/次,2次/周,15次/療程。Kegel運動指導:試驗組術前婦科檢查時研究者示指戴指套入肛門,囑患者收縮肛門3 s后放松,如此反復,以保證患者正確實施訓練方法,告知患者連續(xù)30 min為1個單元,每天進行2個單元,8周為1個療程。同時建立微信群,將入組患者納入群中,由1名護士負責每天早晚督促患者進行2次Kegel運動,發(fā)放腹式呼吸放松訓練方法及Kegel運動音頻教程,患者可以在群里針對自己的康復情況進行提問及交流,以保證康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
1.3 觀察指標 (1)盆底肌力:根據國際通用會陰肌力檢測法分級。0 級:不能感覺到肌肉的收縮運動,維持0 s;Ⅰ級:可感覺到肌肉有輕微的收縮,維持1 s ;Ⅱ級:可感覺到肌肉有收縮,維持2 s;Ⅲ級:可感覺到肌肉收縮明顯,維持3 s ;Ⅳ級:可感覺到肌肉明顯收縮并維持4 s ;Ⅴ級:肌肉收縮并維持≥5 s[3]。(2)盆底功能情況:應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PFD)的調查問卷,統計干預前后兩組患者下腹不適、尿失禁、排尿異常、排便異常、陰道分泌物異常等[4]資料。(3)術后生活質量評價:應用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IQOL)[5],主要包括社交尷尬、心理影響和行為受限三大跨度,合計22個問題,得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盆底障礙影響簡易問卷7(PFIQ-7)[6]則根據膀胱或者尿道、腸道或者直腸、陰道或者盆腔三個方面的受影響程度來評價盆底功能對患者日常生活、社交及個人情緒的影響,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干預前后2組患者盆底功能問卷調查比較[例(%)]
2.1 干預前后盆底肌力改善比較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比較[例(%)]
2.2 干預前后2組患者盆底功能問卷調查比較 干預后,試驗組下腹不適、尿失禁、排尿異常、排便異常及陰道分泌物異常患者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價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I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PFIQ-7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分,x±s)
注:IQOL為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PFIQ-7為盆底障礙影響簡易問卷
腹腔鏡筋膜外子宮切除術相比傳統開腹手術具有切口美觀、痛苦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但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同樣會損傷患者的盆底功能,這可能是由于無論是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均會對韌帶、血管造成破壞,從而引起盆腔內神經損傷,進而出現一系列病理性特征[7]。術后患者盆底肌肉肌力降低,盆腔組織結構改變,膀胱位置改變,尿道失去依托,引起排尿功能異常,從而出現漏尿、尿失禁、器官脫垂或膨出等表現。報道顯示[8],腹腔鏡子宮切除術還可能造成患者術后性生活質量下降,在發(fā)達國家還被稱之為“社交癌”, 造成心理社會關系障礙。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版)指出對尿失禁患者首先應進行非手術治療,其中就包括盆底肌訓練,又被稱為Kegel運動[9]。1948年,美國婦產科醫(yī)生阿諾爾德·凱格爾(Arnold Kegel)發(fā)明了一套幫助女性訓練盆底肌肉的方法,用來改善尿失禁癥狀,Kegel運動由此發(fā)展起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發(fā)現這一運動同時還可以改善性生活。但Kegel運動沒有經過正確的指導,50%的人做的Kegel運動都是錯的。所以在做Kegel運動之前,應由有經驗的護師,結合盆底生物反饋技術,教會患者正確的收縮和放松盆底肌的方法,從而提高干預效果[10]。盆底康復治療儀是在陰道內置入不同參數電極,進行不同程度的電刺激,使患者盆底肌肉被動進行收縮與放松,從而刺激肌肉本體的感受器官,以恢復盆底肌力[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盆底肌力、盆底功能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Kegel運動聯合盆底康復治療對于腹腔鏡筋膜外子宮切除術后FPFD患者盆底肌力、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方面的改善療效顯著。試驗組患者I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FIQ-7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Kegel運動聯合盆底康復治療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