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征
孟子是堅持獨立思考、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家,為宣傳自己的觀點百折不撓。但他生活在兩千多年前,難免有自己的歷史局限。孟子以“好辯”聞名。他對自己的分析能力很有信心,自稱能看穿別人觀點的片面、夸大、無理和欺詐:“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雹佟睹献印す珜O丑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232~233頁。有這樣的洞察力,必須有很高的邏輯分析水平。
目前國內(nèi)幾乎所有論著對孟子的推理能力都評價很高。一篇文章寫道:“邏輯推理方法的運用不僅讓孟子在說理中戰(zhàn)勝了對方,而且對先秦說理散文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對當(dāng)代人思維過程的嚴(yán)密性和論辯技巧的科學(xué)性都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②陳雪:《從邏輯學(xué)看〈孟子〉的推理藝術(shù)》,《忻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3期。但一些西方的研究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斷。一位美國學(xué)者寫道:“孟子的邏輯水平落后于他的時代”?!鞍凑账麜锏拿枋觯献訝幷摃r的推理模式是玩弄各種語言花招,含糊其辭,隨意改變觀點,進行人身攻擊,采取高人一等的傲慢態(tài)度戰(zhàn)勝對手。他常用的手法是用虛假證據(jù)、陷阱式的發(fā)問和牽強的比喻來羞辱論敵?!雹貱had Hansen,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93.
細(xì)心研究孟子的著作,情況比較復(fù)雜,需要認(rèn)真分析。孟子提出自己觀點的時候,特別喜歡類比。一位學(xué)者說:“縱觀《孟子》一書,類比論證共出現(xiàn)了65次,使用頻率之高使該書堪稱為集類比論證之大成的代表作?!雹诶资缇辏骸丁疵献印殿惐日撟C方法分類的理論依據(jù)》,《學(xué)術(shù)交流》,2002第2期。因此,本文探討孟子的類比。
類比不一定是論證。單獨提出一個觀點是斷言,用證據(jù)支持一個主張才叫論證。類比論證是因為事物有一個或多個相同、相似點,推斷它們還有其他相同或相似點。它的基本公式是:(公式1)
許多學(xué)者將類比論證的公式表述為:(公式2)
這跟我的公式基本相同,差別是它從兩個事物有多個相同點或相似點推出它們還有另一個相同點或相似點。從多個證據(jù)得到一個結(jié)論會有更強的說服力。但在實際上,人們往往是從不同事物有一個相同點(或相似點)推出它們還有另一個相同點(或相似點)。兩個公式各有所長,我的公式可能比較有利于解釋,適用面比較廣:“四行構(gòu)成兩對相同點或相似點,似乎更有邏輯美感。”
例如孟子對齊宣王的批評。孟子說,有人出國,請朋友照顧妻子兒女。他回來,看到妻子兒女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國王回答,跟他絕交:“棄之?!薄C献佑謫?,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下屬,該怎么辦:“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國王回答,撤掉他:“已之。”孟子接著問,要是一個國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該怎么辦:“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齊宣王無言以對,“王顧左右而言他?!雹邸睹献印ち夯萃跸隆?,220頁。將孟子的論證代入公式:(公式3)
在這個論證的前提中,朋友和司法官跟國王都只有一個相似點:朋友照顧別人的責(zé)任跟國王治理國家的責(zé)任相似,司法官管理下屬的責(zé)任也跟國王治理國家的責(zé)任相似。在代入公式的表述里,第一和第二句指出這個相似點,第三和第四句推論他們還有另一個相似點:不能履行責(zé)任就應(yīng)該被拋棄。孟子這個論證完全合理,是對統(tǒng)治者的有力批評。
但他也有一些類比不合邏輯,需要具體分析。
宋朝以前,孟子在儒家學(xué)派的地位不高,《孟子》一書不過是“諸子”之一,跟各個流派的作品并列。二程、朱熹把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說成是“天理”,是人的本性。但孔子沒有講過人性善良。他們就以孟子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南宋后期,皇帝把程朱理學(xué)定為正統(tǒng),于是包括《孟子》在內(nèi)的“四書”實際得到比“五經(jīng)”更高的地位,孟子的座次飆升到孔子之下,萬儒之上。人性善的主張改變了孟子的歷史命運。
