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庚
摘?要:手機媒介作為新興媒介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兒童群體。手機媒介對兒童的健康發(fā)育、人際關系和學習造成了影響。健康發(fā)育影響表現(xiàn)為身體健康危害和心理界限模糊;人際關系影響體現(xiàn)在交際網(wǎng)擴展和現(xiàn)實社交問題;學習影響表現(xiàn)為手機媒介在學習中的應用及其隱患。手機媒介作為人類發(fā)明的一種工具,應當被正確合理地運用,手機媒介影響下的兒童生活需要家庭和社區(qū)共同呵護。
關鍵詞:手機媒介;兒童成長;童年消逝;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046-04
新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智能手機作為當前社會新興的電子媒介,影響力遠遠超過傳統(tǒng)媒介,“它的基本特征是智能化與數(shù)字化,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攜帶與使用方便,并融合傳統(tǒng)媒介所有的功能,且具有雙向交流能力,是全媒體時代的代表”[1]。智能手機所具有的新鮮多樣的功能,不僅能夠用于聊天、發(fā)短信,還可以進行在線活動,如發(fā)郵件、玩游戲、參與社交網(wǎng)絡等,手機媒介擁有大量的成年用戶,還“吸引著各年齡段的兒童,成為兒童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變量”[2]。
現(xiàn)有關于手機媒介對兒童的影響研究,重點在于給兒童造成的消極作用,包括“童年危機”“童年異化”“童年消逝”等方面。一方面,兒童通過手機可以盡享學習的便利,但同時“這個‘高科技消遣玩具無疑占用了兒童的業(yè)余時間、影響了課堂學習”[3]。手機占用了兒童原本用于發(fā)展自身興趣、鍛煉身體的時間;另一方面,兒童思維能力和心理發(fā)展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兒童對手機媒介的誘惑缺少抵御能力,及對兒童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手機媒介對兒童成長造成的影響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正確處理兒童與手機媒介使用的關系,是保護兒童健康童年生活、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
一、手機媒介對兒童健康發(fā)育的影響
(一)身體健康問題
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會給兒童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告指出,手機輻射對孩子的傷害是成年人的50倍,“兒童使用手機通話幾分鐘后,大腦的活動會迅速減弱,手機輻射還會對孩子聽覺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4]。Soderqvist曾對瑞典青少年使用手機媒介和健康關系做了評估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媒介與健康有顯著相關性,會出現(xiàn)如疲倦、頭痛、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問題[5]。兒童的大腦尚未發(fā)育完全,使用手機媒介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學習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兒童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期,長時間操作手機媒介會使兒童保持固定的姿勢和視線距離,極易引發(fā)視覺疲勞,造成近視等問題,兒童通過手機媒介獲取信息的同時承擔著高度身體健康的風險。
(二)心理界線模糊
手機媒介所帶來的無差別信息,模糊了兒童與成年的界線。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為人類帶來了便利,掌握電子媒介的使用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兒童具有強大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容易掌握手機媒介的基本操作,也容易通過手機媒介認知新的信息。但是手機媒介本身所傳達的信息是沒有區(qū)分的,兒童將手機媒介作為窗口觀察世界,接觸到的是以成人世界價值觀為主流的信息,包括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網(wǎng)頁和游戲,當下火熱的短視頻APP里的內容更是一些兒童模仿的對象。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認為“電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沒有秘密,童年這樣的東西當然不存在了”[6]。國外學者也都基本把媒體批判為導致童年消逝或童年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我國,隨著兒童童年生活慢慢被網(wǎng)絡、電視、手機等電子媒介占滿,國內學者們也開始逐漸重視童年消逝的研究。“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成人和兒童在行為舉止、語言習慣、處世態(tài)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體外表上,越來越難以分辨了”[7]。手機媒介讓兒童過早地認識成人生活,又限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經(jīng)驗,缺少信息甄別的過程,對接觸到的信息全盤接收,好奇心被手機媒介中傳達的信息填充,兒童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慢慢向著“偽成人”的方向發(fā)展,導致了“小大人”的出現(xiàn)。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手機媒介的普及和功能的強大對兒童心理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二、手機媒介對兒童人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
