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菲 張廷良
【摘要】《明故恭人陳氏五墓志銘》記述了明代思州府知府張柱的夫人陳氏五生平。張氏是明代涪州的士族家庭,張柱取得功名后曾在多地為官,陳氏五一直伴隨左右。該墓志銘記錄了張柱家族的婚姻交誼情況、明代中期的社會政治狀況及明代士族家庭女性成員的生活狀況。該墓志銘未見于前人著述,可補(bǔ)史書方志之缺載。
【關(guān)鍵詞】陳氏五;張柱;明代;涪州;墓志銘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一、墓志銘內(nèi)容記述
《明故恭人陳氏五墓志銘》(以下簡稱《志》)現(xiàn)藏于重慶市墊江縣文物管理所,2009年出土于重慶市墊江縣白家鎮(zhèn)云龍村,明代屬涪州黑石里?!吨尽肥癁樯皫r質(zhì)地,呈豎長方形,長78.8cm,寬71.2cm,厚6.8cm,出土?xí)r右下角部分?jǐn)嗔褮埰?,部分字跡佚失,《志》文(圖1)陰刻,楷書,自右而左豎書,共33行,滿行36字,合964字?!吨尽飞w(圖2)長79.2cm,寬71.3cm,厚6.8cm,篆書“明故恭人陳氏五墓志銘”,豎書2行排列。撰者為志主丈夫張柱,書者黃景星,篆者夏邦謨。
志文內(nèi)容為:
明故恭人陳氏五墓志銘
賜進(jìn)士第中憲大夫知思州府事老夫張柱謹(jǐn)撰
賜進(jìn)士第河?xùn)|都轉(zhuǎn)鹽運(yùn)司運(yùn)使郡人黃景星書
賜進(jìn)士第貴州按察司提學(xué)僉事郡人夏邦謨篆
恭人姓陳氏,世為涪白石里籍,父母寓蜀,藩邸而生,故諱錦□□□羽林衛(wèi)陳公本宏次女也。生而姿容秀麗、心性聰明,能讀女孝經(jīng)。先君登成化丙戌進(jìn)□士□□□聘為予配。成化癸巳,先君以兵科給事考三載績,荷朝廷貤封,因乞歸省,詔許之,而予得同歸,以完娶焉,時予與恭人年皆二十矣。成化甲午,予□□□□先君先母□諸弟皆之京師,獨(dú)遺予與恭人理家政。先祖教授翁家居嚴(yán)厲,內(nèi)外之禁□□可犯,恭人奉養(yǎng)惟謹(jǐn)。暑必命煮茶貯于市與監(jiān),以飲渴者。撫使女、小童衣食之,得所先祖□□賢□?!鹾胫挝迥?,予領(lǐng)鄉(xiāng)薦,丙辰再入會試,居乙榜,辭懇,弗獲,授陜西同官學(xué)教諭,恭人攜□□□往,俸薄,躬紡績以為助,初不形諸顏色。弘治十五年,予登進(jìn)士第,恭人自陜之京師,未□幾,□先母喪,奔涪守制。越明年,先君亦繼逝,喪葬之禮、供應(yīng)之資,恭人經(jīng)理居多。正德元年,服□除,□予同恭人之京師,授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三年,罹劉瑾之言,降調(diào)江西寧州添注同知,三□月,改調(diào)湖廣桂陽州前職。正德九年,升知陜西徽州。正德十年,升思州府知府,恭人皆從之□至。暑則施湯,饑則施粥,除歲所余酒飯肴果,悉遣童給隸卒并獄囚,惠澤之施,出自天□□矯情也。恭人父母兄姊俱早亡,惟遺一孫,名繼宗,甫五六歲,無所依,收入于家,撫養(yǎng)成□□禮聘袁氏女為妻,而陳氏宗祀賴以不絕。恭人事翁姑孝敬、處妯娌和怡,笑語不輕而持身端謹(jǐn),不背議人,聞人私論于長短,絕口不附耳。先君歸省時,鼎新居室,獨(dú)恭人主中饋,其綜理諸務(wù),親操井臼,手足為之破裂,未嘗自以為功。配予五十年,其間陪讀之勤、浣濯之役、生育之勞、隨宦之遠(yuǎn)、相助之道,至為周悉,未嘗自以為德。正德十六年,因厭思州之夷,方力欲先歸,以圖老安之便。嘉靖元年,予因應(yīng)朝,得便道歸家,相處兩月余,方就道之京時,恭人已入尫羸之境矣。明年,事竟,予復(fù)歸涪,又相處半月,而恭人飲食氣息與昔漸覺日危,藥治罔效,遂棄世,以禮停柩中堂焉。生子四:長堯臣,庠生,配魯氏;次商臣,庠生,配劉氏;三庭臣,輸粟冠帶,配鄧氏;四近臣,配樊氏。女四:長德馨,適庠生曾祜;次德賢,適劉恩;三轉(zhuǎn)賢,適庠生吳崇說;四留賢,庶出,適長壽運(yùn)同子王在旦。孫三:長建康,庠生,商臣子;次建中,近臣子;三建元,堯臣子。