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洪,洛桑丹倫,王浩勛
(武警西藏總隊醫(yī)院影像科 西藏 拉薩 850000)
子宮腺肌病在西藏婦科中的發(fā)生率較高,本病的發(fā)生與患者子宮內膜腺體病變以及間質病變直接相關,且多在中老年女性中發(fā)病。近年來,隨著人工流產率的提升,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生率也不斷提升,給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帶來的嚴重的影響,需要盡早診斷盡早治療[1]。病理學診斷依然為疾病診斷金標準,但其等待時間較長且為入侵性操作,患者依從性較低。超聲是一種無創(chuàng)影像診斷方式,本次研究將針對超聲診斷進行分析。
以75 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為調查樣本,本次調查時間為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颊呔_展手術治療;患者經病理診斷為子宮腺肌??;患者以痛經、月經不調、經期延長為主要表現;患者無子宮畸形者;患者無手術禁忌癥;患者無溝通障礙;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患者年齡平均(49.6±3.5)歲,患者病程平均(6.3±2.7)年,其中有11 例患者合并子宮肌瘤;有9例患者合并巧克力膿腫。
患者入院后均通過腹部超聲、經陰道超聲兩種方式進行檢查,采用菲利浦iU22 儀器進行檢查?;颊呤紫乳_展腹部超聲檢查,而后開展經陰道超聲檢查。
腹部超聲:保持膀胱充盈,患者仰臥位,于下腹部涂抹耦合劑,探頭頻率為3.5 ~5MHz,將探頭平方在下腹部,采用斜切面、橫切面、縱切面對下腹部進行掃描,觀察子宮大小、形態(tài)、厚度以及子宮壁回聲等內容。
經陰道超聲:檢查前排空膀胱,探頭頻率為5 ~7.5MHz,患者截石位,保證外陰充分暴露,于探頭上涂抹耦合劑,將避孕套套在探頭上,將其緩慢插入患者陰道中,直至陰道后穹窿處,抵住宮頸而后開展縱向、橫向等多面掃描,對子宮的形態(tài)、厚度、大小等情況進行觀察。
統(tǒng)計腹部超聲、經陰道超聲診斷結果,并將結果與病理診斷進行比較。
采用SPSS18.0 軟件處理文中數據,卡方值為技術資料檢驗值,P<0.05 視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腹部超聲診斷率為85.3%,經陰道超聲診斷率為96.0%,統(tǒng)計有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超聲診斷率統(tǒng)計
子宮腺肌癥患者子宮呈均勻性增大表現,部分局限性隆起,在生理期可出現子宮增大表現,子宮后壁可見明顯暗區(qū),回聲均勻,無明顯邊界。患者子宮內膜可出現前移表現,病灶周圍以及病灶內部可見稀疏點樣信號,局部病灶內可見星點樣血流或無血流信號。病灶周圍血流信號呈條狀,信號零散程度高,無環(huán)狀、半環(huán)狀信號。
現階段臨床中針對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多數研究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子宮內膜基地受到不明因素刺激導致深層平滑肌肌束改變導致疾病發(fā)生,患者病情可隨著生理期變化產生不同的改變,子宮形態(tài)也會發(fā)生變化。本病在臨床中可根據患者病灶分布類型分為局限型、彌漫型和前/后壁型?,F階段臨床中仍以病理診斷結果為診斷金標準,但由于其操作較為復雜且等待時間較長,因此臨床中需要更高效、準確的方式對疾病進行診斷[2]。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超聲診斷的使用率越來越高,超聲檢查能夠依據病灶回聲、血流情況對病灶形態(tài)、大小以及周圍組織病理改變進行觀察。陰道超聲、腹部超聲是婦科診斷常用的兩種方式。
腹部超聲定位準確、掃描范圍廣、視野更高,在掃描過程中能夠通過橫切面、縱切面對子宮以及相鄰組織進行掃描,觀察子宮肌層病變情況和界限,同時能夠觀察子宮前壁、后壁的情況。雖然腹部超聲優(yōu)點較多,但在婦科檢查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腹部超聲的探頭頻率較低,且腹部脂肪、臟器也會對檢查造成干擾,影響掃描準確性,存在較大的誤診、漏診幾率。尤其是針對腹部脂肪層厚的患者來說十分不適用,其無法準確顯示出子宮的位置、大小,很容易將子宮腺肌癥誤診為子宮肌瘤。若檢查過程中患者腸道內氣體過多而膀胱充盈度不夠則會導致子宮掃描分辨率下降,進而影響超聲檢查準確率。
經陰道超聲檢查是一種新的超聲檢查技術,其具有分辨率高、清晰度高的優(yōu)點,且其能夠在陰道穹窿處直接觀察子宮內情況,對宮腔內細小病變、細微結構的分辨率更高,同時能夠觀察到子宮壁肌纖維的走向以及微小囊腔形態(tài)。經陰道超聲能夠避免腹部脂肪、腹腔臟器的干擾,在檢查過程中對膀胱充盈度無要求,患者無需等待過長時間,且此種檢查可重復性操作,相比腹部超聲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在本次調查結果中可間,經陰道超聲診斷率為96.0%,明顯高于腹部超聲,證明經陰道超聲檢查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診斷。
總的來說,經陰道超聲檢查在子宮腺肌病中的診斷率更高,臨床中也要明確子宮腺肌病的影像表現,做好鑒別診斷,提升子宮腺肌病的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