(一)手機媒介為兒童建立了更廣闊的交際網(wǎng)??手機媒介為兒童帶來了超越時空限制的人際交往體驗,兒童社交范圍從線下拓展到線上,社交領域變得更加寬廣,休閑娛樂的需要得到多樣化滿足。一方面,手機媒介提供的在線交流方式,讓兒童能夠通過媒介體驗實現(xiàn)虛擬社交,找到共同需求的虛擬玩伴。又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見面的伙伴,讓兒童的同伴關系得到深化,兒童的私人空間通過手機媒介被擴大,兒童與同伴的交流通過手機媒介變得密切,甚至會形成一套內部交流暗號?!熬W(wǎng)絡似乎是促進而并非削弱了同伴互動,這使他們的交往很有活力,很具挑戰(zhàn)性,同時也促進了社會技能的發(fā)展”[8]。另一方面,手機媒介是具有多樣性的社交功能軟件,例如,QQ、微信、微博、抖音、游戲等,這些可以以匿名、昵稱形式出現(xiàn)的社交場景,讓兒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心理,通過手機媒介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生活,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可以平等交流的平臺,滿足了兒童渴望被平等對待的心理需要,而“歸屬的需要與從眾心理成為影響更多兒童追逐手機的重要原因之一”[9]。
(二)過度使用手機媒介會造成現(xiàn)實社交問題??兒童過度使用手機媒介,還可能對學校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Seo等調查了韓國2 159名學生的個人心理因素(注意力、抑郁)和人際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與手機依賴的相關性,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手機依賴對注意力有顯著影響,對抑郁癥有較強的預測性,反過來會影響與朋友的社交關系。當兒童在學習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面對教師和家長的訓責以及同學的嘲笑,這時兒童就需要一種新的方式排解壓力,他們“通過手機發(fā)短信、上網(wǎng)聊天這些具有虛擬性、間歇性和平等性的方式,保證了最大的自由”[10]。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生活在空間折疊的單元房,家庭周圍公共空間的減少和鄰里關系的弱化,兒童幾乎很少獨自外出,童年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樣豐富多彩。此外,兒童的閑暇時間被日益繁重的課業(yè)和學習活動擠壓。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真正的人際交往慢慢被虛擬交往所替代,手機媒介由于便捷性、易得性,消耗了兒童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同時也加劇了兒童現(xiàn)實社交的困境。梁業(yè)梅認為,過度使用手機的兒童容易變得孤獨、怯懦,使其社會化進程出現(xiàn)問題[11]。
三、手機媒介對兒童學習的便利與障礙
(一)手機媒介在兒童學習中的應用
手機媒介具有可攜帶性、便捷性的優(yōu)勢,相比于電腦和網(wǎng)絡教學媒介則更加便利。在國際上已有相關觀點提出,“移動電話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潛在資源”[12]。手機媒介上所具有的多種功能,涵蓋了以往所有媒介的形式,包括電視、書籍、報刊、詞典等,立體化了學習的空間。手機媒介所具有的多功能、多途徑的手段,讓兒童接觸到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而是多感官參與的協(xié)調性趣味學習,兒童可以在這種交互式的參與中,通過親身參與、探索,獲得新知識。
國內研究者已經(jīng)開發(fā)出可以符合兒童需求的通過手機媒介學習的方式。“把已經(jīng)規(guī)?;说腜C教學游戲和手機游戲相整合, 在兒童手機上開發(fā)其教學功能。這不僅拓寬了兒童手機推向市場的新亮點, 更能在兒童教學領域開拓新的渠道”[13]。兒童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通過手機媒介學習獲得新知識,會逐漸發(fā)展為普遍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兒童將通過手機媒介獲得教育。
(二)手機媒介作為學習媒介的意識不足
一方面,兒童將手機媒介作為學習媒介的意識還不強,主動通過手機媒介學習的愿望較弱,認識不夠,造成手機作為學習媒介的資源浪費。陳雪等人調查了城市兒童手機媒介素養(yǎng)發(fā)現(xiàn),兒童對手機的認知水平較低,局限于通信和游戲功能,體現(xiàn)兒童對手機媒體的接觸不夠,造成了兒童對手機媒體不夠了解,認識不夠深入[14]。韓姝也調查得出相似結果“少年兒童的新媒體素養(yǎng)和網(wǎng)絡素養(yǎng)還處在較低水平,自己對新媒體的解讀鑒別能力和判斷批判能力還不成熟”[15]。大部分兒童在使用新媒體學習的時候基本上還是依賴教師教學使用,利用手機媒介學習知識的主動意識較低,還是以娛樂為主。
另一方面,手機媒介作為教學媒介在提供了學習機會的同時,又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隱患。兒童如果將手機帶進校園,在上課期間使用手機媒介,必然會使學習效率降低,對學習成績造成影響。同時,手機媒介具有強大的搜索功能,據(jù)目前應用市場來看,常用的替學生解題、做題的軟件就不下數(shù)十種,學生只需要將作業(yè)拍照上傳便可獲得答案,根本就不需要思考的步驟,這和手機媒介作為學習媒介啟發(fā)引導兒童學習的初衷是相違背的。一旦兒童輕易地獲得學習的成果而缺少抽象思維的參與,很可能會導致兒童認知上的退化,兒童并沒有獲得手機媒介作為學習手段帶來的便利,反而深受其害,“兒童就會成為被動的兒童、受限的兒童和包辦的兒童”[16]。
