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誦
“又到了還信用卡的日子,我太難了?!?/p>
“ 這個月的KPI(績效考核)還沒完成,我太難了。”
“ 周末又得加班,我太難了?!?/p>
……
時值歲末,年輕人口中的“我太難了”,登上了不少流行語榜單。這句話最早出自網(wǎng)絡上的一個“土味視頻”——主播在音樂伴奏下,一邊用雙手扶住額頭,一邊說道“我太難了,最近壓力很大”。
“我太難了”,說到底是一種青年亞文化表達。這種略帶幽默的自我調侃,更像是年輕人的一種自我心理調適。面對生活的壓力,一句流行語說出口,能帶來短暫的疏解,并因此獲得同齡人的認可與理解。
追求個性表達無可厚非,面對生活,還需要換一副認真的模樣。畢竟,真實的人生沒有不難的。一帆風順、一路坦途,更多的時候是用在祝福語中,生活中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難往往是逃不掉、躲不開的,迎面而上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tài)度。
迎難而上,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戰(zhàn)勝了困難,成長才會如期而至。成長,不正是在一個又一個“我太難了”的反復考驗中實現(xiàn)的嗎?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應該是一種過來人的視角,對于正處于困難中的人來說,越痛苦,可能積累的動能就越大,收獲的心得就越多。楊絳先生有言:“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闭f到底,就是那些真正決定人生高度的東西,往往都是需要下苦功夫去慢慢豐富的。
魯迅先生有著戰(zhàn)士般的品格,他有句話正是他的自況:“愈艱難,就愈要做。”他能于恐怖中發(fā)出吶喊,能于亂世中精心治學,靠的正是一股子不死不休的韌勁。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可與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引為同道。11歲當童工,15歲上戰(zhàn)場,16歲身受重傷,23歲雙目失明,25歲身體癱瘓……命運在奧斯特洛夫斯基身上盡顯殘酷,但他的生命卻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何嘗不是他的自我表達:“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p>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闭f過俏皮話,做完心理建設,還是要動起來,迎上去,不左顧右盼,不怨不尤,“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迎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境界。
——摘自《人民日報》(2019年12月29日05 版)
北宋哲學家張載所著《西銘》中曾提道:“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边@句話是說,貧窮低賤、憂愁煩惱往往可以磨礪人的意志,助人取得成功。喻指要成就一番功業(yè),須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磨煉?!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由此演變而來,此句在論述相關話題時可以引用。
“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出自魯迅先生《且介亭雜文》中的《中國語文的新生》一文。一些看似淺顯的道理,若是通過名人之口表達出來,再輔以名人自身與該言論相契合的經(jīng)歷,便能增加論述的文化味和說服力。
本句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說即使路程再近,不走也不會到達;即使事情再小,不做也不會成功。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說不做,眼高手低。在論述踏實篤行等話題時可以直接引用。
這兩句古詩原本論述了不同的主題,但是作者卻用“萬重山”來呼應“青山”,比喻一步一步跨越重重困難,行至人生遼闊處。這種對詩詞的關聯(lián)使用,實在精妙。本文作者對與“不懼困難,迎難而上”這一主題相關的詩詞名言、名人典故的使用似信手拈來,大家可以作為素材摘抄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