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胡佳凡
摘要:徽州民歌是誕生于徽州地區(qū)的一種藝術形式,由于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受到當?shù)胤窖缘挠绊?,因此徽州民歌在音韻、用詞乃至語言修辭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十分獨特的特點。文章針對徽州民歌的腔韻進行研究,從而探究徽州民歌腔韻特色。
關鍵詞:民間藝術;徽州民歌;腔韻
中圖分類號:J642.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0-0085-02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之地,古代徽州是徽商的發(fā)祥地?;諏W研究包括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徽州民歌,以及“新理學、新醫(yī)學、徽州盆景”等文化藝術形式,流傳廣泛且深入。
徽州的方言與吳語的方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但是徽州內(nèi)不同地區(qū)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性,徽州的地形廣泛分布著丘陵和山地,這個地形特點促成了“隔山”土話的形成和流傳。同時,徽州商人的頻繁交流也使不同的方言相互滲透和影響,從而對徽州方言的形成和進一步的演變產(chǎn)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后來徽州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徽州民歌,徽州民歌運用徽州方言進行演唱,其旋律和節(jié)奏都非常獨特,其唱詞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將結合徽州方言的特點與徽州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分析徽州民歌別具一格的腔韻特征。
一、徽州民歌的旋律和節(jié)奏特征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內(nèi)容豐富,風格多樣,包括小調(diào)、號子、山歌、佛歌等。徽州民歌和它的民謠有著相似的特點,它們既被廣泛傳唱,又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朗朗上口。古時徽州的民歌民謠不計其數(shù),民歌的歌詞有的比較原生態(tài),保留了徽州方言所遺存的古漢語的文字及押韻特征;有的因為當?shù)胤窖詿o法找到對應的漢語普通話文字,故通過音近字或者白話的方式進行表述。
徽州民歌的旋律和節(jié)奏非常復雜,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此外,徽州民歌節(jié)奏有著獨特和自由的特點,其音域也是十分廣闊?;罩菝窀枨{(diào)悠揚婉轉,有很多形式可以用來演奏,有獨唱、二重唱、對唱等形式,表現(xiàn)出人民群眾真誠自由的特點。此外,徽州民歌特有的“哈哈”腔,其基本音樂面貌高亢激昂,節(jié)奏鮮明,仿佛讓聽者置身于流水潺潺的山澗溪畔,該聲腔傳播廣泛,甚至對于徽戲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徽州民歌不僅不同于其他地區(qū)民歌,甚至同在徽州地區(qū)的不同縣,歌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差異化特征也是十分明顯。因為徽州人民分散在各個聚集地,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不同造成人文差異化,民歌曲調(diào)自然不同。
政治對徽州民歌帶來了影響,文化對徽州民歌帶來了影響,經(jīng)濟亦對徽州民歌帶來了影響,三方因素共同造就了徽州民歌調(diào)門和詞義等表現(xiàn)手法上有很多不同?;罩菝窀枰蚱涞貐^(qū)不同有注重吟唱的,重點通過聲音傳達情感;有使用歡脫的節(jié)奏注重韻律感的?;罩菝窀栊煽煞譃閮煞N類型:一種是二、三音,另一種是多個音。此外,徽州民歌的旋律分為前進和跳躍兩個大方向?;罩菝窀璧男墒至鲿唱毺?,節(jié)奏也非常清晰歡快,給聽眾帶來了一場華麗的聽覺盛宴,陶冶了情操。
不同縣的徽州民歌在節(jié)奏和旋律上的差異化特征也是顯著的?;罩菝窀璧姆N類繁多,其旋律和節(jié)奏的不同是重要的區(qū)分特征之一。敘事歌的重點在于歌詞,在旋律和節(jié)奏上的變化就簡單了許多,其中的旋律較為平穩(wěn)。但是山歌則音調(diào)高昂,音域偏窄,節(jié)奏短促,曲調(diào)變化突出。情歌旋律十分優(yōu)美,其節(jié)奏感也是比較突出,將情人間互相傾訴愛慕之情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兒歌節(jié)奏歡快,旋律較為單一,但是曲調(diào)的變化較多也算是為兒歌帶來了不一樣的風趣;另外,也是為了方便兒童的學習和傳唱,相對簡單。
二、徽州民歌歌詞的音韻與特色
徽州民歌的歌詞也是十分獨特有亮點的。歌曲的兩要素是歌詞和曲調(diào),一首好的歌曲,不僅要求曲調(diào)動聽,更要求歌詞有一定的水平?;罩菝窀璧母柙~完美地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把音樂和文學融會貫通,結構布局合理,歌詞富有深意,為徽州民歌廣為流傳打下堅實的基礎。
