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古義考釋三則

2020-04-10 11:04杜文君
現(xiàn)代語文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論語

杜文君

摘? 要:在《論語》中,《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體現(xiàn)的應(yīng)是忠君思想,表現(xiàn)出“舍身取義”的價值追求?!豆遍L》“吾與女弗如也”的“與”字應(yīng)解釋為連詞“和”,表示孔子和子貢都不如顏淵?!短┎贰懊駸o德而稱焉”,表達(dá)的并不是去稱贊“讓天下”的做法,而是民眾不知道“讓天下”這件事,所以就根本沒有稱贊這種行為。

關(guān)鍵詞:《論語》;古義;考釋

在數(shù)千年的傳播過程中,有關(guān)《論語》的注釋及其研究成果可謂是汗牛充棟。不過,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問題至今仍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本文立足于相關(guān)文獻(xiàn),結(jié)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其中的三個問題進(jìn)行綜合探討,并對前人的解釋,作一些補(bǔ)充說明。不當(dāng)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見義不為,無勇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保ā墩撜Z·為政》)

按:此章各家解釋殊無異義,大意謂:“眼見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怯懦?!盵1](P22)今人所注與此大同小異,都將“義”理解為“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正義的事”。崔建林《四書五經(jīng)》云:“眼見正義的事情而不奮不顧身地去做,這是沒有勇氣?!盵2](P24)閆合作《〈論語〉說》云:“知義而不遵照,就沒有勇氣?!盵3](P200)不過,這種釋義不夠具體,并沒有闡釋清楚 “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應(yīng)該做的事”或“正義的事情”是什么,也沒有體現(xiàn)出“義”與“勇”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我們認(rèn)為,此處的“義”體現(xiàn)的應(yīng)是“禮義、仁義、忠義”,它處于的環(huán)境應(yīng)該是極度危險的——否則因?yàn)橐恍┬∈虏蝗プ?,就否認(rèn)一個人不勇敢,這是不合常理的。因此,這句話的核心應(yīng)是“義”與“勇”,“義”是“勇”的前提,“勇”是“義”的具體表現(xiàn)。

我們首先考察一些早期注家對“見義不為,無勇也”的注解。

1.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義者,所宜為也。而不能為,是無勇也?!盵4](P2463)邢昺《論語注疏》舉“齊之田氏弒君”的例子,進(jìn)一步闡釋說:“若齊之田氏弒君,夫子請討之,是義所宜為也,而魯君不能為討,是無勇也。”[4](P2463)田氏弒君,違背禮儀制度;以下犯上,有失君臣之義。孔子為了維護(hù)其禮義,請求討伐田氏,是“勇”的行為。

2.鄭玄解釋此句為:“見君有危難之事,不能□身授命,是愛死,勇決不足也?!盵5](P14)鄭玄把“見義”解釋為“見君有危難”,從而將“義”具體化,見到的人是“君”,處事的環(huán)境是“危難”,具體的事情是指“救人于危難”,“勇”表現(xiàn)為“致身授命以救君”。救君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忠義”,當(dāng)君主處于極度危險之中,不惜犧牲自己以救君,這表現(xiàn)的是“勇”。又《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師之禮,用眾也。”鄭玄注云:“用其義勇?!辟Z公彥疏曰:“見義,謂見君有危難,當(dāng)致身授命以救君,是見義而為,故勇義兼言。若朋友推刃,是不義而勇。”[4](P760)賈公彥的注疏明顯繼承了鄭玄的觀點(diǎn),并沒有泛泛而談、泛化使用,同樣將“義”的對象指向了“危難”,“勇”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不顧個人安危,舍身救君,表現(xiàn)了“忠君思想”?!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吩唬骸胺疥套臃f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bǔ)過者哉!”[6](P2600)這與所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相符。雖然此處沒能救得了君主,但是晏子在極其危險、甚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仍“伏莊公尸哭之”,依然恪守君臣之義,符合司馬遷所說的“進(jìn)思盡忠”,也體現(xiàn)出“臣事君以忠”的忠君思想。

接著考察秦漢文獻(xiàn)典籍對“見義不為,無勇也”的引用情況。

1.《列女傳》卷八:

