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程正銀,張旭輝,徐海林,陳宏才,余洪濤,尹暢,周國鋒,陸紅艷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因2019年12月發(fā)生在中國武漢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fā)現(xiàn),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命名,其引起的肺炎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CT檢查在COVID-19診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納入臨床診斷的依據(jù)[2]。本文總結經(jīng)SARS-CoV-2核酸檢測陽性的64例患者的病例資料,初步分析其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CT影像學特征,旨在提高對該病的診治水平。
1.病例資料
搜集本院2020年1月3日-2020年2月7日經(jīng)核酸檢測陽性的64例COVID-19患者的病例資料,排除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支原體、衣原體肺炎,符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確診病例依據(jù)[2]。記錄64例患者初次就診的時間及癥狀,包括發(fā)熱、咳嗽、乏力、胸悶、頭痛、肌肉酸痛、咽痛、腹瀉。實驗室檢查包括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超敏C反應蛋白、血沉及D-二聚體。
2.檢查方法
患者采用仰臥位,頭先進,屏氣方式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采用GE 64排optima680螺旋CT,掃描模式螺旋,管電壓120kV,管電流smart ma,螺距1.375:1,旋轉時間1.0s,重建10mm肺窗(窗寬1000HU,窗位-700HU),10mm縱隔窗(窗寬350HU,窗位40HU),0.625mm標準窗。Siemens 32排Somatom go up螺旋CT,掃描模式螺旋,管電壓130kV,管電流smart ma,螺距1.15:1,旋轉時間0.8s,重建1mm/10mm肺窗(窗寬1000HU,窗位-700HU)BR60,1mm/10mm縱隔窗(窗寬350 HU,窗位40HU)BR40。
3.影像學病程分期
COVID-19患者從臨床癥狀出現(xiàn)至肺部出現(xiàn)異常影像,一般為2~3天,定為病變早期;病變早期的影像改變多在3~7天內迅速進展,進行性加重,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后10~14天進入最嚴重階段,肺部異常影像達到最高峰,定為病變進展期;發(fā)病后10~14天病變由最高峰開始吸收,定為病變吸收期。
4.圖像分析
由兩位有10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影像診斷醫(yī)師分別進行圖像的診斷,判斷病變部位、病變影像特征。磨玻璃影(病變的密度比血管密度低,其內可見血管影像);磨玻璃影伴實變(病變的密度不均勻);斑片樣實變影(不規(guī)則均勻高密度,其中無充氣支氣管征);大片實變影(病變的密度比血管密度高,其內不能見到血管影像;有時可見充氣支氣管征);間質改變(小葉間隔增厚、纖維條索及網(wǎng)狀結構)。若診斷結果不一致,討論后取得一致意見。
問:確實,作者在投稿時需要遵循一定的文章結構,主要內容包括文獻綜述、理論框架、分析方法等都需要在文章中有明確的說明.那么您認為為什么出現(xiàn)文章評審過程中通過對文章結構各部分有無決定是否錄用的規(guī)則呢?
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對早期、進展期、吸收期三組間的影像表現(xiàn)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COVID-19患者一般資料、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
在本組64例COVID-19患者中,男31例,女33例,年齡28~84歲,平均(54.55±14.04)歲。64例患者中,發(fā)熱54例(84.37%),咳嗽45例(70.31%),乏力29例(45.31%),還有胸悶、頭痛、肌肉酸痛、咽痛、腹瀉等癥狀(表1)。外周血白細胞正常及降低63例(98.44%),淋巴細胞計數(shù)正常50例(78.13%),下 降14例(21.87%),超敏C反應蛋白51例(79.69%),血沉上升48例(75%),D-二聚體升高30例(46.88%),見表2。
2.COVID-19病變部位分布、病變累及肺葉個數(shù)
64例患者病變分布早期即呈現(xiàn)雙肺多葉、多發(fā)的兩多特征,累及雙肺多葉早期組60例,進展期組63例,早期、進展期、吸收期三組病例分布無明顯差異(表3)。
