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妮 胡興莉
摘? ?要: 在《論語》經(jīng)典英譯版本和今譯本名句中,稱謂語、核心概念詞和文化詞的英譯備受關(guān)注,卻不一而同,有些可能會導(dǎo)致誤解。本文主要對這些英譯版本進行深度對比分析,研究異同,分析翻譯方法與策略,發(fā)現(xiàn)更合適的譯法。
關(guān)鍵詞: 論語名句? ?稱謂語? ?核心概念詞? ?文化詞? ?英譯
《論語》被譽為儒家學(xué)說的經(jīng)典著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論語》已經(jīng)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其中英譯版本就有60多種,其哲學(xué)思想影響了世界各地一代代人。但是,在《論語》眾多翻譯版本中,就稱謂語、核心概念詞和文化詞的翻譯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這些名句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推動《論語》譯介工作的開展。
論語的譯介工作從縱向來看,已經(jīng)跨越了五個世紀,歷時300余年。一般認為,《論語》的最早西譯版本為1687年比利時漢學(xué)家柏應(yīng)理(Philippe Couplet)等人翻譯的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辜鴻銘是《論語》英譯的中國第一人。本文的名句對比研究主要關(guān)注幾個經(jīng)典譯本和今譯本,經(jīng)典譯本主要關(guān)注理雅各、辜鴻銘和劉殿爵的英譯本,今譯本主要關(guān)注許淵沖的《論語:漢英對照》、吳國珍的《〈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兩個譯本。
一、稱謂的英譯
稱謂的翻譯,對譯者而言,涉及對原文的具體理解與翻譯選擇,對譯介目標語讀者而言,影響對《論語》其書及“孔子”其人的認識與評價?!墩撜Z》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與思想,《論語》中的主要人物有孔子、孔子的弟子和一些帝王將相。
1.“孔子”的稱謂翻譯。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論語》一書中的稱呼多被譯為“子(Chee)”“夫子(Hoo-chee)”“仲尼(Zhong-ni、)”,譯為sage、Saint、The Master、Philosopher、Confucius。Confucius來源于夫子(Hoo-chee)一稱,歐洲人在此之前冠其父姓“孔”(Khoong),因此形成了Con-fu-cius(Marshman J.)。至于文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子曰”的“子”,被翻譯為The Master(理、譯),“Confucius”(辜譯)。
Confucius是特定指孔子的,但對于不了解Confucius這個稱謂來歷的人,The Master 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因此,Confucius和The Master兩種翻譯都適合,都能夠體現(xiàn)孔子在中國的獨特地位。此外,在《論語》一書中,孔子通常自稱為(孔)丘、我、吾。翻譯為“I”“My praying”“my prayer”“me”等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謙恭有禮。
2.“孔子”弟子的稱謂翻譯。
在《論語》一書中,對于孔子弟子的稱謂同樣分為自稱與他稱。在他稱中,又分為泛稱與特指。泛指一般包括弟子、二三子、門人。如,《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The Duke Ai asked which of the disciples loved to learn.(理雅各譯)?!墩撜Z·八佾》:“……二三子何患于喪乎?……”“...‘My friends,...”(理雅各譯)??鬃訉ζ涞茏拥奶刂?,主要是稱呼他們的名字。理雅各譯本中使用的是威妥瑪拼音:如顏回(Yen H?觠i)、曾子(The philosopher Tsang)、子游(Tsze-y?觠)、子夏(Tsze-hsi?覾)、有子(The philosopher y?觠/ You Zi)、冉有、由(y?觠)、宰予(Ts?覾i yü)、回(h?觠i)等?!白忧輪栍谧迂曉唬骸薄?Tsze-chin asked Tsze-kung, saying,...”(理譯)“有子曰:……”“The philosopher y?觠 said”“子曰:賜也,……”“The Master said, Tsze,...” (理譯)。
辜鴻銘譯本中,除了顏回和子路外,其他弟子都被譯為“one of Confucius disciple”。韋利、許淵沖譯本中,對于孔子弟子的稱謂,都采用音譯的方式:如曾子(Master Zeng)、有子(Master You)、顏回(Yan Hui)……韋利、許淵沖的譯法更加貼合原著的本意,保留了《論語》的特色。辜鴻銘譯本中每一位弟子的身份更加籠統(tǒng),消磨了特有的個性,沒有完整詮釋《論語》原有的意義。理雅各譯本所采用的威妥瑪拼音不利于普遍傳播,畢竟威妥瑪拼音絕大多數(shù)人是不熟知的。
3.帝王將相的稱謂翻譯。
《論語》一書中不乏對當時帝王將相的稱呼。在英語譯本中,對此的翻譯各不相同。孟懿子(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孟武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在辜鴻銘譯本中,將孟懿子(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孟武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分別翻譯為“A noble of the Court in Confucius native State”“A son of the noble”。他沒有具體點出帝王將相的名字,而是清楚地翻譯出他們在當時魯國的地位,使讀者更加了解。對于孟懿子(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孟武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理雅各有不同的翻譯,他將此翻譯為“Meng i”“Meng W?觠”,還是以威妥瑪拼音標注人名。關(guān)于《論語》中出現(xiàn)的“季氏”,辜鴻銘譯為“the head of the powerful family”,許淵沖譯為“the lord of Ji family”,劉殿爵譯為“the Ji family”,理雅各譯為“the head of the Chi family”。辜鴻銘的翻譯很好地考慮了外國讀者的理解及接受問題,這樣翻譯更人性化,更加直觀。許淵沖、劉殿爵、理雅各翻譯的版本中,具體指出了家族的姓氏,更加具體化,但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如果他們對于“季”這個姓氏陌生,就難以理解和接受。