恭人生于景泰五年九月十七日戌時,卒于嘉靖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寅時,享年七十。以次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于通濟(jì)里院子山之正脈佳城也。嗚呼,予無可為恭人道者,但知妻者莫如夫,故不暇請銘于四方君子,乃抆淚而銘曰:二十歲嫁,五十年妻;內(nèi)助外枂,勤儉操持;懿德淑行,名實(shí)相須;院字山陽,玉骨斯藏;馬腦之崖,鶴游之鄉(xiāng);百年有待,共享斯堂。
二、墓志銘簡考
書《志》者黃景星,明涪州人(今屬重慶市豐都縣),弘治己酉科(1489)舉人及第,正德辛未科(1511)進(jìn)士出身 ,地方史志中載其“官授河?xùn)|鹽運(yùn)使”,與本《志》所記敘的官職一致。
篆《志》者夏邦謨(1485-1566),字舜俞,號松泉,明涪州人(今屬重慶市墊江縣),弘治甲子科(1504)舉人,正德戊辰科(1508)進(jìn)士及第,授戶部主事,歷廣西、貴州等布政使,進(jìn)右副都御史、江南巡撫,官至戶部尚書,后又改吏部尚書,嘉靖三十年(1511)致仕 。夏邦謨家世顯赫,其祖父夏友綸(1426-1507)、父親夏彥策皆為資政大夫 。篆《志》時所任貴州按察司提學(xué)僉事,于明正德十五年由通州知州 調(diào)任。與張柱異母弟張模是姻親,據(jù)張模墓志,張模次女嫁與夏邦謨子夏棐為妻。
陳氏五(惜墓志殘損僅知其名第一字為“錦”)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卒于嘉靖二年(1523)。祖籍涪州白石里,其父親陳本宏是“羽林衛(wèi)”,在明代衛(wèi)所制度和軍戶制度之下,由此可知陳氏五出生于世襲的軍籍家庭。成化丙戌年(1466),張柱父親考中進(jìn)士,被禮聘定親給張柱,這一年她十三歲。1473年,張柱父親得到朝廷“貤封”的榮耀,并申請到歸鄉(xiāng)省親的恩賜,張柱遂隨其父歸鄉(xiāng),與陳氏五完婚。
張柱在《志》中以自己求學(xué)為官經(jīng)歷作為主要時間線索,來敘述其妻陳氏五生平,按其為官前后劃分為兩個不同的生活階段,對陳氏五的美德分別予以評價。第一階段是張柱和陳氏五結(jié)婚后至明弘治九年(1496)的24年間,二人在涪州老家生活。與眾多明代墓志所描述的女性一樣,這一階段中對陳氏五的評價限于固定模式中常見的女性美德,如孝敬長輩、綜理家政、持身端謹(jǐn)?shù)?;第二階段是弘治丙辰年(1496)張柱任陜西同官教諭,以至正德十六年(1521)的25年間,陳氏五隨張柱在各地就任地方官,勤儉持家,不辭辛勞。
張柱任陜西同官教諭時已43歲,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進(jìn)士,正德元年(1506)授任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1508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而被貶至江西寧州,后又改調(diào)湖廣桂陽州,1514年升任陜西徽州知州,第二年又任思州府(今貴州東部岑鞏縣一帶)知府,在此期間為其妻撰《志》,此時已年逾七十歲,可以大致肯定他是在思州府知府任上致仕。據(jù)貴州地方史志載,涪州人張柱,在正德年間以“地官郎”的身份赴任思州 ,其“性剛”,在任上做出一定建樹,如破除迷信、興學(xué)辦校 。
張柱記載還見于《新中國出土墓志·重慶卷》中收錄的明嘉靖十八年《明故顯考妣張公(格)石氏墓志銘》(以下簡稱《張格墓志》)和明嘉靖二十七年《明階奉直大夫云南晉寧州刺史張公(模)墓志銘》(以下簡稱《張模墓志》),志主分別為張格(1462-1533)和張模(1489-1546)。張柱是家族長子,張格為張柱同胞弟,張模為張柱異母弟。二通墓志銘的書撰時間晚于本《志》,但均言張柱“官(南京)戶部主事”,而不言張柱“知思州府”的最后官職,顯是只敘其歷任的最高官職。
