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琳,符策月,黃玉偉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寶山分院,上海)
隨著對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不斷深入研究,Hp的致病危害性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但Hp耐藥菌株的不斷產生、昂貴的Hp根治費用、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導致Hp根治失敗的因素常常困擾著我們。本文通過對13年前后不同年齡Hp感染與胃部疾病關系的分析,試圖為進一步完善Hp根治方案提供一些依據。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體檢或各種不適等原因行胃鏡檢查,資料完整并剔除近兩周服用抑酸藥物、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抗生素者。2015年共2179例,年齡20-85歲,其中男1125人,女1054人;2018年共4263例,其中男2232人,女2031人。年齡<65歲為中青年組,年齡≥65歲為老年組。診斷標準符合我國2000年5月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1]各組分別按胃鏡和/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分為淺表性胃炎為對照組;糜爛性胃炎組,萎縮腸化組、不典型增生組、胃癌組、胃潰瘍組為觀察組。所有入選者中,2015年Hp陽性率,男52.1%(586/1125)女48.2%(508/1054),χ2=3.30,P>0.05,差異無顯著性。2018年Hp陽性率,男40.55%(1327/2232),女 39.04%(1698/2565),χ2=1.00,P>0.05,差異無顯著性。
以13C呼氣試驗或活檢組織(Warthin-Starry,W-S)染色陽性者診斷為Hp陽性。
所有數據以率表示,經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005年中青年組1683例,Hp陽性率,淺表性胃炎組32.4%(199/615),糜爛性胃炎組 46.8%(89/190),萎縮腸化組 67.4%(310/460),不典型增生組 77.8%(7/9),胃癌組 60%(9/15),胃潰瘍組86.1%(31/36)。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各組均為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1。2018年中青年組3259例,Hp陽性率,淺表性胃炎組2.9%(42/1440),糜爛性胃炎組82.8%(788/951),萎縮腸化組37.9%(489/1290),不典型增生組47.4%(18/38),胃癌組69.2%(9/13),胃潰瘍組85.8%(127/148)。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各組均為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2。
表1 2005年中青年各組胃病Hp陽性率(%)
表2 2018年中青年各組胃病Hp陽性率(%)
2018年資料顯示Hp陽性率,各年齡段的糜爛性胃炎組均高于萎縮腸化組,差異均有顯著性,且高峰在<30歲,見表3。2018年與2005年比較,Hp陽性率,糜爛性胃炎組2018年高于2005年,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淺表性胃炎組、萎縮腸化組、不典型增生組2018均低于2005年,均為P<0.05,差異均有顯著性。胃癌組因例數少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胃潰瘍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見表4。
表3 2018年不同年齡慢性胃炎Hp陽性率(%)
2005老年組496例,Hp陽性率,淺表性胃炎組33.3%(21/63),糜爛性胃炎組36.2%(17/65),萎縮腸化組44.4%(118/266),不典型增生組 44.4%(4/9),胃癌組 20%(3/15),胃潰瘍組 59.1%(13/22)。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胃潰瘍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其余各組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見表5。2018老年組726例,Hp陽性率,淺表性胃炎組0.9%(2/215),糜爛性胃炎組58.4%(57/89),萎縮腸化組29.1%(123/422),不典型增生組29.4%(5/17),胃癌組55.6%(5/9),胃潰瘍組62.3%(33/53)。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各組均為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6。
表4 2018年、2005年中青年各組胃病Hp陽性率(%)比較
表5 2005年老年各組胃病Hp陽性率(%)
表6 2018年老年各組胃病Hp陽性率(%)
表7 2018年、2005年老年各組胃病Hp陽性率(%)比較
2018年與2005年比較,Hp陽性率,糜爛性胃炎組、胃癌組2018年均高于2005年,淺表性胃炎組、萎縮腸化組、不典型增生組2018均低于2005年。淺表胃炎、糜爛胃炎、萎縮胃炎P<0.01,差異均有顯著性。胃潰瘍組差異無顯著性。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組因例數少而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見表7。胃癌檢出率2018年1.23%低于2005年檢出率3.02%,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8-9。
表8 2018年、2005年胃癌檢出率(%)比較
表9 胃癌與萎縮腸化組Hp陽性率(%)比較
本次回顧性分析發(fā)現,2018年Hp陽性率男40.55%,女39.04%,性別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較2005年明顯下降,低于全國幽門螺桿菌的總感染率56%[2]。Hp按是否表達細胞毒素相關基因(cagA)和空泡細胞毒素基因(vacA),分為I型和II型。I型Hp為高毒力株,在我國等亞洲地區(qū),感染較為普遍;其產生的細胞毒素相關蛋白A和空泡毒素能導致廣泛炎癥,從中產生的白介素-8(IL-8)等炎癥介質能使中性粒細胞活化聚集,誘導急性炎癥細胞產生嚴重的突發(fā)性氧化作用,直接損傷上皮細胞,促進潰瘍發(fā)生[3-5]。這與本次觀察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年齡的胃潰瘍組均與Hp感染密切相關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一致。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Hp感染者在組織學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活動性炎癥。通常以腺體頸部的炎癥為著[6,7],該部正是胃黏膜表層上皮更新、腺體再生的關鍵部位。目前Hp的傳播途徑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和環(huán)境傳播,常始于兒童時期,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發(fā)生、發(fā)展和消退趨勢,而癌前期病變則呈發(fā)生發(fā)展趨勢[8-9]與本次分析發(fā)現2018年各年齡段糜爛性胃炎組Hp陽性率均大于萎縮腸化組,且兩種疾病組均以20-29歲Hp陽性率最高,以老年組Hp陽性率最低相符。提示Hp感染與胃黏膜炎癥和萎縮腸化密切相關,且高峰在20-29歲。兩個年齡組糜爛性胃炎組Hp陽性率2018年均高于2005年;萎縮腸化組、不典型增生組Hp陽性率2018年則均低于2005年;這可能與10余年來人們對Hp根除的重視并不能完全逆轉癌前期病變相關。
本次分析發(fā)現胃癌組與相應對照組Hp陽性率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隨著不同年齡組Hp陽性率2018年較2005年的下降,相應的胃癌發(fā)生率2018年亦較2005年下降,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提示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但胃癌發(fā)病率遠低于Hp的感染率,與相應萎縮腸化組比較(除2018年中青年組外)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提示Hp感染可誘發(fā)胃上皮細胞增殖和凋亡,這可能是造成不同疾病結局的原因。在胃癌這一發(fā)病過程中,Hp的作用可能僅是在其早期萎縮腸化階段,[10]是一個重要的啟動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可能更多地與遺傳基因、機體免疫狀態(tài)、飲食結構、環(huán)境因素等有關。本次數據分析發(fā)現,Hp具有普遍易感性,是胃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啟動因素,與胃炎-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的進展過程密切相關。早期對Hp陽性患者的干預治療,尤其是關注<30歲胃癌高危人群的Hp根除規(guī)范治療,對有效減少胃癌前期病變的發(fā)生,降低胃癌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