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玉鵬,王寶明,張雨庭
(赤峰柴胡欄子黃金礦業(yè)有限公司,內蒙古 赤峰 024000)
I-5號礦體產于4~26號勘探線之間,整體走向315°,傾向南西,傾角65°~88°,深部產狀變陡,局部反傾,向南東側伏,沿傾向方向,呈舒緩波狀變化,淺部主要賦存在閃長玢巖和含金石英巖脈中,深部賦存在閃長玢巖脈和硅化片麻巖、含石墨絹云母化蝕變巖中。其中一至三中斷續(xù)揭露,四、五、六中段控制礦體的連續(xù)性一般,而七至十一中段控制的礦體連續(xù)性相對較好,局部在八中~十中段呈現尖滅再現現象。其中:六中段(700m)和七中段于(660m)于9~25號勘探線斷續(xù)揭露,八中段(620m)于10~26.5號勘探線揭露,九中段(580m)于13~26號勘探線揭露,十中段于16~26.5號勘探線揭露。
(1)目前3號井八中段揭露I-5號礦體的巷道已施工至8.5線,但在11.5線處揭露一條NE向、南東傾閃長玢巖脈,與I-5號礦體斜交,交角較大,起初根據其礦化蝕變特征,認為該NE向閃長玢巖可能含礦,后期經沿脈巷道追索和大量刻槽取樣后發(fā)現NE向閃長玢巖不具金礦化顯示,且在走向上錯動I-5號礦體,為破礦構造(圖1)。
(2)為解決生產探礦中遇到礦體被錯動問題,針對NE向閃長玢巖脈進行專題研究。研究發(fā)現,柴胡欄子金礦區(qū)閃長玢巖脈可以分為兩期,及成礦期和成礦后期,其中成礦期以I-5號礦體為代表,走向NW,傾向SW,傾角較陡;成礦后期以NE、近EW向、傾向SE、S為主,少見NS向閃長玢巖脈。
圖1 八中段NE向閃長玢巖脈(藍線表示)對I-5號礦體(紅色)錯動關系圖
賦存I-5號礦體的閃長玢巖脈,灰黑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含量25%,主要由斜長石(15%)和角閃石(10%)等組成。斜長石呈灰白色,自形,板狀,粒徑0.5mm~1mm;角閃石呈棕褐色,自形,柱狀,粒徑0.5mm~2mm?;|含量75%,主要由微晶、隱晶質斜長石和角閃石等組成。巖石中分布稀疏網脈狀方解石細脈以及浸染狀黃鐵礦,局部具硅化,平均品位約3.10g 。
NE向閃長玢巖脈,走向45°~70°,南東傾,傾角約60°,呈灰綠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含量5%,主要為斜長石,少量為角閃石;基質含量95%,主要由微晶、隱晶質斜長石和角閃石等組成,偶見星點狀磁黃鐵礦化
近EW向閃長玢巖脈:走向290°~310°,傾向南,傾角約65°,呈黑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含量約10%,主要由斜長石組成,基質含量90%,由角閃石約40%、斜長石20%、黑云母30%組成。
礦化以黃鐵礦化為主,多呈細脈狀,星散狀集合體,粒徑較小,平均品位約0.05g/t~0.70g/t,經坑道揭露發(fā)現,其局部巖石蝕變強烈,是構成工業(yè)礦體的一部分,具一定的找礦意義。
(3)在分清以上三種閃長玢巖脈蝕變礦化特征的基礎上,對八中段上、下對應中段位置重新進行坑道編錄,綜合整理后發(fā)現,在五、六、七、九中均發(fā)現NE向閃長玢巖脈對I-5號礦體的錯動。
雖然NE向閃長玢巖對I-5號礦體錯距不大,但在生產探礦過程中,若不能判斷其錯動方向和錯距,則會以此而浪費坑道工程,增加探礦成本,有悖于集團號召的“提質增效”活動精神要求。
圖2 斷層效應示意圖
(4)對NE向、SE傾閃長玢巖脈(認為其為斷裂構造)進行構造應力、運動方向分析后發(fā)現:該類斷裂在平面上的錯距為5m~25m,如果按照傾向斷層效應(圖2)此斷裂構造性質為走滑性質為主,是構造應力場由NW-SE向轉為SN向,形成了一系列的右行壓扭性斷層。由于此類斷裂錯動礦體,且呈雁行狀,將礦體向SW方向錯動,水平面上由于走滑斷層效應對礦體錯動不大,不會超過25m,但逆斷層效應對錯動礦體的貢獻未知,因此下一步工作一是沿主斷面向SW25m內尋找走滑斷層錯動的礦體,二是探明逆斷層對礦體的破壞作用,尋找深部礦體,而這主要工作應集中在一系列表現斷面傾向SE的NE向破礦斷層。
針對I-5號礦體北翼施工坑道工程中,若揭露NE向、SE傾或NW傾的閃長玢巖脈(右行或左行),則應往NW或SE調整坑道方向,首先施工穿脈工程以完成揭露NE向閃長玢巖,后向NE或SW方向(沿勘探線方向)繼續(xù)施工坑道以揭露礦體位置。在實際工作中,通過此理論方法首先于八中段10.5線下盤穿揭露一條北西向閃長玢巖脈,推斷為I-5號礦體北西方向上的延伸。
Ⅰ-5號礦體賦存在礦區(qū)I號礦帶內,是目前礦山主要在采礦體和重點探礦對象,探礦工作圍繞其北西和南東兩翼及深部進行。通過對NE向、SE傾閃長玢巖脈(斷裂構造)力學性質的判斷以及對其礦物成分和礦化蝕變特征的分析,認為其運動方向右行平移且不具成礦條件,為破礦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