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中國傳統(tǒng)園林石景以置石疊山為特征,是中國獨特的造園藝術[1]。園林石景一般分為真山和假山,除皇家園林外,一般采用假山作為石景的表現(xiàn)形式,也稱為掇山疊石。所謂“掇山”,就是將自然山石掇疊成需要的假山制式,其程序包括選石、采運、相石、立基、拉底、堆疊中層結頂?shù)萚2]。明代計成在著作《園冶》中,列舉了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魚缸、峰、巒、巖、洞、澗等十幾種假山形式,總結了歷代的筑山疊石技法[3]。寧波天一閣建于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六年),是中國目前現(xiàn)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三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不僅以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享譽海內外,而且還以優(yōu)美的園林藝術聞名江南[4]。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的石景充分體現(xiàn)了掇山疊石的藝術,兩園的石景藝術是園林中的精華,與藏書樓交相輝映,具有很高的藝術文化價值。
明朝中期筑造的天一閣藏書樓因池得名。據全祖望《天一閣碑目記》記載:“閣之初建也,鑿一池于其下,環(huán)植竹木,然尚未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書,而有記于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盵5]在天一閣藏書樓建成之初,天一池最主要的功能是防火池,用以防御書樓火情,水池周邊僅種植些許竹木優(yōu)化環(huán)境。
天一閣南北園于清朝前期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完善。康熙四年(1665年),藏書樓建成百年之際,范欽曾孫、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范光文請來清朝名匠對“天一池”進行精心營造,以海礁石壘成南北兩山,引寧波城區(qū)月湖之水入園,四周栽植松木花草,修建水汀石亭,“天一池”由最初功能性的防火池,改造成為玲瓏剔透的微型園林杰作。
民國時期,天一閣南北園進行了一次維修。1933年,天一閣東墻因臺風受損,三百年風雨藏書樓岌岌可危。而范氏后人無力承擔維修費用,后由地方人士發(fā)起社會募捐,共同維修天一閣[6]。在這次維修工程中,天一閣藏書樓前后假山得到修理,池塘進一步疏通,并在南園建立蘭亭,北園假山以北新增尊經閣、明州碑林。至此,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并延續(xù)至今。筆者根據林清清[7]的研究,并結合筑造年代,對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平面及歷史演變整理如圖1。
1.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平面及歷史演變圖(圖中A-A'為圖2的剖面位置)
天一閣藏書樓南園中挖“天一池”,環(huán)池筑山疊石,山體面積總計260 m2,山石別致,假山石峰最高處5 m,與蘭亭最高點5.5 m相呼應。北園山石成嶺、洞壑婉轉、山勢綿延,假山面積計180 m2,遍植羅漢松、香樟、木槿、山茶等花木,山體最高處4.2 m,在其東北側鑿有小池,又成一方洞天。南北兩山遙遙相對,烘托出中間的主體建筑藏書樓(寶書樓),樓最高處9.13 m,更顯樓之巍峨。山、水、樓交相呼應(圖2),渾然一體。
石景營造分設計和建造兩部分。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的石景設計,傳承了古代造園的傳統(tǒng),既道法自然,營造“雖由人造,宛自天成”的景觀效果,又小中見大,以咫尺峰石移縮萬丈峰巒。此外,還有其設計理念的獨特性,即“形式服從功能”。天一閣的主要功能是藏書,故在南北園的布局上,首先考慮防火,以儲水防火為主的天一池緊靠藏書樓,作為南園的布局核心,并環(huán)池筑山疊石,營造景觀;其次兼顧通風,南北兩山山體高度均不超過藏書樓二樓檐口,且北園主體假山下通洞穴,除了在感觀上能破除山體過于龐大的沉悶之感,還能引北向涼風于書樓,有利藏書樓散熱、去濕。本文重點探討石景建造手法,筆者依照中國古典園林石景筑造的五大步驟——選石、筑山、疊石、理水、點石,對園林石景進行分析,以探究造園的獨特匠心。