孟子對人性善的一次證明是跟告子的辯論。①《孟子·告子上》,325頁。
告子說,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堤壩東邊開口就向東流,西邊開口就向西流。人沒有善不善的天性,如同水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這是類比,但不是推理,更不是論證。類比推理是從不同事物的一個或者一組相同點(或相似點)推出另一個相同點(或相似點),整個過程包括前后兩對相同點(或相似點)。而告子的講法只是指出他眼里人性和水流的一個相似點:水流可以向東或向西,人性可以向善或向惡。告子沒有作進一步的推論,他的講法無法代入前后兩步的類比推理公式。除了推理,類比還用于說明和修辭。告子只是形象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使它容易理解。急流的類比不能支持人性有沒有固定趨勢的主張。
孟子反駁說,水確實沒有朝東或朝西的定向,但難道沒有朝下或朝上的定向?人性向善,就像水流向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就像水都有向下流動的趨勢:“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p>
這番話提出了兩個大膽的觀點。第一,人性有固定的傾向。第二,這是趨向善良。這么重要的主張需要有力的支持,但孟子實際上沒拿出任何證據(jù)。首先,他的話跟告子的講法結(jié)構(gòu)相同,不是從一個相同點(或相似點)向另一個相同點(或相似點)推進,而是簡單提出他認(rèn)為的一個相似點:水流總是向下,人性總是向善。孟子沒作任何推論,他的話是說明式的,不能代入類比推理的公式。
另外,自然現(xiàn)象跟人類行為的類比往往是擺弄不相干證據(jù),推不出任何結(jié)論。且不說水向下流是地心引力的結(jié)果,即使那真是水的本性,也不能說明人性有固定的傾向。“因為水流有固定趨勢,所以人性也有固定傾向”的講法沒有任何說服力。孟子的類比頂多為他第一個觀點起說明作用,使他的斷言變得比較形象具體。對于第二個觀點,他的類比毫無意義。水流向下跟人性向善完全沒有關(guān)系。就算水的本性是向下流,人的本性也可以不是向善,而是向惡。
到漢代,孟子的地位還不高。大儒董仲舒完全不顧孟子的講法,把人總是追求私利比作水永遠(yuǎn)向下流,從人性惡的觀點出發(fā),推出統(tǒng)治者要“教化”人民的結(jié)論。他對漢武帝說:“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雹诎喙?《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中華書局,1962年,第八冊,2503頁。孟子和董仲舒都用水流跟人性類比,但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張,可見用作說明和修辭的類比可以跟觀點的真假完全無關(guān)。
董仲舒也沒有給他的性惡論提供證據(jù)。但從百姓總是追求私利到統(tǒng)治者不能不加強“教化”卻是從證據(jù)到結(jié)論的論證,可以這樣代入公式:(公式4)
不管是論證、說明,還是修辭,類比的力量都取決于它的貼切。不夠妥當(dāng)?shù)念惐葧桓线m的類比擊敗。因為人們通常認(rèn)為善良的行為是“高尚”,惡劣的行為是“下流”,所以董仲舒把人性惡比作水趨向低下,比孟子把人性善比作水往下流更為貼切,因而更容易得到贊同。
如果沒有向下的途徑,水也不會向低處流。它還是東面開口向東流,西面開口向西流,下面開口向下流。孟子的類比并不比告子的類比更合適。因而有的研究者認(rèn)為,孟子在這次爭論中并沒有戰(zhàn)勝告子。只是因為現(xiàn)存記載是孟子和他的學(xué)生寫的,爭論以孟子的話結(jié)束,好像告子無言以對。如果對調(diào)兩個人講話的次序。孟子先講,水總向下流,人性永遠(yuǎn)向善。告子反駁,堤壩在哪里開口,水就向哪里流,人沒有固定的天性。那也會給人告子得勝的印象。①韓振華:《孟子是個講“邏輯”的人嗎?—基于對西方漢學(xué)視角的考察》,《復(fù)旦學(xué)報》,2014年第1期。
本文探討論證的技術(shù),不研究論證的內(nèi)容。上面只是說,水流的類比沒有成功支持孟子的主張,并不完全否定他性善論的觀點。在另外一個場合,孟子說,人人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都有驚怕同情的心理:“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以此作為人性善的證據(jù)。②《孟子·公孫丑上》,237頁。那有很強的說服力。但這樣的論證不是類比,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
