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中醫(yī)病癥名,是中醫(y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tǒng)稱,也稱為腦卒中。它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導致局部神經(jīng)功能缺失為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主要癥狀為猝然昏倒、神志不清、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等。中風又分為出血性腦中風(高血壓、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引起)和缺血性腦中風(腦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引起),其中以缺血性腦中風居多[1-2]。中風發(fā)病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快,中風發(fā)病率不斷提高,具有發(fā)病急、癥狀復雜、變化快的特點,如不及時處理,病人可在發(fā)病短時間內死亡。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中風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治療過后依然會留有不同程度癥狀,即為后遺癥。偏癱、失語、肢體不濟、面癱等是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的主要癥狀。中風后遺癥癥狀多樣,涉及范圍廣,屬難治病癥,所以,安全有效的康復治療對降低中風后遺癥病人的致殘率尤為重要[3-4]。本研究對166例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病人實施3種不同的針灸方法治療,分析3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治療的166例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病人,根據(jù)針灸方法不同分為溫針灸組、電針組和溫針灸加電針組。溫針灸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齡(56.12±5.26)歲;病程(9.57±2.31)個月。電針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55.43±5.60)歲;病程(10.17±2.18)個月。溫針灸加電針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齡(56.41±5.08)歲;病程(9.52±2.17)個月。3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版腦卒中診斷標準[5]。中風發(fā)病6個月后;腦部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提示有梗死病灶;局部神經(jīng)功能缺損。中醫(yī)診斷標準,主癥:突然昏撲,肢體癱瘓,失語,口眼歪斜,吞咽困難,思維遲鈍。次癥:眩暈,心悸,肢體麻木,舌強。起病急,多發(fā)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fā)病前多有先兆癥狀。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確診為缺血性氣虛血瘀型中風;年齡45~78歲。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器官疾病;對針灸過敏者;精神異常者;嚴重高血壓病人;急性腦出血或腦梗死;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剔除標準: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或發(fā)生并發(fā)癥;出現(xiàn)暈針或過敏;不適合針灸治療而誤被納入者。
1.4 針灸方法 按照第7版《針灸學》教材取穴。溫針灸組:主穴包括曲池、合谷、肩髃、百會、外關、足三里、血海、三陰交穴。配穴,面癱加取太陽、四白、風池、地倉。失語加上星、通里、天柱、金津、玉液穴。上肢不遂加取極泉、尺澤。下肢不遂加取委中、昆侖、環(huán)跳、照海穴。偏癱加取曲澤、陽交、解溪、委中穴。方法:病人取側位,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用1.5寸的不銹鋼毫針,刺入以上穴位得氣后留針不動,取2 cm長的艾條套在針柄上,距皮膚2~3 cm,從艾條下端點燃施灸。每個穴位灸30 min。
電針組:取穴同溫針灸組。操作方法:取病人的肩髃、血海為負極,合谷、三陰交為正極。采用常州英迪 KWD-808 Ⅰ脈沖針灸治療儀,選擇斷續(xù)波,以病人肌肉收縮的適應頻率調整電針儀強度。
溫針灸加電針組:上述方法同時使用。治療過程中艾條要緊固在針柄上,以防艾條脫落燙傷皮膚。病人不能隨意變換體位,以免引起彎針或折針。電針強度應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度。
3組病人均針灸3個療程。隔天針灸1次, 10次為1個療程。
1.5 觀測指標 采用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估治療后的療效,包含語言、上肢癱、下肢癱、面癱、神識、趾癱、眼癥、其他癥狀。采用Barthel指數(shù)(the Barthelin dexof ADL)是在1965年由美國人Dorother Barthel及Floorence Mahney設計并制訂的,是美國康復治療機構常用的一種ADL評定方法。Barthel指數(shù)記分為0~100分。100分表示病人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良好,不需他人幫助,能夠控制大、小便,能自己進食、穿衣、床椅轉移、洗澡、行走至少一個街區(qū),可以上、下樓。 0分表示功能很差,沒有獨立能力,全部日常生活皆需幫助。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記分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級,>60分為良,有輕度功能障礙,能獨立完成部分日?;顒?,需要部分幫助;60~ 41分為。有中度功能障礙,需要極大的幫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40分為差,有重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日常生活 活動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量表共11項,包含意識水平、視野、凝視、感覺、上肢運動、下肢運動、語言、肢體共濟運動、忽視、構音障礙、面癱,評分范圍0~42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神經(jīng)受損越嚴重。
1.6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判定療效。計算方法為:療效指數(shù)=(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前得分×100%。療效指數(shù)≥80%為基本痊愈;55%~<80%為顯著進步;35%~<55%為進步;10%~<35%為稍微進步;療效指數(shù)<10%為無效。
