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娜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從小學階段開始對學生實施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也成為小學教育的重點課題?;诖耍疚姆治隽嘶顒忧榫硠?chuàng)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旨在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活動情境教學
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確保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正處于各類思想道德意識樹立的關鍵時期,更要注重《道德與法治》學習。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顒忧榫硠?chuàng)設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該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一、活動情境的主要特點
1.生活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以《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綱要作為基礎,明確提出該課程具備生活性。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許多的內容和主題均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同時展望學生的未來生活,大部分的法治內容也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
2.主體性
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實際發(fā)展。因此,在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當中,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有一個明確定位,明白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以及參與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
3.問題性
問題可以引發(fā)學主動思考,所以教師在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時,務必要依據教學的內容與目標,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并將其作為基點,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通過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認識與發(fā)展能力。
三、活動情境的具體類型
1.現實情境
小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其中蘊含著許多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均來自學生的真實生活,是課程教學的根基。教師教學時應該將現實生活中真實發(fā)生過的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中,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進行體驗,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有親切感,也更容易說服學生,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成長。
2.探究情境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形式,更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學習方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也應該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多種感官進行感悟和探究,從真實世界中獲取和感受知識,比如依據真實發(fā)生過的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感悟知識。
3.游戲情境
游戲情境是小學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小學生最為喜歡的一種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式寓教于樂,可以通過有趣的游戲情境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體會到游戲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當中。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再對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評價,糾正其錯誤的地方,并給予鼓勵,讓學生在這種自由、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方案
1.通過信息技術構建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情境主要指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更適應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氛圍變得輕松和諧,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加快學生理解知識的速度,以此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而將信息技術引用到活動情境教學中,可以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感悟、理解知識,所以將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通過網絡收集一些青山綠水的照片和一些嚴重缺水地區(qū)居民艱難生活的照片,并將些圖片做成PPT,在上課時運用多媒體將圖片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這些真實的生活情境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缺水地區(qū)人們生活的困苦,激發(fā)學生珍惜水資源的意識,讓學生們意識到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深入感悟到課文內容想要表達的思想,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2.結合生活實際構建情境,便于學生理解
小學時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范圍相對小一些,這反而使得他們對周圍的一切更加熟悉,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經歷過的實際生活開展活動情境教學,通過真實的資料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直觀的理解,這樣既能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又能讓學生對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試種一粒籽》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一起來到戶外,先帶領學生認識幾種植物,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活動情境,告訴學生這些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也都有自己的情緒,當微風吹拂時,植物們就會迎風招展,說明它們非常高興;下雨時,植物們就會渾身發(fā)抖,說明它們很害怕。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被尊重和保護,不可以傷害它,讓學生們通過情境意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也需要關心和愛護。然后給學生們發(fā)放一些花草的種子,帶領學生們一起將種子種下,告訴學生種子種下之后就會慢慢長成一個小生命,需要得到保護和照顧,不可以放任不管,要好好照顧它,讓它和我們一起成長。這種實際生活和活動情境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主動去探索充滿魅力的植物世界,感受生命的奇妙,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更能吸引學生,既能讓學生明白教材當中的知識,又能結合教材對教材以外的知識進行探索,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積極展開師生互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小學生普遍都具備活潑好動的特性,大部分的學生都非常喜愛游戲,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一邊玩游戲,一邊獲取知識和技能,這樣既能讓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活躍,又能完成課程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挑戰(zhàn)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可依據小學生愛玩游戲的性格特征,帶領學生做角色扮演的游戲,選取幾個學生扮演交通警察,再選出幾個學生扮演過馬路的行人,在此過程中播放一些比較動感的音樂,讓學生們全身心地融入情境活動中,體會第一次扮演交通警察與行人的感受,并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學生怎樣過馬路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這樣既完成了課程的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學習到課本以外的知識。這樣的游戲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覺得非常有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激發(fā)出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引入更多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比如故事情境、問題情境以及探究情境,通過豐富多彩的情境活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增強課堂感染力的同時,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進行合理運用,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fā)出來,又能進一步挖掘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沈麗萍.淺談融合實踐策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研究,2019(13):6669.
[2]吳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初探[J].華夏教師,2018(6):5657.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