建昭中,上(漢元帝)幸虎圈斗獸,后宮皆從。熊逸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皆驚走,而馮婕妤直當(dāng)熊而立,左右格殺熊。天子問婕妤:“人情皆驚懼,何故當(dāng)熊?”對曰:“妾聞猛獸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當(dāng)之?!痹坂祰@,以此敬重焉。傅昭儀等皆慚。明年,中山王封,乃立婕妤為昭儀,隨王之國,號中山太后。君子謂昭儀勇而慕義?!对姟吩疲骸肮淖?,從公于狩?!薄墩撜Z》曰:“見義不為,無勇也?!闭褍x兼之矣。[7](P318)

馮昭儀見君主有危難,不惜犧牲自己,救護(hù)君主,她“勇而慕義”“見義勇為”,表現(xiàn)出了舍身救君的“勇義”思想。這也正與鄭玄所謂“致身授命以救君”相符。

2.《后漢書·張王種陳列傳》:

(張綱)乃譬之曰:“……若不料強(qiáng)弱,非明也;棄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公其深計(jì)之?!保◤垼肼?,泣下,曰:“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復(fù)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今聞明府之言,乃嬰等更生之辰也。既陷不義,實(shí)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盵8](P1818-1819)

張綱此處所說的“義”指的是一種“仁義”,形容“見到仁義不去做,是不勇敢的”,體現(xiàn)了張綱對張嬰等人的包容與仁愛。假如理解為“見到你應(yīng)該做的(即正義的事)而不去做”,這樣的勸降效果便會大打折扣,更不會達(dá)到預(yù)期的目的。對張嬰等人來說,如果他們確實(shí)知道什么是應(yīng)該做的話,就不會出現(xiàn)“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yáng)、徐間,積十馀年”的結(jié)果。因此,這里理解為“仁義”的話,就會起到良好的效果,表現(xiàn)出朝廷是以寬容的態(tài)度來接納張嬰等人的投降的。同時,此處還與下文張嬰“實(shí)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的擔(dān)心相呼應(yīng),進(jìn)而消除張嬰等人的疑慮。試想張綱不具備“仁義之心”,張嬰等人又豈敢“投降”?總之,此處的“義”應(yīng)該是“仁義”,表現(xiàn)了朝廷對張嬰等人的仁愛之心。

最后再看在秦漢典籍中“義”的運(yùn)用,亦有“仁義、忠義”之義。

1.《管子·心術(shù)上》: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9](P759)

2.《禮記·禮運(yùn)》:君死社稷謂之義。[4](P1422)

3.《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趙岐注:“義謂仁義,可以立德之本也?!盵4](P2685)

4.《韓非子·解老》:義者,仁之事也。[10](P133)

5.《法言·淵騫》:為嚴(yán)氏犯韓,刺相俠累,曼面為姊,實(shí)壯士之靡也,焉可謂之義也?李軌注:“義者,臣子死節(jié)乎君親之難也?!盵11](P436)

由此可知,“見義不為,無勇也”的“義”表達(dá)的應(yīng)是一種“仁義、忠義”,沒有“義”作為基礎(chǔ)的“勇”,會導(dǎo)致亂象發(fā)生。正如《禮記·聘義》所言:“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仕F于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盵4](P1693)《論語·陽貨》亦云:“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盵4](P2526)在《論語》中,“義”具體來說就是“仁義、禮義、君臣之義”?!耙娏x不為,無勇也”既體現(xiàn)了忠君的思想,也表現(xiàn)出“舍身取義”的價值取向。就此而言,“致身授命以救君”與“事君能致其身”(《論語·學(xué)而》)、“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子張》)所要表達(dá)的要旨是相通的。

綜上所述,目前將“見義”理解為“應(yīng)該做的事”或“正義的事情”,僅僅表達(dá)出“義”的表層涵義,既未能準(zhǔn)確傳達(dá)出其間所蘊(yùn)含的“舍身取義”的忠義觀念,更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義”與“勇”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理路。

二、吾與女弗如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保ā墩撜Z·公冶長》)

按:關(guān)于“吾與女弗如也”的“與”字,有兩種釋義:一種是將其解釋為動詞“贊同、贊許”。如皇侃《論語義疏》引秦道賓言:“《爾雅》云:‘與,許也。仲尼許子貢之不如也。”[12](P107)朱熹《論語集注》曰:“與,許也?!盵13](P77)楊伯峻《論語譯注》亦曰:“與,動詞,同意,贊同?!盵1](P44)杜道生《論語新注新譯》、孫欽善《論語本解》的觀點(diǎn)與之相同,他們都認(rèn)為“與”是動詞“贊同、贊許”義,并將此句譯為“我同意你的看法,不如他啊。”[14](P49)