從張格、張模墓志知其祖父為張玄,明正統(tǒng)六年舉人,官濟(jì)南教授。其墓志銘收錄在明吏部侍郎何孟春 所著《何文簡公集》中,名為《明故濟(jì)南府學(xué)教授致仕封徵仕郎兵科給事中張公(玄)墓志銘》(以下簡稱《張玄墓志》),張玄(1412-1491),字成功,正統(tǒng)六年(1441)中舉,先任四川廣安州學(xué)正,后丁母憂,又任陜西華州,天順庚辰年(1460)升任山東濟(jì)南府學(xué)教授,1462年辭歸鄉(xiāng)里。
《志》中記載其父“成化癸巳,以兵科給事考三載績,荷朝廷貤封,因乞歸省,詔許之”。從張格、張模墓志知其名張善吉,《四川通志》載“明成化丙戌科進(jìn)士、兵科都給事中、涪州人張善言”,“吉”“言”字形相近,《四川通志》當(dāng)誤記?!睹魅藗饔涃Y料索引》引明蕭彥 撰《掖垣人鑒》卷十載,“張善吉,字本謙,四川涪州人。成化二年進(jìn)士,除兵科給事中,有敢諫聲。以事謫降耀州判官,尋復(fù)原職,升都給事中,致仕卒”。上述史料未言張善吉生卒之年,從本《志》,知其卒于弘治十六年(1503)?!吨尽分兴浴柏椃狻?,便是《張玄墓志》所冠“封徵仕郎兵科給事中”之稱號,這是當(dāng)時官員以自身所受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的一種褒獎。這種榮耀對低級別官員來說非常難得,張善吉上司、時任兵部尚書的白圭甚至為他寫了《贈給事中張善吉乞歸省親》一詩以示慶賀,這首詩被收錄進(jìn)《涪州志》 ,詩文為:“紫誥新頒出建章,親榮子貴喜非常。衣冠世濟(jì)詩書澤,御敕文函雨露香。燕樂高堂承寵渥,歸來晚景亦輝光。仙郎拜慶歡情洽,醉著宮袍獻(xiàn)壽觴”。
陳氏五和張柱的兒子、女婿多為庠生,這種身份的取得有多種途徑,如張柱三子張庭臣便靠捐納財物而拜爵,雖然所拜爵位只是象征性散官,但墓志中著重強(qiáng)調(diào)這一身份的意義在于這是一種參加科舉的身份標(biāo)識。在地方士族家庭中,這種身份標(biāo)識與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相聯(lián)系,是官宦和進(jìn)士候選人的象征和身份向上流動的前提。從張柱第四女“留賢”所適配對象為“長壽縣庠生”(長壽縣與墓志出土地點(diǎn)毗鄰)而單獨(dú)說明其所屬地域的特例看,張柱其余子女所婚配對象無疑為涪州本地家族。從張格、張模墓志看,其子女所婚配對象同樣為涪州本地家族,而未見遠(yuǎn)距離異地婚姻。顯然,婚姻網(wǎng)絡(luò)的地域界限與社會地位、政治地位有直接關(guān)系,以張柱為代表的明代涪州張氏家族受其較低政治地位限制,在當(dāng)?shù)貥?gòu)建擁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姻親網(wǎng)絡(luò)有助于維持其社會地位。
三、結(jié)語
由丈夫?yàn)槠拮又苯幼怪镜那闆r較少見,從張柱所言,乃系“知妻者莫如夫,故不暇請銘于四方君子”之故。因此也導(dǎo)致對陳氏五的形象論述,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張柱所認(rèn)為的賢淑知禮的妻子、孝敬本分的兒媳、勝任能干的管家形象,而缺乏自己的思想,使其看起來毫無活潑和情感變化,帶入過多士人階層所具有的情緒克制、沉著知禮特征,將士人階層所認(rèn)為最正確的事情強(qiáng)加于所敘述的對象和事件之上,將問題簡單化和理性化,如陳氏五“父母兄姊俱早亡”后,她的性格和情感變化無絲毫體現(xiàn)。恰如眾多女性墓志銘中所刻畫的女性形象一樣,只有有助于保持家庭和諧和地位的女性才會得到大肆贊揚(yáng)。
此外,該《志》展現(xiàn)出明代涪州張氏家族張柱一支成員信息,但對其他分支的主要成員信息尚缺乏認(rèn)知,所締結(jié)的姻親網(wǎng)絡(luò)尚不能完全明確。從《志》中確定的張玄、張善吉、張柱和以下的第四代“臣”字輩、第五代“建”字輩中,僅涪州地方志記載取得舉人功名的有張信臣、張武臣、張建道、張建功等;從《張格墓志》知張武臣為張格之子,張建道、張建功為張格之孫,但其余人屬張氏家族哪支系、各支系間的關(guān)系以及各支系的姻親網(wǎng)絡(luò),都需要深入分析或新的材料發(fā)現(xiàn)加以研究。
