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露
摘? ?要: 湖湘文化特指起源于先秦、兩漢時期的楚文化,并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形成新的區(qū)域文化形態(tài),即今湖南省域內(nèi)形成的具有鮮明特征的歷史區(qū)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屬于湖湘人民的哲學、文學、藝術(shù)、宗教、民俗、教育。湖湘文化中憂國憂民、經(jīng)世致用、自強不息、兼容并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zhì),深深影響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曾氏家族,使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家族文化,流傳百年。曾氏家族不乏杰出女性,她們懷有開明、先進的女性教育思想,培育了一批同樣出類拔萃的湖湘女性,進一步豐富了湖湘文化。
關(guān)鍵詞: 湖湘文化? ?曾氏女性? ?女子教育
一、何謂湖湘文化
關(guān)于湖湘文化究竟是什么,學界有不同的看法。萬里總結(jié)了目前學界對于湖湘文化的幾種認識:“其一,認為湖湘文化指的是一種地域文化。其二,認為湖湘文化是一種思想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其三,有些學者將湖湘文化等同于南宋時期的湖湘學派。其四,部分學者認為湖湘文化源于湖南創(chuàng)建于宋代的岳麓書院,將湖湘文化等同于書院文化及培養(yǎng)的少數(shù)文人學者的精英文化。其五,也有學者從地域文化的視角提出了湖湘文化肇源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炎黃時代?!雹伲?1-86)通過對目前湖湘文化的研究成果分析,第一種觀點傳播最廣、影響最大并且?guī)缀醭蔀閷W界定論。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之下,我們認為湖湘文化主要指宋代以來在洞庭湖以南地區(qū),也就是今天湖南省區(qū)范圍之內(nèi)的一種區(qū)域性文化。
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
湖湘文化是湖湘地區(qū)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如今學界對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或者個性特征已經(jīng)有不少探索,并且形成了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即憂國憂民、經(jīng)世致用、自強不息、兼容并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zhì)。
(一)忠君愛國與憂國憂民
愛國情懷,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近代湖湘文化中的愛國憂民精神來源于荊楚文化,首屈一指的便是楚國屈原以死明志,投汨羅江自盡。南宋的張栻,一介文人投筆從戎,在長沙與人民一道抗擊侵略者。明朝的王夫之,在國家存亡之際,憤而挺身組織抗清斗爭。近代湘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有洋務(wù)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挽救民族危亡;后有甲午戰(zhàn)爭后譚嗣同痛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下何處是神州?!眳s依然投身于湖南維新運動②(36-41)。
(二)關(guān)心現(xiàn)實與經(jīng)世致用
所謂“經(jīng)世致用”,就是強調(diào)學習要有利于國家發(fā)展,要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解決社會矛盾,反對不切實際的空談。經(jīng)世致用歷來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zhuǎn)型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務(wù)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見,方力行以終之”,再到魏源的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③(134-136)。正是湖湘人民這樣一代又一代身體力行、求真務(wù)實的精神熏陶,近代湖湘涌現(xiàn)了大批風云人物,皆受到了湖湘文化中經(jīng)世致用精神的影響。
(三)艱苦奮斗與自強不息
湖南在古代處于蠻荒之地,條件十分艱苦。古時,居于此地的楚人在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在接連不斷的戰(zhàn)爭中,形成了自強不息、不畏艱難的性格。陳獨秀曾說:“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湖南人的這種奮斗精神,卻不是說大話,確實可以拿歷史作證明的。二百幾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艱苦奮斗的學者!幾十年前底曾國藩、羅澤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戰(zhàn)的書生!黃克強歷盡艱難,帶一旅湖南兵,在漢陽抵擋清軍大隊人馬;蔡松坡帶著病親領(lǐng)子彈不足的兩千云南兵,和十萬袁軍打死戰(zhàn),他們是何等堅毅不拔的軍人!”④(3-5)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形成了湖南人自強不息的品格,這種精神在推動近代革命的過程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四)圖變求新與敢為天下先