另外一種是將其解釋為連詞“和”,意謂孔子和子貢都不如顏回。而金良年《四書五經(jīng)譯注》在注釋中將“與”釋為“贊同”,但是譯文里又譯作連詞“和”,前后矛盾??梢姡芭c”字有進(jìn)一步討論的必要。

我們認(rèn)為,“與”作連詞“和”更符合《論語》此章的本義。

首先,先秦兩漢文獻(xiàn)里,在“吾與汝(爾)”這種句式結(jié)構(gòu)中,“與”作為連詞居多。例如:

1.《周易·系辭上》: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4](P79)

2.《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4](P2313)

3.《莊子·大宗師》: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盵15](P271)

4.《莊子·應(yīng)帝王》: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shí),而固得道與?”[15](P298)

5.《列子·周穆王》:吾與汝亦幻也,奚須學(xué)哉?[16](P100)

6.《列子·湯問》: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16](P159)

7.《說苑·至公》:季子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則吾與爾為共篡也。”[17](P345)

8.《論衡·禍虛》: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吾與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間,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爾罪一也?!盵18](P272)

在上述各個例證中,“與”字均釋義為連詞“和”,“吾與汝(爾)”都是“我和你”的意思。可以說,雖然“與”字有“贊同、贊許”義,但是在這種較為復(fù)雜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中,將“與”視為動詞“贊同”是很不常見的。

其次,我們再考察古代文獻(xiàn)典籍對“吾與女(汝)弗(不)如也”的引用情況,大致說來,可以分為三種情形:

1.“俱不如也”

《論衡·問孔》篇引作:“子曰:‘弗如也,吾與汝俱不如也。”[18](P403)《后漢書·橋玄傳》魏武祭文亦曰:“仲尼稱不如顏淵。”李賢注引《論語》曰:“孔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子貢曰:‘賜也何敢望回。子曰:‘吾與汝俱不如也?!盵8](P1697)此外,何晏《論語集解》引包氏曰:“既然子貢不如,復(fù)云吾與汝俱不如者,蓋欲以慰子貢也?!盵4](P2473)黃懷信《論語新校釋》即依據(jù)《集解》包咸注及《后漢書》李賢注等,認(rèn)為此句脫“俱”字,原句應(yīng)為“吾與汝俱弗如也”[19](P101)??梢哉f,“俱”字表達(dá)了孔子、子貢兩人都不如顏回的意思,也間接證明了“與”應(yīng)作連詞“和”來解釋,而非動詞“贊同”。

2.“不如”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太祖下令曰:……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盵20](P272)從上下文語境來看,這是曹操夸贊夏侯淵的話,因此,“與”字只能理解為連詞“和”?!缎绿茣ば⒂褌鳌と尉闯肌罚骸叭昴先翁帣?quán)見其文,驚曰:‘孔子稱顏回之賢,以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見此兒,信不可及?!盵21](P5580)此外,清人劉逢祿《論語述何》“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條云:“世視子貢賢于仲尼,子貢自謂不如顏淵,夫子亦自謂不如顏淵。圣人溥博如天,淵泉如淵也。若顏?zhàn)幼砸?,又將謂不如子貢矣?!盵22]從“子貢自謂不如顏淵,夫子亦自謂不如顏淵”的語氣口吻與語法表達(dá)不難推斷,劉逢祿也是把“與”看作連詞“和”的。

3.“皆弗如也”

《世說新語·文學(xué)》劉孝標(biāo)注引《鄭玄別傳》云:“季長謂子干曰:‘吾與汝皆弗如也。”[23](P104)“皆”即“都”的意思,此句亦是表示兩者“都不如”。因此,這里的“與”字仍是表示連詞“和”。

