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
提到海豹,你可能會想到一具碩大的身體趴在石岸上,或者在海洋館里站著拍手手。錯了!那可能是海獅。那同樣喜歡趴著的海象呢?你可能要大喊“頭暈”了。
海獅的頭部長有一對小巧的耳朵,它的四肢更長,形狀像魚鰭;看它的身材,其實也比海豹更“苗條”一些。
海豹的耳朵則呈耳洞狀,遠(yuǎn)遠(yuǎn)看上去只有一個光滑的頭部;它的四肢有爪鉤,與海獅很不一樣。
海象的“大獠牙”就是它最明顯的標(biāo)志。
樹袋熊也稱“考拉”,愛吃桉樹葉、一天能睡二十個小時的它,偶爾會被人說成“袋熊”。雖然樹袋熊和袋熊都生活在澳洲,都長得矮矮胖胖,但其實它們的體型相差很大,一個喜歡棲息在樹上,另一個卻愛在地下挖洞,在遇到危險時的逃跑速度也不是一個等級的。
袋熊的體型很大,身長能超過1米,體重約35千克,是考拉的7倍;它常年生活在陸地,遇到危險時跑得很快,逃脫速度可達(dá)到每小時40千米。
樹袋熊喜歡攀爬在樹上,耳朵像扇子一樣大;它的體長約為70厘米,重約5千克;逃跑速度很慢,每小時只能走200米。
很多小朋友都吃過“小浣熊”干脆面,但包裝上那只黃色毛發(fā)、環(huán)紋尾巴的“小熊”真是小浣熊嗎?其實它屬于小熊貓,與這兩種動物相似的還有貉(háo)子。
小浣熊的毛色更灰暗,雖然尾部也有環(huán)紋,但比小熊貓的更短小。它的爪子則更細(xì)長,方便它在水中沖洗食物和其他雜物。
小熊貓的軀干呈黃褐色,四肢呈黑褐色,并且它的尾巴有紅暗色環(huán)紋,比小浣熊的更長、更毛茸茸。小熊貓的手掌也更厚實。
貉子很好認(rèn),只要看它像狐貍一樣尖尖的嘴,和沒有環(huán)紋的尾巴就能認(rèn)出來。
麂(jǐ)子,常被人讀成“鹿子”,它們的確屬于鹿科,不過長有獠牙。另一種動物和麂子比較相似,俗稱“香獐(zhāng)子”,但它的學(xué)名叫原麝(shè),屬于麝科動物,而不是鹿科動物。這兩種動物的角和牙齒是不同的。
麂子屬于鹿科,不過雄麂不像其他雄鹿長有較長的犄角,而是相對短小一些;它的尾巴也較短。它的獠牙較短,在此圖中看不出來。
原麝只是外表像鹿,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都不長角,并且雄性原麝長有獠牙,比麂子的獠牙長。
一提到身上長刺,我們就會想到刺猬,但還有一種長有棘刺的動物,名叫豪豬。豪豬并不是豬,它是嚙齒動物,和老鼠、兔子是近親。它和刺猬的體型差別很大,刺也不一樣;在遇到危險時,兩者的表現(xiàn)也一剛一柔。
豪豬體長約為70厘米,幾乎是刺猬的三倍;它的刺最長能長到35厘米,并且數(shù)量多達(dá)3萬多根;在遇到危險時,它表現(xiàn)得非常勇猛,會將刺全部豎起,大膽揮動尾巴攻擊,尾巴上的刺會脫落并扎在敵人的身上。
刺猬很嬌小,體長不過25厘米;它的刺長只有2厘米左右,且數(shù)量大約只有5千根。在遇到危險時,刺猬會蜷縮成一個“刺球”,讓捕食者不想靠近它。
小心!一只“蜈蚣”爬過來了!雖然同樣長有許多腳,身體看起來也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但它有可能是千足蟲。千足蟲也叫“馬陸”,與蜈蚣一樣屬于節(jié)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jié)組成,但兩者的足部差別很大;雖然都是長條狀,但蜈蚣明顯長得更“兇”。
千足蟲的身體更圓潤,體節(jié)更多更密,最多達(dá)100多節(jié);每一體節(jié)長有2對足,雌蟲最多能有750只腳;不過它們的足部和觸角都比蜈蚣短一些。被觸碰后,千足蟲會將身體扭成螺旋形,并噴出一種刺激性毒素,以防御敵害。
蜈蚣長有一對暗褐色的長觸角,身體由22節(jié)體節(jié)組成,每一體節(jié)只長一對足;它的足部呈彎鉤形,每個鉤都有毒腺口,能分泌毒液。
海星像星星一樣,從體盤(身體的中間部分)延伸出五只腕足,還有一種生物也擁有放射狀的腕足,所以常被人錯認(rèn)是海星,其實它是海蛇尾。它們都有“斷臂”逃遁之術(shù),之后“斷臂”處會重生。
海星的五只腕足與體盤連接較為平緩,分界不明顯;每只腕足下都長有密集的“管子”,被稱為管足,海星便是利用管足來抓地行走的。
海蛇尾的腕足和體盤的分界則很明顯,并且腕足比海星的細(xì)長很多;它們沒有管足,得靠腕足像蛇一樣蜿蜒爬行,所以得名“海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