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翠霞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拓展美、發(fā)揚美。語文教師要從教材的審美內(nèi)容著手,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審美的方法,還要善于抓住重點字、詞、句、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語文教學;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拓展美;發(fā)揚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06-0033-02
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讓學生有美的感受。那么,在語文課堂中怎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呢?其一是從教材的審美內(nèi)容著手。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神話《女媧補天》、傳說《西門豹》、童話《巨人的花園》《小木偶》等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詩歌《贈汪倫》《詠柳》、散文《荷花》《鳥的天堂》都展現(xiàn)了優(yōu)美的意境……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內(nèi)容的美。其二是要注意教給學生審美的方法。學生的審美觀點總是處在顯淺的外表中,還不懂得從理性的角度審美,因而教學時就必須注意這個方面,教給學生有效的方法。針對以上兩點,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
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呢?這就得從課文的詞句段入手,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發(fā)現(xiàn)美。
如教《鳥的天堂》時,光看課題,學生會產(chǎn)生“鳥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天堂,應該很美吧”的疑問,于是他們就會產(chǎn)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師就可以順著學生的疑問,抓住大榕樹枝繁葉茂和生機勃勃的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大榕樹為何被稱為“鳥的天堂”。首先,從“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發(fā)現(xiàn)綠葉的茂密美。接著,學習句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蔽覇枌W生:“什么東西才‘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是陽光,是燈光,是……”“那葉子為什么能‘明亮地照耀我們的眼睛呢?”“因為葉子太綠了,綠得發(fā)光,綠得發(fā)亮啊!”“想想看,滿樹都是那綠得亮晶晶的葉子,多么美麗,多么神奇的樹??!難怪成了鳥的天堂!”這樣還不算,還有作者的想象:“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卑l(fā)光、發(fā)亮的綠葉上,仿佛綴滿了一個個活潑的小精靈,在躍動,在舞蹈,在演奏生命的贊歌——這就是大榕樹的勃勃生機,讓人贊嘆,讓人驚喜。寫到這里,作者戛然而止,發(fā)出感慨:“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干練而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了作者的諸多情緒,是激動也好,是贊嘆也好,是興奮也好,千言萬語都化成了一個詞——“美”。這個最普通的詞,恰到好處地應用卻超過了所有華麗的辭藻,煥發(fā)出了最美麗的色彩。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感受描寫鳥的畫面?!按蟮?、小的、花的、黑的”,這組寫小鳥外形的詞語寫出了小鳥的靜態(tài)美,讀著這抑揚頓挫的文字,學生眼前也浮現(xiàn)了一幅千姿百態(tài)的“百鳥圖”;而另一組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寫出了小鳥的動態(tài)美。讀著這富有節(jié)奏感的句子,腦海中出現(xiàn)的是眾鳥快樂戲耍的美麗畫面。這樣抓句子,讓學生反復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學生體會到了美。
二、讓學生感受美
教學中,僅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還不夠,還要讓學生感受到美。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呢?我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1.面一面。《鳥的天堂》的作者所描寫的大榕樹成了學生感受美的入口。學生說:“大自然這么美的景色不動手畫畫,手實在癢得無處安放!”學生的情緒高漲,進一步升華了美的情感。而文章作者是這樣說的:“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南國的樹,到底美在哪兒呢?我讓學生自由朗讀描寫榕樹的段落,體會這樹的美。單有樹,只是靜態(tài)的美,所以必須得有鳥,所以學生同時也要朗讀描寫鳥的段落,感受鳥多的動態(tài)美。體會夠了,就把這美景畫下來,然后再評一評誰畫得最美。
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xiàn)出來,能夠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lián)系起來,還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通過評畫,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演一演。《七顆鉆石》這篇課文寫了一個小姑娘的心靈美。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我讓一個女生飾演善良的小姑娘,另一個女生扮演小姑娘生病的媽媽,選兩個男生,分別演小狗、討水喝的過路人。學生熟悉課文后,開始按課文情節(jié)表演。演出完畢后進行討論:“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故事的結(jié)尾,小姑娘會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課文沒有寫出來,那么,我們展開想象,講講這個故事,并續(xù)編這個故事?!边@樣通過演和想,學生在表演和想象中受到了心靈的熏陶。
3.比一比。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巨人的花園》《藍樹葉》這類內(nèi)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時,可設計一些問題,如《西門豹》中誰的行為是美的,誰的行為是丑的,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能夠識別什么是假丑惡,什么是真善美。
通過畫、演、比的方法組織學生動手、動腦、實踐,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學生就能感受到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三、讓學生拓展美
我們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如《贈汪倫》這首詩的語言極富有詩情畫意?!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首先描繪李白“將欲行”時,“忽聞”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朋友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詩人先用“深千尺”寫出桃花潭水很深,緊接著用“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zhuǎn),更加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自己那份真摯的友情比桃花潭水更加深。全詩語言直接流暢,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那種意蘊美令人嘆服。詩情畫意,即詩中有情,畫中有意,言雖盡,而意無窮。學生在讀這首詩的時候,頭腦中一定會浮現(xiàn)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結(jié)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詩人,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動作呢?”這美妙的想象就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中。
四、讓學生發(fā)揚美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這一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2001年,我國政府根據(jù)地震救援的需要,成立了一支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2003年2月,救援隊首次參加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搶險救援,出色完成了任務,得到了聯(lián)合國官員的高度贊揚。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體會:地震發(fā)生后,中國立即向地震災區(qū)派出救援隊,“他們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布邁爾代斯”(救災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他們一下車,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在受災嚴重,余震還在不斷發(fā)生的情況下,救援隊仍然投入工作(隊員們在困難和危險的處境中仍然堅持救災,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和犧牲精神);救援隊在搜索犬的幫助下,救出了一個男孩(高超的救援技術使救援成功)。整篇文章雖然沒有優(yōu)美的語言,但救援隊隊員們高度的責任感和祖國榮譽感和舍己為人的高尚人道主義精神卻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隊員們的行動美、心靈美很值得學生學習并發(fā)揚光大。
所以,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重點字、詞、句、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拓展美、發(fā)揚美。這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