從漢代以來文獻(xiàn)的引用情況可以看出,“吾與女如也”或解釋為“不如”,或解釋為“吾與汝俱(皆)不如也”,表示“都”不如顏淵。這既是孔子的虛懷如谷的表現(xiàn),也是以此來安慰子貢。就此而言,這章的“與”釋作連詞“和”較為妥當(dāng)。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先秦兩漢文獻(xiàn)中“吾與汝(爾)”句式的用法來看,還是從古代文獻(xiàn)典籍對“吾與女(汝)弗(不)如也”的引用情況來看,“與”解釋為連詞“和”都更為合適、準(zhǔn)確。因此,錢穆《論語新解》、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都持“與”字為“和”的觀點(diǎn)。

三、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論語·泰伯》)

按: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把“民無得而稱焉”譯為:“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dāng)?shù)脑~語來稱贊他。”[1](P77)崔建林《四書五經(jīng)》亦從此說:“老百姓無法用適當(dāng)?shù)恼Z言來贊美他?!盵2](P40)杜道生《論語新注新譯》把它譯為:“人們不知道該怎么樣稱頌他?!遍Z合作《〈論語〉說》則另立新說,認(rèn)為是:“三次出讓王位的緣故,被天下人責(zé)怪,民眾認(rèn)為沒有值得稱頌的了?!盵3](P35)可謂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楊先生把“無得而稱焉”譯為“簡直找不出恰當(dāng)?shù)脑~語來稱贊”,有兩個方面值得商榷:一是沒有忠實(shí)原文,原文只是強(qiáng)調(diào)“民無得”,不含有情感色彩,應(yīng)未包含程度副詞“簡直”,楊先生添加“簡直”一詞進(jìn)行釋義則屬于增文解經(jīng);二是“無得”一詞譯為“簡直找不出恰當(dāng)?shù)脑~語”是不恰當(dāng)?shù)?,這不是孔子所要表達(dá)的思想原旨。我們認(rèn)為,“民無得而稱焉”所要表達(dá)的原意并不是如何去稱贊“讓天下”的行為,而是民眾本來就不知道“三以天下讓”這件事情,所以根本就沒有稱贊這種行為。

我們首先考察、分析一些注家對“無得而稱焉”的解釋。

1.漢代學(xué)者鄭玄對這句話的注釋是:“三讓之美,皆蔽隱不著,故人無得而稱之。三讓之德,莫大于此?!盵5](P93)所謂“三讓之美,蔽隱不著”,這就說明“三讓之事”,世人不知,無所稱贊,故孔子大贊其德讓之美,以引起關(guān)注。由此看來,以“三讓之美,皆蔽隱不著”作為“無得而稱之”的原因,無疑更為深刻、豐富。

2.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引王肅云:“其讓隱,故無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盵4](P2486)王肅也同樣認(rèn)為是泰伯“讓位之事,隱藏不傳”,所以“無得而稱”。

3.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云:“德讓跡既隱,當(dāng)時人民不覺,故無能稱其讓德者也。范寧曰:‘詭道合權(quán),隱而不彰,故民無得而稱,乃大德也??妳f(xié)曰:‘其讓之跡詭,當(dāng)時莫能知,故無以稱焉,可謂至德也。”[12](P185)正是因?yàn)椤半[而不彰”,所以無得而稱。

4.宋代朱熹《論語集注》云:“無得而稱,其遜隱微,無跡可見也?!盵13](P102)朱熹認(rèn)為,泰伯讓位隱微,故沒有跡象可尋,其觀點(diǎn)可與鄭注相發(fā)。

接著我們繼續(xù)考察古代文獻(xiàn)典籍對“無得而稱焉”的引用情況。

1.《漢書·地理志下》:

殷道既衰,周大王亶父興支阝梁之地,長子大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大王欲傳國焉。大伯、仲雍辭行采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鳖亷煿抛ⅲ骸敖浴墩撜Z》載孔子之言也。虞仲,即仲雍也。夷逸,言竄于蠻夷而遁逸也。隱居而不言,故其身清潔,所廢中于權(quán)道?!盵24](P1667)

2.《后漢書·桓榮丁鴻列傳》:

論曰:“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崩钯t注:“此上《論語》載孔子之言也。鄭玄注云:‘……三讓之美皆蔽隱不著,故人無得而稱焉?!盵8](P1268)

3.《詩經(jīng)·大雅·皇矣》:

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追f達(dá)正義:“《論語》稱‘大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注云:‘王讓之美,皆蔽隱不著。此言傳世稱之者,孔子欲深賢大伯,恨世人不知,非是舉世皆不知也?!盵4](P520)