湖湘文化形成伊始,就有敢于創(chuàng)新探索的精神。首先,屈原的極富浪漫的文學體裁顯示了獨立創(chuàng)造性;南宋胡宏主張通過變法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弊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主張對儒學、道學、佛學、玄學等,都應(yīng)“入其壘,襲其輻,暴其悖而見其瑕”③(134-136)。這種獨立的創(chuàng)新精神經(jīng)過歷代傳承,直至二十世紀,一批又一批湖湘革命志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革新圖變,探索了一條又一條革命道路。湖湘文化中經(jīng)久不息的生命力便是湖湘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
(五)博采眾長與兼收并蓄
湖湘地區(qū)地處南北交通要塞,是東西連通的樞紐,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也是各種文化融合、激蕩之地。先秦時期,荊楚文化就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北宋時期,周敦頤糅合儒、佛、道之三家長,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學。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博覽群書、博古通今,他吸收融匯了前朝各代的思想精髓,創(chuàng)立了別具一格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體系。嗣后的陶澍、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毛澤東等湖湘士人思想的形成,無一不受到王夫之思想的熏陶③(134-136)。正是湖湘地區(qū)形成的這種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文化特點,才使湖湘文化源遠流長。
三、曾氏家族中女性的教育思想
曾國藩家族是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大家族,談到近代歷史,無可避免地要講到曾氏家族,其后輩在各行各業(yè)都閃耀著光芒。曾氏家族中,除去廣為人知的各位男性外,也有不少令人欽佩的卓越女性,其中選取了家族中具有獨到教育思想的三位女性進行分析。
(一)郭筠與《富厚堂日程》
郭筠是道光戊戌進士、兩淮鹽運使郭霈之女,晚號藝芳老人。一歲時,與曾國藩次子曾紀鴻定親。后在曾國藩的親自指點下,通讀《十三經(jīng)注疏》《御批通鑒》等書,成為當時名噪京華的才女。三十四歲時,丈夫曾紀鴻病逝,大哥遠在英國,郭筠便承擔起富厚堂的主持工作,擔當起了光復曾氏家族的重任。清末光緒年間,郭筠主持富厚堂的同時,不僅把目光看向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還天天讀時事報紙,關(guān)注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大事,所以在決策各項事務(wù)時,顯現(xiàn)出其氣度及英明。
在當時新舊事物激烈碰撞的局勢,郭筠看到了順應(yīng)時代潮流的重要性,對曾氏家訓進行了修訂,成為《富厚堂日程》。內(nèi)容含六條:一、男女皆應(yīng)知習一樣手藝;二、男女應(yīng)有獨自一人出門之才識;三、男女皆知儉樸,每月所入必要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賬簿。寫算不錯;四、男女皆應(yīng)俠義性成,不應(yīng)行為有虧;五、男女應(yīng)抱至公無私的心腸,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強不求自至矣;六、我家行之,一鄉(xiāng)風化,則強國之根于此矣⑤(69-74)。此《日程》可見郭筠深受湖湘文化影響,且飽含愛國情懷,不僅僅是自家的教育,而是由一家推一鄉(xiāng)及整個國家,心懷天下。此外,郭筠思想非常開明,從《日程》中我們可看到郭筠很早就在家中實施了男女平等教育,這在當時可以說“敢為天下先”。而且,她并不反對兒子在戊戌維新時加入新黨,及至后來孫女曾寶蓀加入基督教,她也是默許的。正是由于郭筠這種先進開明的教育,才使曾家人才輩出。
(二)劉鑒與《曾氏女訓》
劉鑒是曾國藩弟弟曾國荃的次子曾紀官的妻子。她出身官宦世家,詩詞文賦,琴棋書畫,無不涉及。和郭筠一樣,曾紀官病逝后,年僅三十歲的劉鑒便勇敢地擔負起督教曾國荃家族兒孫輩的重任。
在督教兒孫輩的過程中,劉鑒編寫了《集字避復》和《曾氏女訓》兩部獨具特色的家教教材。其中《曾氏女訓》是專為教育女子而編寫的一部女教書。劉鑒非常重視婦女的教育,認為:“無論具何等時代,吾女子具國民母之資格分,所當尊也明矣,而反卑之者何哉?或歸咎于失學也。……母教立,則子若女有智勇而無頹惰,國民之人格勝矣。學業(yè)充,則遇事敢為,當仁不讓,男女之抱負均矣。工藝嫻,則有恃于己,無仰于人,尊卑之分位敵矣。夫然后家益完全之福,國滌半教之羞?!雹匏鶕?jù)先賢“家有賢女,然后有賢婦;有賢婦,然后有賢母;有賢母,然后有賢子孫”的規(guī)訓,結(jié)合時代變化而編撰了這部女教書。自序中寫道:“迄乎時代遞變,……且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腐論,汩人性靈,阻人進化,其害伊于胡底。殊不知女子之失,非患有才,特患有才而不學,有才而不善所學?!缕洳粚W無術(shù),忠不足以衛(wèi)國,孝不足以事長,慈不足以懷幼,明不足以干家,畢生程度惟在室累父母,出嫁累夫子而已,可勝嘆哉!”由此可見劉鑒雖生于長于傳統(tǒng)的儒家道德環(huán)境中,但仍然有著獨立思考,她強調(diào)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朽思想深惡痛疾。