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萍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yī)二院內(nèi)四科 山東 泰安 271000)
經(jīng)外周靜脈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術(PICC)可較大限度的減輕外周靜脈頻繁穿刺導致的患者痛苦及外周靜脈損傷,見藥物外滲,確保靜脈通道的留置時間[1],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但此技術操作要求高,尤其對導管尖端位置的要求十分精確,一般以導管尖端留置于上腔靜脈下1/3部位、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為宜[2]。為更好的確保PICC 導管尖端位置,本研究主要探討心臟超聲技術定位導管頭端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需行PICC 導管置入術患者80 例,入組前與患者家屬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年齡為35 ~80 歲,均為初次置入PICC 導管。精神狀況正常;排除: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心臟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血液系統(tǒng)感染者、穿刺部位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5 ~79 歲,平均(60.2±1.9)歲,住院時間1 月~6 月,平均(2.8±0.3)月;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0~80 歲,平均(60.3±2.0)歲,住院時間1 月~6 月,平均(2.9±0.2)月,兩組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應用美國巴德公司提供的Groshong 經(jīng)外周靜脈中心靜脈導管,其中超聲應用深圳華聲公司提供的Navis 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系統(tǒng)。在操作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及護患溝通。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具有5 年以上經(jīng)外周靜脈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術經(jīng)驗的護理進行,操作采用改良塞丁格技術。導管尖端位置判斷上對照組于置管后通過常規(guī)X 線攝片法定位;觀察組操作過程中使用心臟超聲進行定位,操作時有超聲科醫(yī)師進行實時心臟超聲定位與指引,當超聲顯示心尖四腔心切面后,進一步明確右心房位置,在上腔靜脈或右心房部位出現(xiàn)導管顯影后,調(diào)整導管尖端位置,確定導管留置位置。
比較兩組導管尖端移位及導管未達指定位置情況,比較兩組置管耗時及穿刺出血情況。
觀察組發(fā)生導管尖端移位及導管未達指定位置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導管尖端移位及導管未達指定位置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置管耗時短于對照組(P<0.05),穿刺出血少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置管耗時及穿刺出血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置管耗時及穿刺出血情況比較(±s)
組別 置管耗時(min) 穿刺出血(ml)觀察組 23.3±2.6 2.5±0.3對照組 31.5±3.9 5.6±0.6 t 11.064 29.227 P 0.000 0.000
對于PICC 置管患者,目前尚無儀器設備能置管明確導管尖端位置,尤其是運用于術中明確導管穿刺情況[3]。臨床多以置管前患者體表投影進行測量,通過置管深度評定導管尖端位置,但其準確率低,具有較高的假陽性率與假陰性率[4]。另外在置管完成后則通過X 線透視法進行導管尖端定位,是目前臨床最常用方法,但其時效性差,同時因患者個體化差異,導致X 線攝片定位后易出現(xiàn)導管尖端顯影不良,以及留置過程中的導管尖端移位情況,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5]。心臟超聲技術應用于PICC 導管尖端定位,是目前研究的熱點與重點。
本研究針對留置PICC 導管患者,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X線定位,觀察組則行心臟超聲引導,比較兩組導管尖端移位及導管未達指定位置情況發(fā)現(xiàn),觀察組發(fā)生導管尖端移位及導管未達指定位置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證明應用觀察組超聲引導下定位技術,相對于常規(guī)X 線定位,能有效的減少導管尖端移位,提高導管穿刺準確率。另外比較兩組置管耗時及穿刺出血情況發(fā)現(xiàn),觀察組置管耗時短于對照組,穿刺出血少于對照組。證明應用觀察組超聲引導下定位技術,相對于常規(guī)X線定位,其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
觀察組通過心臟超聲檢查有效的明確導管尖端位置,并通過適當推注生理鹽水觀察超聲圖像聲出現(xiàn)的雪花狀血流渦旋為標準。其不僅能在置管過程中具有實時定位價值,有效的促進導管尖端進入指定位置,而且有利于減少導管異位發(fā)生率及其相關并發(fā)癥。同時心臟超聲如在未探測到導管尖端時則無需破壞已建立操作的無菌臺,無須移動患者,可到達及時有效的調(diào)整導管的目的,僅需在出現(xiàn)導管尖端明確位置的顯影后妥善固定導管即可。
綜上所述:應用心臟超聲技術用于PICC 導管置管尖端位置判斷,具有定位準確,縮短操作耗時,減少操作損傷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