2.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剖面圖
園林石景選石為先,主要選擇與園景性質相符的石材,并應因地制宜,盡可能就地取材,既減少運輸成本,又易于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地處寧波府月湖畔,為城內宅園,因此園林氛圍以幽靜古樸為宜,色澤明艷、峭壁險峻的石材并不適合,而太湖石、靈璧石、大理石等石材,對于以藏書為主業(yè)的范氏家族來說又過于名貴。計成《園冶》選石章也告誡“取巧不但玲瓏,只宜單點;求堅還從古拙,堪用層堆”。
筑山選石首要功能是堆山疊石,而后才是妝點雕琢,這樣對石材的材質和數(shù)量就有要求,就地取材的海礁石是天一閣石景造園的上佳之選。海礁石為海洋中距水面很近的巖石,分為生物礁體、大陸巖石和火山巖石三種類型,石質松脆,抗壓性強、耐磨性好,便于運輸;其石灰石特質易吸水、粘合性能好,堅固耐用、防潮抗蝕,適合堆山[8];海水常年的拍打、鹽堿侵蝕導致海礁石表面皴裂粗糙、多窩洞孔穴,具有“瘦、皺、漏、透”的特點,有利造型。因此,南北園的石景,不似蘇州太湖石景的“俊秀”,也不及豫園假山石景的“奇特”,海礁石筑成的園林石景擁有濱海地域特有的疏朗風貌,與天一閣藏書樓“流傳久遠”的藏書文化相得益彰,實為江南私家園林的石景珍品。
筑山,又稱掇山、堆山,是中國古典園林石景造園的立基環(huán)節(jié)。在道家“壺中天地、芥子須彌”思想影響下,中國文人通過“咫尺山林”來寄思山河。南北園通過立基、拉底(安底石)控制平面輪廓,筑造山脈走勢,以土石堆筑臺地,累海石以成峰嶺。其中,南園石景山脈(圖3)為西北向東南走勢,南側低洼修筑水榭,建東南石亭設制高點,主峰位于中偏西1/3處,次峰、配峰與之呼應,石筍、獅型石景點綴其間,呈現(xiàn)“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連綿山脈景觀。北園石山呈西向東走勢,南北通一曲折洞壑,東北連小池收尾,剛柔并濟、曲徑通幽。北園假山主體(圖4)采用“土抱石”的疊山方法,即以土堆山,以石覆土。清代造園師在北園主體石山的總體框架內,下架空累筑3 m余深的蜿蜒洞隧,上堆砌拾級而上登山小徑,營造曲徑通幽、尋隱世桃源的神秘之感。
3.天一閣藏書樓南園立面圖(作者手繪)
疊石,主要指假山立基后堆疊中層?!秷@冶》認為疊石是掇山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之說,即通過巧妙的疊石技藝,借山石來抒發(fā)情趣。古代匠師把疊石歸納為三十字訣:“安連接斗挎(跨),拼懸卡劍垂,挑飄飛戧掛,釘擔鉤榫扎,填補縫墊殺,搭靠轉換壓”。江南一帶則流傳“疊、豎、墊、拼、挑、壓、鉤、掛、撐”九字訣。
天一閣園林疊石主要采用“拼疊”法。受古代海礁石采集技藝影響,天一閣掇山的海礁石石材很少有大體量的整石,而是由不同造型的數(shù)塊、數(shù)十塊海石拼接而成?!捌疮B”技法的關鍵在于“石不可雜、紋不可亂”,而海石屬于多孔皴裂石材,繁雜的紋理對造園師的技藝要求更為嚴苛。譬如,為最接近實景山體,天一閣北園在主體假山外圍拼疊海石,或“挑”、或“撐”,形成怪石嶙峋的洞隧(圖5)和山腳(圖6);南園沿天一池疊石(圖7),山水相應,水幽石古,盡顯滄桑之感。
4.天一閣藏書樓北園立面圖(作者手繪)
5.北園假山洞隧
6.北園山腳石景
7.南園池岸石景
8.南園“蘭亭”池景
9.北園假山東北角池景
10.“神龜拜壽”石景
11.石象石景
中國古典園林之理水,追求“曠遠、幽遠、迷遠”的意境。古建園林學家陳從周在《說園》中提出“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園宜依水,小園重貼水”“園林用水、靜止為主”等理水原則[9]。受面積限制,天一池造園師舍“曠遠”而追求了曲折瀠回、層次豐富、隱逸的“幽遠、謎遠”,將一隅水池通過石橋、水汀隔為主次水面,將水源藏于石橋西北角深邃之處,用“蘭亭”將水尾掩隱于東南角建筑底座下(圖8)。通過修筑“豎向層狀”假山駁岸,即圍繞池水筑造豎向的假山石景,形成水位低而山腳高矗的意境[10]。在豎向群峰中,造園師以石橋、水汀穿插其間,并在水池西側架筑拾級而下便于親水的石磯,主客皆可入境近距離賞玩園景。北園假山東北角與山體相連的水池(圖9)與“天一池”理水手法一脈相承,將水源隱于假山主體石洞之下,以礁石收尾,形成偏安一偶的幽靜水池。