二、核心概念詞的英譯
《論語》的核心概念詞簡而言之,就是“仁”“義”“禮”“知”“信”,每一個核心概念詞都包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各有側(cè)重。
1.核心概念詞“仁”的英譯。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張岱年,2004),目前不同英譯版本中“仁”的翻譯舉例如下:excellence, Virtue(理譯),moral character(辜譯),benevolence, benevolent(劉殿爵譯),authoritative persons (ren 仁) ,authoritative (ren 仁),goodness Good(ren 仁),humanity, the good(許譯)。儒家思想的“仁”主要指仁愛、愛人的意思。將“仁”翻譯成“benevolent”“good”有涉及“仁”的原意,但“good”與“benevolent”所表達的意思過于表面,即“好的”“慈善的,仁慈的”,“virtue”“moral character”更加側(cè)重于道德方面,意思有所升華,更加符合孔夫子所倡導(dǎo)的“仁”?!癮uthoritative persons”并不是特別符合孔子所倡導(dǎo)的“仁”。
2.核心概念詞“義”的英譯。
“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傲x”的翻譯舉例如下:righteousness,justice,appropriate,what is right,a just cause。在“義之于比”的翻譯中,有“what is right”(理、辜譯),“what is righteous”(吳譯)。前者意為“正確的”,意思表達不夠切合“義”的含義,“righteous”即“正直的,正當?shù)?,正義的”,更加符合且準確。
3.核心概念詞“禮”的英譯。
“禮”是用來區(qū)分尊卑貴賤,使人的行為合乎禮儀規(guī)范的,是道德屬性中的最高范疇。“禮”的翻譯列舉以下兩個版本:ceremony /propriety(理譯),ritual、 rites(許淵沖)“生,事之以禮”“...be serv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理譯)?!癱eremony”“propriety”“ritual”這三個單詞均有禮節(jié)禮儀規(guī)矩的意思,許淵沖版本中的“rites”更多地側(cè)重于宗教等儀式典禮??鬃铀珜?dǎo)的禮包括等級秩序、行為道德規(guī)范等。
4.核心概念詞“智”的英譯。
在論語中“知”有多種意思,包括知道、了解、明白及通假字——智慧。在概念詞中的“知”通“智”,意為聰明才智。如《論語》名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Men of intellectual character” (辜譯),“the wise”(劉、許、理譯)?!癐ntellectual”側(cè)重于后天的,由于知識積累形成的理智、聰明,“wise”側(cè)重于對人生、對自然的了然于心,更加簡潔明了、清晰易懂,表達的意思也更加純粹。
5.核心概念詞“信”的英譯。
“信”,為儒家思想五常之一,是“立國立業(yè)”的基礎(chǔ)。信的翻譯有以下幾種版本:faithfulness,sincerity,agreements,truthfulness, confidence, trustworthiness?!白右运慕蹋何?,行,忠,信”“l(fā)etters, ethics,devotion of soul and truthfulness”(理譯)??鬃铀珜?dǎo)的“信”,是指信用、誠實的意思,“Confidence”“Agreements”完全偏離了儒家倡導(dǎo)的“信”的原意。faithfulness, sincerity, truthfulness, trustworthiness在不同的語境意思下,均可以表現(xiàn)出信用、守信等意思。
三、文化詞的英譯
《論語》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負載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使文化負載詞成為外譯的難點。根據(jù)奈達對五類文化因素的分析,將《論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分為以下幾類:
1.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
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主要指一些動植物、地理環(huán)境具有文化內(nèi)涵。如“季氏旅于泰山”中對“泰山”的翻譯: Great T ai Mountain ( an Imperial prerogative)(辜譯),Mount Tai(許譯),the Tai mountain(理譯,) Mount Tai(劉譯)等。在這四種翻譯中,基本都采用了直譯的方式。辜譯版使當時的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時的泰山是只有天子諸侯才可以祭祀的地方,辜譯版解釋就解釋了這一點。(戴靜,2015)
2.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
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指與人們生活相關(guān)的、與衣食住行有關(guān)的詞匯。如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的翻譯:employed eight sets of choristers [an Imperial prerogative](辜譯),eight rows of eight dancers(劉譯),eight teams are performed(許譯),eight rows of pantomimes(理譯)。“八佾”是指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舞蹈規(guī)格,為八行八列,故稱其“八佾”。劉殿爵和許淵沖都用了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eight teams”“eight rows”,辜鴻銘、理雅各翻譯頗具文氣。辜鴻銘用“choristers [an Imperial prerogative]”表示“佾”,并用了文內(nèi)注釋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佾”的神圣,只能被當時的天子所使用,但這個詞“choristers”與我們所理解的“佾”意思并不是那么相近。理雅各用“pantomimes”表示“佾”,意義相差甚遠。
