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卓 (湖南信息學院)
和聲理論是鋼琴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鋼琴學習的基礎,無論對鋼琴的理論分析還是實踐演奏指導都需要應用到和聲理論。當前和聲理論教學也成為教師指導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和聲理論教學幫助學生養(yǎng)成扎實的基本功,提升學生的鋼琴學習水平,促進學生藝術和情感的升華,更好的掌握鋼琴演奏精髓,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當前鋼琴教師非常注重和聲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鋼琴演奏過程中通過靈活的和聲技巧應用有利于提升演奏效果,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對和聲理論有更好的掌握,為學生和聲理論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和感受。同時在和聲理論教學中通過與作品的結合能夠加強學生對鋼琴音樂作品的深入思考,充實學生的和聲實踐體驗和感悟。和聲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對鋼琴演奏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知,幫助學生鞏固鋼琴基礎知識,使學生通過和聲理論的學習,感受多元化的演奏方法和結構,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和發(fā)散,促進學生音樂境界的提升。
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是作曲家將大量的音樂元素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組織和構建,這個過程中和聲的作用尤為重要,也可以理解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是離不開和聲的。和聲理論為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的理性依據(jù)和規(guī)則,對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由此可見,鋼琴教學中學生必須要掌握和聲理論才能夠更好的感受音樂、掌控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學生在鋼琴演奏前需要先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研究和感悟,而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引導的主要理論則是和聲理論。
即興伴奏能力是鋼琴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能力,即興伴奏能力對學生的綜合音樂技能和感受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演奏技巧,還需要能夠靈活的應用和聲技能,通過和聲技能以及織體的設置和應用提升即興伴奏能力。因此教師在即興伴奏教學中必須要強調和聲理論的滲透,通過和聲理論的講解指導學生更好的掌握即興伴奏能力,提升學生的鋼琴實踐演奏能力。
鋼琴演奏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良好伴奏習慣的培養(yǎng)。一般情況下如果學生對旋律比較熟悉,在鋼琴伴奏中難以突出重點,會出現(xiàn)音型不穩(wěn)的情況。在無旋律伴奏訓練中,學生必須要能夠將音節(jié)、音準等深深的刻入到腦海中,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做到“卡小節(jié)”[1]。而此處音樂課中常聽到的“卡小節(jié)”就是大腦對演奏旋律的認知。經過機械訓練的學生大部分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音樂的音型以及節(jié)奏等進行感知,提升學生的樂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從簡單的曲調伴奏著手,并對節(jié)奏和旋律的難度適當提升。因為簡單的旋律在音值組合以及旋律組成方面都比較完整和清晰,而且節(jié)奏把握容易,對學生樂感的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歡樂頌》就是一首比較簡單的曲調,也是和聲訓練中比較常用的曲目。
和聲理論的有效應用能夠轉變傳統(tǒng)鋼琴教學的枯燥性特點,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致愛麗絲》這首鋼琴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演奏貝多芬其他的曲目,并引導學生對貝多芬優(yōu)秀曲目的分享,討論樂曲特點,以此為基礎討論貝多芬的性格和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對作者背景資料的分析入手,引導學生對《致愛麗絲》這首樂曲情感的表達,逐漸引導學生對樂曲結構的掌握以及演奏特點的分析,活躍課堂氛圍,提升課堂趣味性。
和聲理論知識的抽象性比較強,大部分知識內容都是枯燥的書面語,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度加大。教師教學中需要將和聲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使學生在和聲理論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為了更好的演奏鋼琴,同時還能夠將鋼琴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銜接,加強學生對理論的認知[2]。比如在學習《前奏曲》這首鋼琴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理論知識通過形象化的形式進行展示,并通過實踐操作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與實踐結合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防止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聽不懂的情況。
鋼琴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伴奏中的和聲結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節(jié)奏,了解樂曲的結構和不足,并對樂曲更熟悉,能夠了解演奏中需要重視的注意事項,進而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表達樂曲中的情感,并發(fā)揮和聲的修飾作用。比如在《大江東去》這首樂曲的教學中,和聲理論的應用可以對樂曲的結構更清晰的體現(xiàn)出來,并展現(xiàn)出豪邁的情感,體現(xiàn)出我國詩詞的意境。通過和聲理論的引導作用,能夠引導學生對其中情感的體會,為學生演奏提供一定的情感基調,提升學生鋼琴演奏的領悟力。