孟子和告子對人性問題還有另一場爭論。③《孟子·告子上》,326頁。告子認(rèn)為,天生的行為模式叫天性:“生之謂性?!泵献硬毁澇?,問道,天生的行為模式叫天性,就像白色叫白色嗎:“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告子回答:“對。”孟子問,是不是白羽的白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告子又說:“對?!泵献幼穯?,難道狗性如同牛性,牛性如同人性嗎:“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孟子似乎是應(yīng)用歸謬法。這是類比推理的一個重要方式,有特別強大的反駁作用。它用跟論敵相同的思路,得出明顯錯誤的結(jié)論,清楚地說明對方推導(dǎo)的荒謬。孟子曾經(jīng)多次成功地應(yīng)用這個策略。
例如,宋國大夫戴盈之說,施行十分抽一之類稅法,暫時還做不到。先減輕稅率,等明年再實行:“什一,去關(guān)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孟子回應(yīng),有人每天偷鄰居一只雞,受到批評,于是說,先減為每月偷一只,等明年再停下來:“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p>
停止正在實行征稅制度和停止偷雞,實際難度很不相同。但孟子的推論完全合理,有力支持了他的主張:要是知道錯誤,就應(yīng)趕快改正,不該等到下一年。“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④《孟子·滕文公下》,270頁。
但關(guān)于“生之謂性”的辯論卻不是這樣。歸謬法要用與論敵相同的思路。孟子的第一個問題是“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看上去,這跟告子的思維方式相同。在古漢語里,“性”字確實有跟“生”字相通的用法。但在孟子的時代,這兩個字還有不同的含義,并非完全相等。而“白”卻百分之一百等于“白”。說“生之謂性”猶如“白之謂白”并不合適。孟子反駁的第一步走錯了。
可是,告子沒有考慮清楚,對孟子的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
孟子提出第二個問題:是不是白羽的白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
一篇文章說:“當(dāng)孟子如此發(fā)論,他其實布下了一處常人難以覺察的語言學(xué)上的陷阱?!住@個共相、概念,在未進入具體的指認(rèn)因而未被具體的事物所規(guī)定時,可以形容任何具有‘白’的性狀的事物?!住坏┻M入具體的指認(rèn)因而被指認(rèn)對象所規(guī)定,它的內(nèi)涵、外延就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微妙變化。例如,‘白人’之‘白’與‘白雪’之‘白’在語符上完全相同,但語義上的相差卻甚為明顯。......可見,‘白’這個共相、概念一旦進入具體的指認(rèn),不但它的涵義已經(jīng)有別于原來那個不受制于任何具有‘白’的性狀的事物因而對它們均可形容的‘白’,亦即作為初始概念的‘白’,而且,形容此種事物或此一事物的‘白’與形容彼種事物或同種事物中其他事物的‘白’相互之間也各不相同。因此也可以說,此‘白’非彼‘白’。‘白之謂白’不成立”。①陳洪杏:《“孟告之辯”再讀解—輔以語言學(xué)角度論證孟子邏輯的一以貫之》,《哲學(xué)動態(tài)》,2013年第8期。
這位作者的語言比較復(fù)雜,但他顯然不知道屬概念和種概念的關(guān)系?!鞍咨笔且粋€外延比較大的概念,它所指的范圍里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白色,包括了“白羽的白”、“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這就像“馬”是上位概念,“白馬”和“黑馬”是它的下位概念。白馬不等于馬,但屬于馬?!鞍住笔菍俑拍?,“白羽之白”、“白雪之白”和“白玉之白”是在它之下的種概念。這幾個概念當(dāng)然是它們自己。“白”是“白”,“白羽之白”是“白羽之白”,“白雪之白”是“白雪之白”,“白玉之白”是“白玉之白”?!啊字^白’不成立”是完全違反邏輯的講法。羅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邏輯是哲學(xué)的本質(zhì)。②Bertrand Russell, 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2, p.33.研究哲學(xué),應(yīng)該懂得邏輯。
