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妹 鄧明華
近年來,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構及習慣均不斷的變化導致臨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情況逐年增加。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絞痛是臨床較多發(fā)的一類疾病,主要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以及針刺樣疼痛等,與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代謝循環(huán)紊亂有關。在臨床中,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疾病主要應用心臟彩超以及血液生化檢驗進行診斷[1]。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發(fā)病與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及家族史等密切相關,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冠心病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危險因素錯綜復雜,文獻報道C 反應蛋白、血清尿酸、血脂及膽紅素是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2]。本研究選擇108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11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冠心病診斷中血清尿酸聯(lián)合血脂檢測的價值,總結經(jīng)驗?,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2 月~2018 年5 月本院門診108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組,①納入標準: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報告提出的冠心病診斷標準。②排除標準: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非腎功能衰竭患者;非肝膽疾病、腫瘤、痛風等疾病患者;非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及使用過利尿劑患者。觀察組男61 例,女47 例;年齡55~78 歲。另選取11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65 例,女45 例;年齡53~76 歲;無高血壓、肝、腎、冠心病等病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空腹檢測血清尿酸、血脂[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崭?2 h后采血,分別置于普通管和抗凝管中,血標本在室溫下3000 rpm/min 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以尿酸紫外酶比色法測定血清尿酸水平(美國BEEKMAN AU48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中山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酶試劑法(使用美國BEEKMAN AU4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脂水平,試劑由中山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所有檢測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健康體檢者檢測結果均與正常參考值相符。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血清尿酸陽性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清尿酸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脂檢測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TC、TG、LDL-C 均高于對照組,HDL-C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清尿酸陽性率比較(,%)
表1 兩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清尿酸陽性率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血脂檢測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血脂檢測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冠心病主要指脂質(zhì)代謝出現(xiàn)異常,使大量的血液脂質(zhì)沉著在動脈壁上,逐漸形成血栓后使冠狀動脈硬化出現(xiàn)心肌供血不足,最后導致其發(fā)生心絞痛的一類慢性心血管疾病。與冠心病發(fā)病有關的因素包括肥胖、缺乏鍛煉、吸煙以及高血壓高血脂等[3]。肥胖形成機制:血脂中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濃度升高,身體代謝功能異常,體內(nèi)脂肪代謝交換不足,增大血管壓力。據(jù)有關研究顯示,血脂異常是引發(fā)該疾病的危險因素。由于受損的內(nèi)皮細胞被不斷的吞噬,從而會導致發(fā)生低密度脂蛋白(LDL),當冠心病發(fā)病后,LDL 以及TG 水平均會出現(xiàn)明顯升高,會加重對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4]。尿酸水平升高時可能會出現(xiàn)血小板急劇凝集,容易形成血栓,從而導致尿酸在血管內(nèi)不斷的集聚,對血管造成一定的損傷。這些生化檢測指標的變化對冠心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血脂代謝異常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兩者關系密切,TC、TG 水平升高會導致冠心病發(fā)生率升高,而LDL-C 和HDL-C 水平升降波動異常會直接增加冠心病的危險性[5]。脂蛋白內(nèi)富含TG,其與細胞上受體結合易形成泡沫細胞,促進脂質(zhì)在動脈壁的沉積,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同時高TG 水平也可抑制纖溶,促進血小板聚集,促進血凝。低密度脂蛋白對氧化作用具有高度敏感性,LDL可以被自由基氧化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 易沉積在血管壁上,促進粥樣斑塊的形成[6]。臨床研究證實,血清尿酸水平>357 μmol/L 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清尿酸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尿酸水平越高,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越嚴重,每升高59.5 μmol/L 危險性增加48%[7]。血清尿酸可能通過以下機制對粥樣硬化的形成發(fā)揮作用:血清尿酸可以促進血小板聚集,促使冠狀動脈內(nèi)血栓形成;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自由基生成,加速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尿酸結晶增多,沉積于動脈壁,損傷動脈內(nèi)膜[8]。血脂脂蛋白可與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HDL-C 之間進行脂質(zhì)交換,TG 水平越高,交換頻率越高,致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越高,與此相對應的是HDL-C 水平的降低和TG 水平的增多。故其也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之一,簡而言之,TG、TC 水平異常是冠心病形成原因之一,高TC 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冠狀動脈硬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同時,當加大血清內(nèi)尿酸、血脂水平時,冠狀動脈病變范圍就越大,血清尿酸和血脂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病死率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反應病變的一個指標。早期檢測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能夠體現(xiàn)出個體化,從而得到積極的治療及預防冠心病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降低了患者的病發(fā)率及病死率。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血清尿酸及血脂的檢測對其診斷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以明顯反映其指標的變化,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