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敏
“課堂小實驗”融入課堂,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鞏固物理課本上的知識點,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最主要的是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實驗課,急需要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老師應當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以培養(yǎng)國家所需的科研人才為己任,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工具人。因此,將課堂小實驗引進高中物理課堂是十分正確的選擇。
傳統(tǒng)物理課堂主要以傳授課本內容為主,極少的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往往都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單純地注重理論和刷題,卻忽略了物理本質上是以創(chuàng)新探究為主要手段的科學學科。受應試體制教育的影響,只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對物理保持著熱愛,極大部分學生喪失深入學習物理的信心。因為高中三年學習的內容較多,知識點內容繁雜,物理課堂往往是以灌輸性的教學模式為主,加入課堂實驗會壓縮學習物理課本的時間和做習題的時間,老師往往是力不從心。學生和老師常常處于一個疲憊的應付階段,老師很難有精力去創(chuàng)新課堂,學生也被沉重的學習負擔打擊,喪失物理學習的積極性。
1.引進物理小實驗,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盡管國家政府一直在強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力,但是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和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桎梏,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常常止步不前。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是老師問學生答或者是老師一個人講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刻板的印象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數(shù)也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失敗品。因此,作為高中的物理老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創(chuàng)新物理課堂,引進課堂小實驗來培養(yǎng)能夠為社會所用的真正的人才。例如:學習高中物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時,可以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可以在開課之前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拿兩本物理書交叉一次疊加在一起,你能把兩本書拉開嗎?為了防止拉的時候書頁散開,可以在書的上表面再壓一個重物(比如一本書),下表面貼著桌子。讓一個學生來做,結果他把兩本書來開了。第二次,老師把兩本書幾頁幾頁的多次交叉(比如20次以上),重復去做這個實驗。同學們猜想結果又會如何呢?由于未知,所以學生會紛紛猜測,這樣就調動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也有了參與感。大多數(shù)學生會憑感覺的認為這一次也會拉開。老師就可以將這一懸念留后,實驗結果兩本書并沒有被拉開。相反的結果往往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渴求也會越來越濃厚。繼續(xù)找兩個學生拔河式的去拉開這兩本書,結果還是沒成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學生紛紛回答,是摩擦力的緣故。老師接著再次提出問題,前后兩次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摩擦力怎么會這么大?學生有的猜測接觸面積變大了,有的猜測摩擦力的個數(shù)變多了。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數(shù)有關,讓我們一起學習揭開其中的奧秘。通過簡單的課堂小實驗引導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的主動的去學習,這樣才能呈現(xiàn)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效果。
2.加強教師的實驗水平,提高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許多物理老師缺乏實踐經(jīng)驗,甚至許多物理老師只能紙上談兵,沒有實驗性的動手能力。作為高中物理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強自身的實驗水平。物理老師時刻保持對這個時代、社會、自然的好奇心,才能將新的事物引進高中物理實驗課堂,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水平。老師是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橋梁和紐帶,老師作為這兩事物之間的傳送帶,需要不斷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切忌因為教師的教學滯后而耽誤學生的學習。
許多學生實驗水平和學習能力往往會受到老師的教育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嚴于律己,精心準備實驗素材并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為更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真正能為國效力的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作為一名高中物理的教學工作者,必須時刻保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意識和積極的工作心態(tài),將終身學習作為自己人生的總的目標,不斷加深自身與時代的聯(lián)系,避免被時代淘汰,做時代發(fā)展的先驅者,要走在時代的最前沿,為學生帶來最新的教學內容,真正做好學生的領路人。
高中學科沒有副科,物理是所有科目中的一個難點,也是拉開分值的一個重點。如果想學好物理,克服學生厭倦物理的消極情緒。老師必須從自身出發(fā)來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的枯燥教學模式,將課堂歸還與學生這一主體,引進高中物理小實驗,帶動學生探究物理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驗中找尋物理的真理,讓學生對物理充滿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和好奇心。除此之外,作為高中物理老師,也應當反思自身在教學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培養(yǎng)真正的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