說白色不是白色,那是徹底的自相矛盾,跟“孟子不是孟子”的講法一樣荒唐。如果可以說“白”不是“白”、“吃飯”不是“吃飯”,那么人類的語言就變得不可理解,失去所有作用,完全不能用于交流。
“白”的前面沒有限定,而“白羽之白”、“白雪之白”和“白玉之白”的“白”分別被“白羽”、“白雪”和“白玉”限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它們四個本來就是不同的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都不相同。孟子提出了一個非常無理的問題。
告子沒看出這個錯誤,又作了肯定的回答。于是孟子提出了最尖銳的問題:那么狗性如同牛性,牛性如同人性?告子無言以對。
這是孟子錯誤引導(dǎo)的結(jié)果。同一律是最基本的邏輯規(guī)則之一。它要求在一次討論或交流之中,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必須自始至終完全相同。沒有限定的“白”是一個概念,加上了限定的“白羽之白”、“白雪之白”和“白玉之白”是另外三個不同的概念。在孟子和告子那一次爭辯中,“白”的內(nèi)涵和外延必須一直保持不變,“白羽之白”的內(nèi)涵和外延、“白雪之白”的內(nèi)涵和外延和“白玉之白”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必須從頭到尾完全相同。孟子把幾個概念等同起來,每次發(fā)問都改變它們的內(nèi)涵和外延,嚴(yán)重違反了邏輯的基本規(guī)則。
另外,孟子還錯誤地改變了論題。一開始,爭論的問題是: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是否人的天性。到最后,孟子的結(jié)論是:人的天性跟牛和狗的天性不同。孟子實際上沒有駁倒告子“生之謂性”的主張:告子仍然可以說,盡管狗性不是牛性,牛性不是人性,但狗天生的行為模式就是狗的天性,牛天生的行為模式就是牛的天性,人天生的行為模式就是人的天性,所以“生之謂性?!?/p>
孟子對推遲廢除宋國稅法的反駁是成功的,可以這樣代入類比推理的公式:(公式5)
第一二句是兩個行為的一個相同點,第三四句是另一個相同點。
然而孟子反駁“生之謂性”的基本思路是:
講天生的行為模式是天性等于講白色是白色,等于講白羽的白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等于講狗性如同牛性,牛性如同人性。
這不是兩對相同點或相似點,無法代入類比推理的公式,違反了歸謬法的規(guī)則。根據(jù)邏輯學(xué)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任何概念都是它的自身。白色肯定是白色,把白色說成是白色完全正確。孟子反駁告子的第一句說,把天生的行為模式說成是天性等于把白色說成是白色:“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這其實已經(jīng)承認(rèn)天生的行為模式是天性的觀點完全正確,后面說的全是廢話。
如果不作曲解,不是想方設(shè)法幫孟子把話說圓,就按《孟子》上的記載,在這場爭論中,告子并沒有被擊敗。
“一曝十寒”和“專心致志”是現(xiàn)在流行的成語。它們出自《孟子》,但原來的故事跟現(xiàn)在多數(shù)人的印象很不相同。有一天,孟子對國王說,您不聰明,這不奇怪。即使世界上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一天見太陽,十天挨寒冷,它也不能生長:“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接著說,我很少有機會見陛下。我一離開,寒冷就到來。您即使有聰明的萌芽,我也沒辦法讓它成長:“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接著,孟子作了第二個類比。他說,下棋不過是小小的技巧,但如果不專心,那也學(xué)不成:“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是全國最好的棋手。假設(shè)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專心學(xué)習(xí),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也聽弈秋講,心里卻想著會有天鵝飛來,考慮怎么拿弓箭去射它。那么,雖然一起學(xué)習(xí),他的成績卻比不上人家。這并非因為他不如別人聰明:“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雹佟睹献印じ孀由稀?,331~332頁。第一個類比可以這樣代入公式:(公式6)