3.社會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負載詞指與獨特社會文化相關(guān)的詞匯,如“君子”“小人”等。“……君子食無求飽……”三個翻譯版本如下:An intelligentleman eats to live, and not live to eat(許譯),be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in his food does not seek to gratify his appetite (理譯),A wise and good man, in matters of food, should never seek to indulge his appetite(辜譯)。在《論語》中,“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皆好之人。辜譯版顯得較淺顯,對于君子這一文化負載詞沒有較深入的挖掘。許淵沖的“intelligentleman”將intelligent和gentleman復(fù)合,使這個詞的意思兼具,顯得文雅有內(nèi)涵。理雅各的“a man of complete virtue”意思較為接近“君子”的原意,表達方式直接,通俗易懂,表達出了君子極為重要的要求。
4.宗教文化負載詞。
宗教文化負載詞是指詞匯體現(xiàn)了特定的宗教文化特點,如天、地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惫鉴欍憣ⅰ疤烀狈g為“the laws of God”,理雅各翻譯為“the decrees of Heaven”,許淵沖翻譯為“sacred mission”,吳國珍翻譯為“destiny”,在這之中,辜譯版 “the laws of God”及理譯版“the decrees of Heaven”歪曲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言語并不傳播宗教思想。因此,將“天命”翻譯為“the laws of God” 或 “the decrees of Heaven”,有悖于孔子的思想初衷,容易使外國讀者誤解。許淵沖翻譯的“sacred mission”無功無過,將天命的主要意思表達出來了,但可能沒有那么全面。吳國珍翻譯的“destiny”相對來說比較貼近原文的意思,有利于外國讀者正確理解。
5.語言文化負載詞。
語言文化負載詞主要包括字、詞、句、短、章和其中使用的修辭等?!墩撜Z》不僅蘊含許多人生哲理,包括仁、義、禮、智、信,其中的寫作手法、修辭也值得學(xué)習(xí)。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The necessity to a man of being truthful and sincere. The Master said, I do not know how a man without truthfulness is to get.”(理譯),“I do not know how men get along without good faith. A cart without a yoke and a carriage without harness...”(辜譯)。理譯版雖通俗易懂,但是并沒有體現(xiàn)本句的比喻修辭。《論語》“大車無輗,小車無軏”比喻人無信不立,辜譯版體現(xiàn)了這一修辭。
四、結(jié)語
通過對論語名句英譯的文本分析,我們認為孔子譯為Confucius和The Master,能夠體現(xiàn)孔子在中國的獨特地位;孔子弟子的翻譯,韋利、許淵沖的譯法更加貼合原著的本意,保留了原本的《論語》特色;在帝王將相的稱謂語翻譯中,辜鴻銘的翻譯很好地考慮外國讀者的理解及接受問題。關(guān)于《論語》的核心概念詞“仁、義、禮、智、信”的翻譯,“Virtue”“moral”“character”符合孔夫子倡導(dǎo)的“仁”;“Righteous”可以體現(xiàn)“義”的主要含義;“ceremony”“propriety”“ritual”這三個單詞均有禮節(jié)禮儀規(guī)矩的意思,“rites”更多地側(cè)重于宗教的儀式典禮等;“Faithfulness,Sincerity,Truthfulness,Trustworthiness”等詞可以在不同語境下體現(xiàn)“信”的內(nèi)涵。文化詞負載詞的翻譯主要從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宗教、語言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生態(tài)和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可采用直譯加上必要的注解方式,語言、社會、宗教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要深入挖掘文本意義和語境意義,采用意譯、修辭等意義對等的方式,便于目標語讀者理解。
參考文獻:
[1]D C Lau. The Analects[M]. London: Pengiun Putnaminc,1979.
[2]Legge, J. The Chinese Classics[M]. Vol I-V.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3]Marshman J. The Works of Confucius; Containing the Original Text, with a Translation. To Which Is Prefixed a Dissertation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M]. Mission Press, 1809.
[4]陳瑩.《論語》中對孔子的稱呼及其英譯,語境理論視角[J].北京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2):22-27.
[5]戴靜.《論語》中文化詞匯翻譯策略對比研究——以辜鴻銘、劉殿爵、威利和許淵沖《論語》英譯本為例[J].濟寧學(xué)院學(xué)報,2015(6):83-86.
[6]孔丘.論語[M].辜鴻銘,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7]吳國珍.《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8]許淵沖.論語:漢英對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張岱年.文化與價值[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本論文系2018年國家級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xùn)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1148803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