表1 COVID-19年齡、性別及臨床表現(xiàn)構成比
表2 COVID-19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
表3 COVID-19早期、進展期、吸收期病變分布情況
3.COVID-19早期、進展期、吸收期肺部CT表現(xiàn)特點
本組中患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CT影像學表現(xiàn)(表4)。其基本征象有: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實變、斑片樣實變影、大片實變影、間質改變(小葉間隔增厚、纖維條索及網(wǎng)狀影)。早期組61.53%表現(xiàn)為雙肺多發(fā)淡薄磨玻璃結節(jié)及斑片影(圖1a,3a),磨玻璃影內可見血管及細小支氣管,病變分布各個肺葉,多位于胸膜下(圖1a,2a,3a)或葉間胸膜下(圖1a~c)。極少數(shù)早期即可出現(xiàn)“鋪路石征”(圖2a)。進展期組往往有多發(fā)新病灶出現(xiàn),新病灶CT表現(xiàn)與上述早期病灶相似。38.17%原有磨玻璃影出現(xiàn)大小、程度不等的實變,即磨玻璃影伴實變(圖2b,3b),也可融合(圖1b),少部分表現(xiàn)為吸收(圖1b),有暈征(圖2b,3b),實變病灶內可見空氣支氣管征(圖2b)。也可見小葉間隔增厚及纖維化(圖2b,3b,3c),“鋪路石征”較早期病變更為多見。病變進一步發(fā)展者以雙肺彌漫性實變?yōu)橹鳎芏炔痪?,雙肺大部分受累時呈“白肺”表現(xiàn)。同時可見纖維條索影。部分患者病變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xiàn)纖維條索影(圖1b)。吸收期組病變范圍縮小,密度逐漸減低,磨玻璃影、斑片狀實變、大片實變減少(圖1d,2c,3d),34.68%可見較多纖維條索影(圖1d,3d),小葉間隔增厚、胸膜增厚,葉間胸膜增厚甚至牽拉移位(圖3d),亦可見原磨玻璃影縮小甚至完全吸收,胸膜恢復光整(圖2c)。
表4 COVID-19早期、進展期、吸收期肺部CT表現(xiàn)特點
圖1 女,38歲,發(fā)熱2天。a)發(fā)病2天雙肺下葉胸膜下多發(fā)淡薄磨玻璃結節(jié)及斑片影,其內可見血管走行,葉間胸膜下見微小磨玻璃結節(jié);b)發(fā)病6天雙肺下葉胸膜下多發(fā)磨玻璃結節(jié)及片狀影范圍擴大,鄰近胸膜增厚,小葉間隔增厚,葉間胸膜下微小磨玻璃結節(jié)實變明顯,可見纖維條索影;c)發(fā)病12天雙肺磨玻璃結節(jié)及片狀影范圍擴大,實變增加,部分病變融合;d)發(fā)病21天雙肺下葉胸膜下多發(fā)磨玻璃結節(jié)及片狀影范圍減少,密度減低,鄰近胸膜未見明顯增厚,葉間胸膜下微小磨玻璃結節(jié)密度變淡。 圖2 女,38歲,發(fā)熱伴咳嗽3天。a)發(fā)病3天右肺下葉胸膜下大片狀磨玻璃影,呈"鋪路石"征,小葉間隔清晰顯示,病變內可見清晰的血管、細小支氣管走行;b)發(fā)病5天右肺下葉大片磨玻璃影范圍擴大,實變增加,左肺下葉出現(xiàn)片狀混合磨玻璃影,病變中央部分密度較高,周圍密度較低,呈暈征;c)發(fā)病15天右肺下葉胸膜下多發(fā)淡薄斑片狀磨玻璃影,左肺下葉病變基本吸收,胸膜較光整。圖3 女,47歲,咳嗽3天就診。a)發(fā)病3天左肺下葉胸膜下小片狀淡薄磨玻璃影;b)發(fā)病6天雙肺胸膜下新發(fā)多個磨玻璃結節(jié)及片狀影,左肺病灶范圍擴大,呈暈征,鄰近胸膜增厚;c)發(fā)病10天雙肺病灶實變明顯擴大,部分可見條索影,部分小葉間隔增厚;d)發(fā)病16天雙肺下葉胸膜下病變范圍減少,可見多發(fā)片狀影及條索影,邊界較清晰,鄰近胸膜增厚,左側葉間裂局部增厚且向后偏移。
1.COVID-19臨床表現(xiàn)
本組64例COVID-19患者中,年齡28~84歲,平均54.5歲,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人群普遍易感。60歲以上者占39.06%,說明老年人更容易感染,可能是與老年人基礎疾病較多,免疫力低有關。
本組患者就診時84.37%發(fā)熱,70.31%咳嗽,45.31%乏力,同時還有胸悶、頭痛、肌肉酸痛、咽痛、腹瀉等其他癥狀。與鐘南山院士在2020年1月28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講的發(fā)熱仍然是COVID-19的典型癥狀一致。從發(fā)熱到肺部CT出現(xiàn)病灶陰影一般為2~3天,通過螺旋CT掃描技術應用及薄層CT上閱片觀察,有可能發(fā)現(xiàn)更多潛伏期及無癥狀患者。
2.COVID-19實驗室檢查
本組患者中實驗室檢查發(fā)現(xiàn)外周血白細胞正常及降低(98.44%),淋巴細胞計數(shù)正常及下降(100%),超敏C反應蛋白(79.69%),血沉上升(75%),D-二聚體升高(46.88%)。提示外周血白細胞正常及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shù)正常及下降時結合有相關流行病學史,需高度注意排查有無COVID-19。本組統(tǒng)計與黃璐等[4]肺炎報道的COVID-19不同臨床分型間CT和臨床表現(xiàn)的相關性研究中101例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減低的結果一致。本組患者就診時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21.87%),比例較少可能與疾病處于早期有關。