南北園點石石景妙趣橫生,結合整體山川意象巧妙地設計了“九獅一象”“神龜拜壽”(圖10)“五獅含劍”等石景造型,既可遠觀又宜近賞,并借石抒發(fā)了園主的處世理想和家族的美好愿望?!皦邸弊种鞣迨侨珗@焦點,“龜”石仰頭奉拜,有寄望家族綿延久遠的思想,更有祝愿書樓續(xù)世長存的心愿;“天一池”西南角土山臺上矗立了一尊石象(圖11),由造園師將數(shù)塊礁石用“拼、疊、壓”等疊石方法筑造而成,形糙而神似,若有“大象無形”之意;石象背上壓了兩塊礁石,宛如蹲坐象背上玩耍的俏皮石獅子,體現(xiàn)“象載萬物”之德;園內諸次峰被筑造成憨厚的“石獅子”(圖12)形狀,或立、或蹲、或左顧右盼、或直視前方,靜謐的藏書樓園林充滿勃勃生機?!疤煲怀亍蹦媳眻@至今已有三百五十余載,座座石景無不展現(xiàn)出古老的文化寓意。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山石景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內涵[11]。天一閣藏書樓南北園的石景藝術更是與地方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特質高度結合,具有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
中國古典造園手法崇尚“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追求“石景如從地下生長出來一般的自然意趣”[12]。石景營造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典園林師法繪畫,以丘壑為筆墨,以土石為皴擦,從而描繪立體的山水畫[1]。南北兩園雖筑造年份時隔久遠,但山水石景的筑造理念一脈相承,講究“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將山的峭拔、水的幽靜、石的蒼古合而為一,塑造富有書畫詩意的園林石景空間。如園中的神龜拜壽、石獅、石象等石景造型各異,在白色圍墻的襯托下,配置以松、桂、廣玉蘭等綠植,恰似一幅充滿趣味的動物游園圖。
12.石獅石景
天一閣園林與傳統(tǒng)的江南古典園林一致,在色彩選取上以灰冷色調為主,追求古樸淡雅的園林環(huán)境。礁石的沉灰、池水的墨綠、藏書樓建筑的青灰和長青的松柏構成天一閣園林的低彩度色相主體。園林重視與主色調相容和的四季色彩變化,用色彩性植被點綴搭配,選擇廣玉蘭、瓜子黃楊、文旦、茶樹、冬青等植物形成四季有別的園林季相,可謂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天一閣初建于寧波府月湖的芙蓉洲,園林之景不囿于庭院,而善借園外月湖的湖景風光,譬如借月湖之水以充盈園池、借湖畔之景以外擴天地。月湖開鑿于唐貞觀年間,宋元期間建成月湖十洲,唐代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明末清初史學家萬斯同都曾在此居留,是宋元以來浙東學術中心、人文墨客薈萃之地。天一閣悠久的藏書文化與月湖深厚的人文底蘊相得益彰,是月湖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天一閣這顆璀璨明珠的內涵外現(xiàn)。天一閣內的石景群為詩意的湖景、幽靜的園林增添了更為堅實、久遠的園林意境。
范氏家族從天一閣藏書樓創(chuàng)建人范欽起始,就將藏書文化作為家族精神核心進行守護并傳承,由其長子范大沖、曾孫范光文直至第十三代孫范鹿其,代代薪火相傳450余年。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說的“保住這座樓的使命對范氏家族來說……是一場延綿數(shù)百年的苦役?!盵13]天一閣作為中華民族私人藏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揭示了華夏古老民族對文化的孜孜渴求,其園林建筑讓憾未品讀古書的到訪者感受到萬卷藏書的底蘊、水墨筆硯的芬芳以及藏書世家艱辛、坎坷的書香文化傳承精神。
天一閣藏書樓的園林石景技藝精湛、意境深遠、年代悠久,堪稱園林藝術品,而藝術品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于其反映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成果,更表現(xiàn)為作品帶給世人在精神層面的呼應和啟迪。天一閣園林石景作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石景珍品,反映了明清時期讀書人追求幽靜、典雅、古樸的藏書品讀環(huán)境。矗立于古老的藏書樓前,凝視滄桑片石,遙想范氏家族在此地讀書、藏書、著書的情景,莫不使人肅然起敬,藏書樓的場所精神自然地喚起到訪者的文化共鳴。
天一閣藏書樓園林石景造型古樸、意境深遠,山池幽靜、片石有情,藏書樓方寸之地,前后卻建有南北兩座風格相異、石景秀美的微型園林;獨特的海礁石石景,蘊含著東海海域特有的海洋文化魅力。天一閣藏書樓作為書房山水園林的典范,連同450余年的風雨藏書樓,由古至今為華夏讀書人留存了一處可寄思的文化精神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