和聲理論對鋼琴教學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和聲理論的滲透中需要采用正確的方式,注重學生良好演奏習慣的培養(yǎng)和情感的表達,逐漸提升學生的鋼琴教學效果和音樂素養(yǎng)。
鋼琴演奏是鋼琴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需要接受長期、反復的訓練,這種長期的演奏旋律訓練方式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而且枯燥的練習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對鋼琴的學習熱情。而且長時間的演奏訓練還容易導致學生的演奏習慣固化,在接觸其他音型演奏時無法保障演奏效果和感染力[3]。為了有效轉變這種教學情況,鋼琴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和聲理論的應用,通過和聲理論和訓練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演奏習慣,防止單一化的訓練形成固定思維,更好的掌握和聲技巧,提升學生的音樂感悟力和樂感。
音樂教學開展中和聲理論教學的應用不能單純的進行和聲理論灌輸,而是需要結合鋼琴作品演奏,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與和聲理論的體驗。在實際教學開展中,教師需要精心為學生挑選經典的鋼琴作品,并對鋼琴作品中的和聲部分進行明確說明,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不同的和聲形式和結構,有利于學生對鋼琴作品的認知更全面。鋼琴作品中和聲結構嚴謹,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具有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通過示范以及典型樂譜案例的分析,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對學生的聲樂結構和知識進行更好的掌握,提升學生和聲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在鋼琴作品完成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不斷獲取經驗和啟發(fā),加強對聲樂理論的探索,提升聲樂理論認知,加強對實踐工作的指導。
和聲織體指的是和聲的結構與運動形態(tài),能夠對樂曲的旋律提供補充作用,使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對鋼琴的旋律能夠更好的掌握,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形象以及思想的認知。從當前鋼琴教學情況來看,對和聲理論的認知和落實比較重視,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音樂作品,提升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因此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對和聲織體的應用,使學生了解織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能夠掌握具體的應用方法[4]。和聲織體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采用灌輸?shù)慕虒W方式,還需要注重學生和聲織體應用自覺性的培養(yǎng)。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和聲織體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織體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實踐對和聲織體有更好的感悟和認知,并結合實際經驗,提升學生的演奏效果。
音樂的構成主要是由不同音樂元素和音響組成的,能夠對個人、社會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等進行表達。鋼琴是一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在音樂表現(xiàn)的過程中也會表現(xiàn)出音樂情感,而且要求情感表達必須要真實、生動。在對鋼琴作品分析中,必須要對其中的情感有準確的認知,不能根據(jù)自身的主觀感受進行理解,還需要融入理性分析成分,能夠從科學、規(guī)律性的角度對鋼琴作品進行分析,并更好的感悟樂曲中傳達出來的情緒。和聲理論研究中需要注重音樂的發(fā)展邏輯和規(guī)律,保證與情感表達的一致性。因此教師在鋼琴作品演奏中可以引領學生對和聲的應用,使學生通過和聲對作品有更全面、更立體的了解,體現(xiàn)出音樂作品的質感,同時也使鋼琴的演奏更豐滿。
即興伴奏是鋼琴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即興伴奏有利于鍛煉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靈活掌握能力,提升學生的鋼琴演奏實踐能力。鋼琴教學中通過和聲理論的應用有利于為教師提供更明確的教學方向,提升鋼琴教學效率。學生在鋼琴即興伴奏中對旋律編配和聲的應用方法掌握不牢固,和聲編配技能不足,導致即興伴奏的效率降低,無法體現(xiàn)即興伴奏中和聲表現(xiàn)的意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和聲伴奏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即興伴奏編配技能的培養(yǎng),通過編配和聲認知體現(xiàn)出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并能夠從整體上豐富學生對和聲的認知,通過心智技能的磨練促進學生鋼琴技能和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和聲理論在鋼琴演奏教學中的應用對鋼琴教學效率的提升以及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鋼琴演奏教學中需要注重對和聲理論知識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鋼琴演奏習慣,加強鋼琴作品分析,注重和聲織體應用和情感表達,提升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使學生對鋼琴演奏以及情感熏染都具有更完善的認知。