總體而言,該《志》為研究明代涪州社會生活、社會思想狀況、川渝地區(qū)士人家族生活及組織結(jié)構(gòu),以及勘誤地方史志記載等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有更進(jìn)一步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姚樂野,王曉波.四川大學(xué)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志叢刊2[M].成都:巴蜀書社,2009:229.
[2](清)張廷玉等著.明史3[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2285.
[3]臺灣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7:405.
[4]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實(shí)錄貴州資料輯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687.
[5]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diǎn)校.貴州通志 宦跡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249.
[6](明)郭子章.學(xué)校志考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130.
[7]胡人朝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重慶市博物館編[M].新中國出土墓志重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66.
[8]胡人朝.中國文物研究所重慶市博物館編.新中國出土墓志重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71.
[9]《明史》: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號燕泉,明代郴州人,卒謚文簡.
[10]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M].安徽:黃山書社,2013:157-159.
[11]雍正.四川通志.四庫全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6:561.
[12]蕭彥,生卒年不詳,字思學(xué),南直隸涇縣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jìn)士.
[13]臺灣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7:405.
[14]《明史》:白圭(1419-1474),字宗玉,明代南宮人,累官至兵部尚書.
[15]姚樂野,王曉波.四川大學(xué)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志叢刊2[M].四川:巴蜀書社,2009:358.
作者簡介:胡菲(1994-),女,重慶墊江人,重慶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2017級考古學(xué)碩士;張廷良(1987-),男,甘肅山丹人,重慶市江津區(qū)文物管理所,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