3.COVID-19早期、進展期、吸收期CT特征
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病變影像發(fā)展,本組將COVID-19影像學病程的CT表現(xiàn)分為3個階段:早期、進展期和吸收期。
早期:本組64例中磨玻璃影占61.53%,磨玻璃影伴實變占19.23%,斑片影、大片實變影分別占8.97%、10.25%,說明病變早期以磨玻璃影為主。60例為雙肺多葉,早期病變即為多發(fā),病變以胸膜下肺外周為主,其發(fā)病生理學基礎尚不明確,有可能是炎性細胞因子風暴引起了肺炎[4]。影像學檢查是診斷COVID-19快捷、方便的手段之一,胸部X線檢查對于病變處于早期,或磨玻璃密度為主改變的漏診率較高。CT尤其是HRCT的優(yōu)勢在于其空間分辨力較高,不受層面以外結構的干擾,通過后處理技術多平面、多方位顯示病灶的細節(jié)[5]。對于早期就診患者,雙肺胸膜下多發(fā)淡薄磨玻璃影,需要高度懷疑COVID-19早期改變,還需鑒別其他病毒性肺炎、細菌性炎、血管性病變。本組均排除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支原體、衣原體肺炎。對于單發(fā)病變,需要與早期腫瘤、慢性炎癥鑒別。
進展期:進展期38.17%磨玻璃影伴實變,20.61%大片狀實變,23.66%可見纖維條索影。早期、進展期CT影像學表現(xiàn)兩組比較,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實變、大片實變、纖維條索影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磨玻璃影伴實變的影像表現(xiàn)更為多見。進展早期病理學機制為肺泡腔內聚集大量富細胞滲出液、間質內血管擴張滲出、二者均導致肺泡及間質水腫進一步加重,纖維素樣滲出經(jīng)肺泡間隔將每個肺泡聯(lián)通起來形成融合態(tài)勢[1]。在進展早期即現(xiàn)纖維化表現(xiàn)是否為病變逆轉的特點,仍有待于資料的進一步積累[6]。本組23.66%可見纖維條索影,說明在進展期病變進一步發(fā)展的同時部分開始修復。早期磨玻璃病灶邊緣模糊,其后磨玻璃病灶邊界逐漸清晰,“鋪路石征”亦較早期病變更為多見,通過早期與進展期影像表現(xiàn),我們推測COVID-19病理上首先是侵犯肺間質,繼而是肺實質的改變。
吸收期:吸收期29.03%磨玻璃影伴實變,23.39%大片狀實變,34.68%可見纖維條索影。早期、吸收期CT影像學表現(xiàn)兩組比較,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實變、大片實變、纖維條索影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早期、吸收期的影像學表現(xiàn)二者較容易區(qū)別。進展期、吸收期CT影像學表現(xiàn)兩組比較,磨玻璃影伴實變、纖維條索影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纖維條索影的比例增多,說明病變以吸收、好轉為主,與管漢雄等[7]報道的一致;磨玻璃影、大片實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吸收期磨玻璃影縮小、密度減低甚至完全消失。磨玻璃影始終貫穿在整個病變影像改變的進程中。
通過本組64例患者不同時期影像學分析,COVID-19的CT影像特征是:磨玻璃影最常見;累及間質、實質;胸膜可有增厚,但積液少見;短期變化較大,3~5天內可由局限性病灶發(fā)展成兩肺彌漫性病變。
COVID-19的CT表現(xiàn)在不同時期具有一定的特征。早期雙肺胸膜下多發(fā)的局限性磨玻璃影,進展期病變進展迅速,雙肺多發(fā)磨玻璃影伴實變,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纖維條索影,病變嚴重者出現(xiàn)“白肺”表現(xiàn),吸收期病變范圍縮小,密度逐漸減低,可見較多纖維條索影,原磨玻璃影縮小甚至完全吸收。COVID-19主要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胸部影像表現(xiàn)綜合性診斷。雖然準確的COVID-19的RNA檢測具有診斷意義,但是樣本質量、樣本收集時機、污染和技術問題等情況的影響下,其假陰性較高。胸部CT檢查作為COVID-19與肺部其他疾病鑒別診斷的方法,優(yōu)勢顯而易見,更能直接反映本病的規(guī)律性和特征性變化,提供影像學診斷依據(jù),對COVID-19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有較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