歌詞創(chuàng)作時,徽州民眾將文學手段運用得出神入化,讓歌詞得到升華?;罩菝窀柚械奈膶W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比較直接的創(chuàng)作手法,比如白描;另外是比較夸張的創(chuàng)作手法,例如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敘事時鋪陳直敘是徽州民歌歌詞創(chuàng)作中最常見的寫作手法,在徽州民歌中,很多歌詞的創(chuàng)作都是采用了這種寫作手法。在一些敘事歌中,這種手法的應用更為多見,比如經(jīng)典的徽州民歌《寧愿嫁給種田郎》,其歌詞為:“悔呀悔,悔不該嫁給出門郎,三年兩頭守空房。圖什么高樓房,貪什么大廳堂,夜夜孤身睡空房。早知今日千般苦,寧愿嫁給種田郎。日在田里忙耕作,夜半郎哥上花床……”字字句句,毫不華麗煩瑣,反而是用最為樸實的語言對新娘錯嫁進行了描述,字字真摯,直白的訴說更富感染力,讓聽者無不感慨嘆息。徽州民歌鋪陳直敘的特點也與徽州的民風民俗有著密切的關系?;罩莸靥幧絽^(qū)與三省交界處,古代交通較為閉塞,當時的徽州與外界接觸甚少,使得徽州地區(qū)的民風更加淳樸并且更加完整地保留下來,淳樸的民風也造就了徽州民歌鋪陳直敘的樸實文風。
再則就是徽州民歌歌詞中如排比、押韻等的應用,已經(jīng)爐火純青。例如徽州民歌《茅花青青》中,就有這樣的歌詞:“茅花青青呀,葛筋金黃黃。打雙新草鞋,錐哥快穿上。磐皮青青呀,竹篾金黃黃。打頂新磐笠,錐哥也戴上。麥苗青青呀,油菜金黃黃;出門錐哥哥,界妹記心上。”這首歌的歌詞將排比應用其中,演唱者唱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而在徽州民歌《一朝日頭一朝陰》中,歌詞是這樣的:“一朝日頭一朝陰,把郎曬得汗雨淋。叫了揭開哥哥衣,送郎一條抹汗巾。”這首歌在唱詞上結合徽州方言的獨特音韻進行押韻,“陰、淋、巾”在徽州方言中所押的是同樣的韻,徽州地區(qū)方言特有音韻的使用具有徽州民歌獨特的韻味,使得聽眾欣賞時獲得藝術和文學的雙重審美愉悅感。
襯腔虛詞在徽州民歌中的運用體現(xiàn)了徽州人民的語言習慣和一些特殊的演唱技巧。在徽州民歌的唱詞中,襯詞、襯字的運用十分廣泛,其運用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作為引子出現(xiàn),另一種則是在歌詞中充當一些必備元素。有的徽州民歌的歌詞中,襯詞是作為情感的表達被運用的,用來增強情感的抒發(fā);有的則是用來進行歌曲強調(diào)的修飾和完善,使歌曲更為完整順暢?;罩菝窀柚幸r腔虛詞的廣泛運用為其增添了些許色彩,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而且這些襯腔虛詞的地域色彩十分濃厚,使得徽州民歌的民族風格更加獨特。在《十月懷胎》里,段中先是用了“哎酶哎酶喲嗬”來開頭,作為引子,“酶喲嗬”等襯字源于徽州先民的徽州古語,流傳至今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反而成為現(xiàn)代徽州人民常用的語氣詞、助詞等,徽州的民族風格十分明顯。又如作品《賣花線》,“今早天氣(嘛)好(啊呀),擔子又挑上了肩肘膀(唉),一挑挑到大姐面,早上買花線(嘛咿呀嘿嘿)”當中的“唉”原本是用來放在各行業(yè)名稱后面表示各行業(yè)的從業(yè)者,現(xiàn)在已逐漸演化成為語氣詞之一,加在徽州民歌中,使得聲腔更加動人,而且如此口語化的歌詞,也有利于徽州民歌的廣泛傳播。
徽州民歌是徽州人民生產(chǎn)勞動智慧的結晶,善于從生活中發(fā)掘藝術素材的徽州民眾將當?shù)氐臍v史、科學、文化、風俗、哲學等因素結合起來,使民歌成為徽州人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應該讓徽州民歌在這個時代下重新注入生機,令其得以更加廣泛流傳。
參考文獻:
[1]趙日新.徽州民俗與徽州方言[J].民俗研究,1997,(3):78-80.
[2]卞利.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史一豐,賴舒景,黃萍.徽州民歌傳承方式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7).
[4]蘇燕.基于二度創(chuàng)作的海南本土歌曲演唱探微[J].青年文學家,2011,(7).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lody of Huizhou Folk Songs
LI Jing-jing,HU Jia-f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Anhui 230012,China)
Abstract:Huizhou folk song is a kind of art form which was born in Huizhou area.Because the form of the folk song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dialect,it has very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rhyme,words and language rhetoric.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melody of Huizhou folk songs,so as to explore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folk art;Huizhou folk song;me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