類比論證、說明和修辭有時不能截然分開。在類比論證中,如果前提開列的不是兩個事物的相同點,而是相似點,那么相似程度的高低對結(jié)論的說服力有很大影響。陽光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跟智者對國王聰明的作用相似性不強,從植物需要陽光照射推出國王需要智者指導(dǎo)的說服力有限。孟子這個類比在很大程度上起的是說明和修辭作用,以形象的語言介紹他的觀點,以生動的講法爭取國王的贊同。孟子的第二個類比也兼起多種作用。它的論證可以這樣概括:(公式7)
學(xué)習(xí)下棋的類比為孟子的觀點提供了支持,加強了它的說服力。
孤立地說,孟子這兩個類比論證都合理。但在具體語境中,它們有兩個缺陷。第一,植物要常見陽光和學(xué)習(xí)要專心致志的類比出現(xiàn)在同一段話里,前后相連。但這段話的開頭說“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國王不聰明,因為缺乏高人的指導(dǎo)。結(jié)尾是“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徒弟不是不聰明,只是因為不專心。前面說出現(xiàn)了不聰明、“不智”的問題。后面卻講不是不聰明、并非“其智弗若”。這無疑是自相矛盾。
另外,孟子講這番話,是希望國王對他更加重視,經(jīng)常聽他的意見。在前半段,他用植物不能一天見太陽,十天挨寒冷的類比,說明國王不應(yīng)該短時間跟他在一起,長時間跟庸人甚至壞人來往。在后半段,他用不專心聽講就學(xué)不好下棋的類比,說明聽智者的意見要專心。孟子沒有注意到,專跟智者在一起和專心聽別人的意見不是一回事。完全有這樣的可能:國王一天聽孟子的意見,十天聽庸人或壞人的意見,但都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孟子想國王對他更加重視,經(jīng)常聽他的意見,只要講前半段,作第一個類比就行。加上后面學(xué)下棋的類比,畫蛇添足,反而造成邏輯混亂。
現(xiàn)在幾乎所有講中國古代教育的教材都把“專心致志”當(dāng)作孟子重要的教育理論。其實孟子那段話前后不一致。另外,集中精神對學(xué)習(xí)有好處,那是非常淺顯的道理,即使在孟子的時代也沒有理論難度。不管是論證,還是說明或者修辭,類比都應(yīng)該盡可能簡單明白,使表達(dá)的意思清楚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專心致志”的道理童叟皆知,孟子才做那樣的類比。把它說成重要的教育理論并不合適。事實上,那段話是孟子爭取國王的重視時說的,根本就不是關(guān)于教育的主張。
孔子的觀點比較樸素。孟子把儒家學(xué)說的思辨性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中國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上面的討論表明,孟子的類比有的合理,有的錯誤。對他的邏輯推理不能完全否定。特別是在儒家之中,他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這個學(xué)派思想家推理能力的最高水平。人人都有缺點,孟子也不例外。他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當(dāng)時人們對邏輯規(guī)則普遍缺乏清楚的認(rèn)識,有那樣的缺點并不奇怪。真理是符合事實的認(rèn)識,不符合事實的觀點就是假的。①Karl R. Popper, Truth, Rationality, and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his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Basic Books, 2002, p.224.對于歷史人物,不管是過分的貶低,還是失實的溢美都是錯誤?,F(xiàn)在邏輯學(xué)已經(jīng)成熟,我們應(yīng)該實事求是地評價孟子。
論證把證據(jù)和結(jié)論聯(lián)系起來。沒有得到論證的觀點不一定錯誤,有可能完全符合事實。但因為沒有證據(jù)的支持,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稽之談。類比的三個作用有復(fù)雜的影響。類比說明本來應(yīng)該使觀點形象化,變得容易理解。但不恰當(dāng)?shù)谋扔骺赡茏屓嗣曰螅€可能造成孤立的斷言得到證據(jù)支持的假象。修辭可以動人,在文學(xué)上有重要意義。然而感情可能蒙蔽理智,使人看不到觀點的謬誤。在學(xué)術(shù)研究中,沒有得到論證的觀點不可靠。在討論公共事務(wù)時,沒有得到論證的觀點可能帶來危險。每一個學(xué)者、每一個公民對此都應(yīng)該有清楚的認(rèn)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