2.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溫針灸組總有效率為87.27%,電針組為76.36%,溫針灸加電針組為94.64%。與溫針灸組相比,溫針灸加電針組總有效率高于溫針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電針組相比,溫針灸加電針組總有效率高于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與溫針灸組比較,①P<0.05;與電針組比較,②P<0.05。
2.2 3組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分均有所下降,溫針灸加電針組評分低于溫針灸組、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3組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溫針灸組比較,②P<0.05;與電針組比較,③P<0.05。
2.3 3組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評分均有所降低,溫針灸加電針組評分明顯高于溫針灸組和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3組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溫針灸組比較,②P<0.05;與電針組比較,③P<0.05。
2.4 3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評分均有所降低,溫針灸組低于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溫針灸加電針組低于溫針灸組和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3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量表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溫針灸組比較,②P<0.05;與電針組比較,③P<0.05。
中風是內科常見的危急重病,中老年發(fā)病者居多,現(xiàn)在亦有年輕化趨勢。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病是在氣血陰陽虧虛的基礎上,在風、火、痰、瘀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上沖于腦而產(chǎn)生的。中老年人由于年齡較大,元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氣虛血瘀型中風[6-9]。在中風發(fā)病6個月之后,經(jīng)過治療殘留的癥狀稱為后遺癥。偏癱、肢體不靈活、語言障礙等是中風后遺癥的常見癥狀。近年來中醫(yī)非藥物療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特別是針灸療法已成為治療中風后遺癥的首選方法。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向世界宣布將中風后遺癥列為針灸的最主要適應證之一。針灸是“內病外治”的醫(yī)術,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傳導配以一定的操作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0-12]。針灸操作簡單,起效快,費用低,對中風后遺癥的康復意義重大。
在本研究將166例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病人分為溫針灸組、電針組和溫針灸加電針組。經(jīng)過3個療程的治療,溫針灸組總有效率為87.27%,電針組為76.36%,溫針灸加電針組為94.64%。溫針灸加電針組的療效較佳,溫針灸組次之,電針組較差。本研究采用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估病人治療后病情的緩解程度,治療后,3組病情輕重診斷標準量表評分均有所下降,溫針灸加電針組的評分低于溫針灸組及電針組。溫針灸是艾灸與針刺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即將艾條套在針柄上并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腧穴,具有溫通經(jīng)脈、行氣活血之效。電針是用針刺得氣后加入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波,可以刺激全身經(jīng)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進中風后遺癥病人的康復[13-15]。溫針灸加電針可有效減輕病人病情,縮短病程,提高預后。中風后遺癥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能力下降,本研究采用生活能力量表評價治療后生存質量,治療后3組評分均有所下降,溫針灸加電針組的評分明顯高于溫針灸組和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溫針灸治療可益氣補血,電針活血通絡,二者結合可舒筋活絡、改善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使病人能夠主動運動,從而提高生活能力。中風是腦神經(jīng)受損而導致肢體、面部神經(jīng)、腦出血等疾病,同時又會并發(fā)其他臟器的疾病,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研究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量表評估治療后全面康復效果,治療后3組評分均有所降低,溫針灸組與電針組相比,溫針灸組低于電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溫針灸加電針組又低于溫針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溫針灸在燃燒時針體可將熱力滲透到人體較深的組織,艾灸加熱產(chǎn)生的紅外輻射可加快組織細胞的代謝,緩解肌肉痙攣,調節(jié)血脂和血糖,降低發(fā)生中風的危險因素。電針所具有的微波電流可刺激肌肉舒展,防止肌肉萎縮,改善肌張力,還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擴張血管,增加腦部血流量,提高受損神經(jīng)細胞的代謝,進而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16]。
綜上所述,溫針灸、電針、溫針灸加電針3種針灸方法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均有療效,并可緩解病情,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且溫針灸加電針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用溫針灸和電針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