四、基于手機媒介下兒童陽光生活構建建議??手機媒介的使用同時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需要多方面合作引導兒童,采取相應措施保護兒童的童年生活,盡量避免不利因素。對于手機媒介這一工具的應用,關鍵在于對其要樹立清醒的認知,找到正確的使用方法,構建兒童的陽光生活新環(huán)境。
(一) 家庭引導與教育
家庭作為兒童生活中的主要場所,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使用手機媒介有著直接關系。手機媒介的使用和操作是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也不應該徹底杜絕孩子應有的需求,在家庭中完全杜絕孩子對手機媒介的使用,反而會讓孩子在其他地方尋求滿足,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濫用手機媒介。家長應該認識到手機媒介對兒童健康所帶來的潛在危害,能夠以身作則,減少自身對手機媒介的依賴,同時盡量避免兒童長時間使用手機媒介,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家長應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上,和孩子共同制定使用手機媒介的規(guī)則。一方面,限制兒童使用手機媒介的單次時長;另一方面,限制兒童通過手機媒介的操作功能,把手機設置為“兒童模式”,相關應用加密,盡可能地避免孩子接觸到過多的成年人價值觀內容,防止孩子瀏覽暴力、犯罪、死亡等不利于成長的信息。
(二) 社區(qū)構建兒童陽光生活
目前在我國城市化生活環(huán)境下,社區(qū)是兒童生活的密切場所,應該增加社區(qū)中針對兒童的活動和服務,讓兒童走出家門,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經(jīng)驗,以減少兒童使用手機媒介的時長和機會。但是目前社區(qū)工作還有待完善,“由于社區(qū)這一概念引入國內的時間不長,我國城鄉(xiāng)社區(qū)建設中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社區(qū)兒童服務還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其中的問題尤其明顯[17]。首先,社會活動場所需要進一步完善,增加兒童活動區(qū)域,建立社區(qū)活動的組織,社區(qū)居民組織成立相關負責單位。其次,改善社區(qū)中的建設規(guī)劃,加強社區(qū)管理,開辟兒童活動場地,嚴禁違規(guī)占用兒童活動場地,保證兒童的活動空間。最后,社區(qū)應該定期舉行家長交流活動,分享教育經(jīng)驗,親近鄰里關系,同時也方便孩子認識伙伴,開展屬于兒童應有的童年生活。
參考文獻:
[1]?梁業(yè)梅,唐榮德.手機媒介下兒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設[J].當代青年研究,2017(6):123-128.
[2]?楊曉輝.促進低齡兒童發(fā)展的電子媒體使用[J]. 學前教育研究,2016(11):24-30.
[3]?孫珊珊.關于兒童的手機媒介需求與影響的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5):32-33.
[4]?王東梅.手機電磁波,怕不怕[J].綠色中國,2014(4):67-69.
[5]?Soderqvist, F., Carlberg, M., & Hardell, L. (2008). 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symptoms: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 EnvironmentalHealth, 7(18), 15-19.
[6]?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3.
[7]?(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吳燕莛譯.娛樂至死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52.
[8]?(美)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鄒泓等譯.發(fā)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六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9]?陳鋼.媒介技術變遷對兒童同伴關系的影響[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6):11-14.
[10]?孫珊珊.關于兒童的手機媒介需求與影響的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5):32-33.
[11]?梁業(yè)梅.學前兒童使用手機媒介的影響及對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6):6-10.
[12]?Wishart, J.(2018).Mobile learning in schools: Key issues, opportunities and ideas for practice. New York:Routledge.
[13]?薛俊彥,張際平.手機游戲在兒童教學中的應用與發(fā)展——兒童手機與教學游戲的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6(8):58-61.
[14]?陳雪,高琴,孟夢.城市兒童手機媒介素養(yǎng)調查——以湖北省宜昌市小學生為樣本[J].調查與研究,2015(12):8-9.
[15]?韓姝.少年兒童的新媒體使用習慣及互動行為研究——以重慶市T小學調查為例[J].傳媒,2018(3):46-49.
[16]?伍香平.童年體驗的追憶與童年的本質及其消逝[J].學前教育研究,2011(8):28-31.
[17]?嚴仲連.我國社區(qū)兒童服務的問題與對策[J].社會科學家,2016(1):125-129.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