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環(huán) 梁曉誼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常見的一種狹窄性病理病變,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冠狀動脈痙攣,隨著痙攣加劇,冠狀動脈逐漸狹窄,導致動脈供血中斷、心肌供血不足,進而極易引發(fā)冠心病,病變嚴重者可能發(fā)生心源性猝死[1]。當前,臨床多采用冠狀動脈造影術判斷心血管病變程度,以此確定冠狀動脈血運及冠心病發(fā)展情況,但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早期診斷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人體會構成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2]。而PCT、hs-CRP 是人體常見的兩種炎癥標志物,通過檢測兩者水平能準確預測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狀況,有助于判斷預后效果[3]。本課題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的關系,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于本院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冠心病患者50 例作為實驗組,采用改良Censini 評分標準[1 分(管腔狹窄≤25%)、2 分(25%<管腔狹窄≤50%)、3 分(50%<管腔狹窄≤75%)、8 分(75%<管腔狹窄≤90%)、16 分(90%<管腔狹窄<100%)、32 分(管腔狹窄100%)]評估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4],根據病變血管得分總和劃分為實驗組A(評分<30 分,15 例)、實驗組B(30 分≤評分≤60 分,19 例)、實驗組C(評分>60 分,16 例)。實驗組A 中,男女比例為9∶6;年齡39~74 歲,平均年齡(54.46±7.49)歲。實驗組B 中,男女比例為12∶7;年齡40~73 歲,平均年齡(54.61±7.35)歲。實驗組C 中,男女比例為10 ∶6;年齡41~75 歲,平均年齡(55.12±7.28)歲。另選同期于本院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正常者50 例作為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1 ∶19;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5.07±7.31)歲。四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5]:患者、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無手術禁忌證;病歷資料或信息完整;實驗組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術檢查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多體位投照造影,經通用直徑法檢測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左主干、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有最少1 支血管狹窄程度≥50%,即陽性);近3個月內未進行過手術治療者。排除標準[6]:肝腎功能嚴重損傷;存在風濕性疾病;具有惡性腫瘤疾病;造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外傷;存在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冠心病史及心臟存在其他嚴重疾病等。
1.3 方法
1.3.1 實驗室檢查 檢測四組受檢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具體方法:受檢者入院后,在未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前,抽取早晨空腹靜脈血5 ml,然后嚴格按照3000 r/min 速度進行離心操作10 min,之后吸取上層血清檢測。血清PCT 水平檢測:選用法國生物梅里埃集團生產的試劑盒,利用酶聯(lián)熒光分析技術嚴格按照免疫透射散射濁度法、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hs-CRP水平檢測:選用美國Beckman 公司生產的IMMAG 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系統(tǒng)與試劑盒,嚴格按照免疫透射散射濁度法及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檢測。
1.3.2 冠狀動脈造影術 四組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檢測完成后,需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術,主要方法:通過橈動脈路徑進行穿刺,然后根據Judkins 方法完成冠狀動脈造影,經多投照體位查看受檢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情況,由2 名經驗豐富的介入醫(yī)師獨立用目測方法判斷冠狀動脈狹窄狀況。
1.4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四組受檢者血清PCT、hs-CRP 水平,確定患者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的關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等級相關分析法。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四組受檢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對比 實驗組A、實驗組B、實驗組C 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 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均明顯高于實驗組A、實驗組B,實驗組B 患者明顯高于實驗組A,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隨著改良Censini 評分總和增高,實驗組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也逐漸提升。見表1。
表1 四組受檢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對比(±s)
表1 四組受檢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與實驗組A 對比,bP<0.05;與實驗組B 對比,cP<0.05
2.2 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相關性分析得出,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改良Censini評分總和呈正相關(r=0.89、0.92,P=0.000、0.000<0.05),見表2。
表2 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改良Censini 評分總和的相關性分析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人體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病變,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加重,易導致血管腔阻塞或狹窄,心肌缺氧缺血,進而容易引發(fā)冠心病,冠心病嚴重者可能發(fā)生心源性猝死,最終對患者生命健康構成極大威脅[7]。近年來,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再加上長時間保持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心病發(fā)生率出現(xiàn)逐年增長現(xiàn)象,且日益趨于年輕化[8],因此需要選擇一種安全、簡便、經濟的檢查診斷技術,以便清晰顯示出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準確判斷冠心病嚴重程度。當前,臨床主要采用冠狀動脈造影術評估冠狀動脈狹窄情況,作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診斷的“金標準”,該技術雖然能真實反映出冠狀動脈結構、狹窄程度、病變范圍等,但對機體具有一定的損傷,且無法預測出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不適用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早期診斷[9]。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炎性細胞產生的多種因子會加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若過度激活炎癥反應,則極易引發(fā)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10]?,F(xiàn)階段,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物主要包括單核細胞趨化因子1、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等炎癥因子[11]。而血清PCT 也是人體主要炎癥標志物之一,在機體正常代謝時,甲狀腺C 細胞會正常分泌,并合成、釋放一定量具有激素活性的PCT,通常情況下,健康個體內血清PCT 水平<0.1 ng/ml[12],待機體感染或多臟器功能衰竭后,其血漿內的PCT 水平會提升,若炎癥得到有效控制,則血清PCT 水平會逐漸降低至正常范圍,可見,血清PCT 水平可作為診斷炎癥及預后的一項重要參數,且與炎癥嚴重程度存在正相關性[13]。血清hs-CRP 也是人體炎癥重要標志物之一,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后,人體內的泡沫細胞、補體復合物、CRP 等物質會大量沉積在冠狀動脈壁上,且其中的CRP 會與脂蛋白有機結合,對補體系統(tǒng)具有激活的作用,進而促使機體產生許多炎癥介質,合成、釋放大量氧自由基,最終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導致不穩(wěn)定斑塊脫落、血管痙攣、管腔狹窄加劇,甚至可能引發(fā)心源性猝死[14],故血清hs-CRP 水平可作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早期診斷及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預測的一項主要參數,能用于評價冠狀動脈重建治療效果和藥物治療效果[15]。通過研究結果得出,實驗組A、實驗組B、實驗組C 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 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均明顯高于實驗組A、實驗組B,實驗組B 患者明顯高于實驗組A,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隨著改良Censini 評分總和增高,實驗組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也逐漸提升。根據相關性分析得出,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呈正相關(r=0.89、0.92,P=0.000、0.000<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存在正相關性,通過測定患者血清PCT 及hs-CRP 水平,能幫助準確判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有助于及時防治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可為臨床療效、預后評估提供科學的參考,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