顏師古所謂的“隱居而不言,故其身清潔”正與鄭玄注“蔽隱不著”、范寧注“隱而不彰”相通。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楊伯峻先生的翻譯是有一定問題的。

最后,從《論語》本身的內(nèi)證來剖析“無得”“無得而稱”的語義主旨。

《論語·子張》:“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4](P2533)這句話的意思是“仲尼的賢德堪比日月,沒有超越的可能”。此句中的“無得”與本章的“無得”意思相近。

又《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4](P2522)此句中的“民無德而稱焉”的意思與本章類似。在秦漢典籍中,“德”與“得”經(jīng)常出現(xiàn)通用的現(xiàn)象?!墩撜Z·泰伯》篇“民無得”下,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本亦作‘德。”[25](P1365)此外,《孟子·告子上》:“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焦循正義云:“得與德通?!盵26](P786)《荀子·禮論》:“貴始得之本也。”盧文弨云:“得,《大戴禮記》作德,古二字通用?!盵27](P350)可以說,《論語·季氏》中的“民無德而稱”即是“民無得而稱”,與《泰伯》篇完全相同,同時也和下文的“民到于今稱之”形成對比。因此,本章“無得而稱焉”與《季氏》“民無德而稱焉”表達(dá)的意義是完全一樣的,解釋為“民眾沒有稱贊他”無疑更為準(zhǔn)確、到位。

綜上所述,《論語·季氏》中的“民無德而稱焉”,既不能理解為“老百姓無法用適當(dāng)?shù)恼Z言來贊美他”,更不能理解為“三次出讓王位的緣故,被天下人責(zé)怪,民眾認(rèn)為沒有值得稱頌的了”,而是“民眾沒有稱贊這種行為”。

總起來看,“見義不為,無勇也”的“義”應(yīng)是一種“仁義、忠義、君臣之義”,體現(xiàn)的是進(jìn)思盡忠觀念,表現(xiàn)出見危授命的高尚情操;“吾與女弗如也”的“與”應(yīng)解釋為“和”,作連詞;“民無德而稱焉”應(yīng)是“民眾沒有稱贊這種行為”之義,而不是“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dāng)?shù)脑~語來稱贊他”。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崔建林.四書五經(jīng)[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閆合作.《論語》說[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4][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6][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張濤.列女傳譯注[M].濟(jì)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0.

[8][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9]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鍾哲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11]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M].高尚榘校點(diǎn).北京:中華書局,2013.

[1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孫欽善.論語本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15][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

[16]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7][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9]黃懷信校釋.論語新校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0][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1][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2][清]劉逢祿.論語述何[M].皇清經(jīng)解本.

[23]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4][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5][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清]焦循.孟子正義[M].沈文倬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27][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cient Meaning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Du Wenju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article “Seeing righteousness is not done, and being brave is also” reflects the idea of loyalty to the king, and shows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sacrifice for righteousness”.The word “and” in the “Gong Ye Chang” article “I and the female Fu Ruyi”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conjunction “and”, indicating that Confucius and ZiGong are not as good as YanYuan. The expression in “Taibo” is not how to praise the practice of “l(fā)etting the world”, but that the people do not know “l(fā)etting the world”, so there is no praise for this behavior at all.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ncient meaning;interpretation

猜你喜歡
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漫畫欣賞《論語》
點(diǎn)點(diǎn)讀《論語》
點(diǎn)點(diǎn)讀《論語》
點(diǎn)點(diǎn)讀《論語》
《論語·學(xué)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diǎn)點(diǎn)讀《論語》
點(diǎn)點(diǎn)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沈丘县| 伊宁市| 泌阳县| 江口县| 永靖县| 九寨沟县| 眉山市| 象山县| 新闻| 惠东县| 赤峰市| 石渠县| 绍兴县| 平舆县| 普兰县| 托克托县| 郁南县| 腾冲县| 海原县| 海伦市| 安陆市| 镇远县| 从江县| 九寨沟县| 冕宁县| 习水县| 武隆县| 合山市| 正镶白旗| 新乐市| 崇信县| 武定县| 安徽省| 三亚市| 灯塔市| 新兴县| 天峻县| 泉州市| 宁海县| 类乌齐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