除此之外,劉鑒的教育思想中也有著濃厚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提倡女子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會事務(wù),特別是公益活動。指出:“當此時代,百度維新,匪獨家庭之政,已逐節(jié)改良,即屬社會之事,亦不妨留意。故主婦之責任,非若昔日之墨守陳法,俯首深閨,至老死而名不稱者,今則有一技之長、一念之善,皆可發(fā)明于世,誠女界光明之候也。為主婦者,茍事有余閑,貲有余積,遇利國利民之公益,不可不維持贊助,以盡熱心。且近數(shù)年來,婦女中有捐產(chǎn)助餉者,有毀家興學者,有創(chuàng)國民捐者,有立慈善會者,此數(shù)事固屬有財產(chǎn)名位者始可當之,不必人人有此舉,不可人人無此志。”⑥
(三)曾寶蓀與藝芳女校
曾寶蓀自幼跟在祖母郭筠身邊,在富厚堂中讀書。她廣泛地閱讀富厚堂中所藏的各類書籍,積淀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chǔ)。到了中學年紀,曾寶蓀來到上海,先后進入多所教會學校學習。后隨英國教師巴璐義女士來到英國,入西田書院、倫敦大學攻讀學位。
1918年,曾寶蓀從英國回到了長沙,創(chuàng)辦了藝芳女校。與普通傳教士所辦的教會學校不同,藝芳女校是完全在曾寶蓀帶領(lǐng)下由中國基督徒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這正是曾寶蓀回國的最大愿望——創(chuàng)辦中國人的教會女校。并且當時曾寶蓀敢為天下先,沖破了當時封建思想的牢籠,勇敢地站在解放中國女性思想、提升中國女性的地位的第一線。在藝芳女校中,曾寶蓀調(diào)整了課程設(shè)置與娛樂方式,使之更適合女性需求與現(xiàn)代發(fā)展。值得一提的是,曾寶蓀在藝芳女校中為女學生講述婦女衛(wèi)生知識,這在當時是相當進步的。除此之外,曾寶蓀并不壓抑女性審美要求學生統(tǒng)一服裝,而是提倡學生自由穿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曾寶蓀一直堅持男女兩性平等的觀點,由于生理心理上存在的種種差異,因此各司其職,不能說明男女之間有地位高低,只不過分工不同。但是現(xiàn)實社會中,女性地位遠遠低于男性,因此曾寶蓀積極倡導女子解放并投身于女子參政運動。曾寶蓀對于女權(quán)及女性解放有著深刻見解,她認為男女之間僅僅存在心理、生理上的差異,這是由于生物進化造成的,絕不是男女地位懸殊的理由,男女之間分工不同,但地位是相同的。曾寶蓀提出改良社會的前提是提高女性地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曾寶蓀利用一切機會講演、發(fā)聲,發(fā)出中國女性的聲音。曾寶蓀認為在提高女性地位的漫長征程中,發(fā)揮最大作用的是教育,正是教育讓女性站在大眾面前,是教育減輕了對女性的歧視。
藝芳女校充分展現(xiàn)其愛國情懷,五四時期,曾寶蓀積極組織學生成立了“愛國十人團”,愛國十人團是一個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愛國團體。在藝芳校園內(nèi),所有師生不買日貨、不坐日本船,堅持到日本改變對中態(tài)度,愛國十人團才解散。除了與學生一道堅持愛國十人團的原則外,在抗戰(zhàn)時期,曾寶蓀還帶頭向前線捐贈了一百床棉被。
曾寶蓀投身于女性解放運動,創(chuàng)辦了藝芳女校,甚至為此堅持了獨身主義,終身未婚,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女性。
四、結(jié)語
湖湘人民受到湖湘文化的熏染,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性格等各方面,都深深地烙印著湖湘文化的標志。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曾氏家族,與湖湘文化密不可分。湖湘文化在曾氏家族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及至曾氏家族中女性教育思想同樣如此。而且,曾氏女性們以不同的方式繼承了家族文化及湖湘文化中勤儉持家、心憂天下、經(jīng)世致用、圖變求新的精髓,并通過教育后輩、著書立說、興辦學校等方式,將這種文化發(fā)揚光大。
注釋:
①聶萬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及其影響下的精英人物[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②江凌.試論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質(zhì)及其文化精神[J].湖南社會科學,2011(06).
③蔣作斌.略論湖湘文化對湖南教育的影響[J].湖南社會科學,2002(03).
④陳獨秀.歡迎湖南人底精神[J].船山學刊,1999(01).
⑤石瀟純.論曾國藩家族女性對曾氏家風的繼承與發(fā)揚[J].船山學刊,2012(04).
⑥[清]劉鑒.曾氏女訓[M].光緒三十四年(1908)刻本.
參考文獻:
[1]聶榮華,萬里,主編.湖湘文化通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張作功,古夫,主編.湖湘文化與湖南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1.
[3]王興國.略論近代湖湘文化的經(jīng)世致用特點[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06).
[4]蔣作斌.略論湖湘文化對湖南教育的影響[J].湖南社會科學,2002(03).
[5]石瀟純.論曾國藩家族女性對曾氏家風的繼承與發(fā)揚[J].船山學刊,2012(04):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